理论教育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大众文化新现象及丝文化的盛行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大众文化新现象及丝文化的盛行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众文化的发展也随着大众影响力的攀升而有了新的内容,出现了各种丰富的文化现象。草根文化显然已成了当下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根文化的盛行,推动全民娱乐意识高涨,出现了新闻娱乐化、娱乐节目低俗化的现象。(二)“丝”文化的盛行“屌丝”文化是草根文化一种更为张扬的表现,所产生的影响力也超过了草根文化。此后“屌丝”文化被发扬光大,被社会人士广泛接受。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大众文化新现象及丝文化的盛行

数字媒体的出现及媒体环境的变革推动了大众文化的极致化发展。数字媒体的产生,使得聚光灯下的大众能够得到更为细致入微的观察。或者说,在数字媒体产生之前聚光灯下的大众还是一个模糊的群像,数字媒体产生之后聚光灯下的大众变成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个体构成,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清晰的呈现。伴随着媒体触角的延伸,大众中的个体影响力也得到攀升。

数字媒体使得大众能够站在更宽广的社会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媒体使媒体环境实现了真正的大众化(区别于大众媒体),使得大众真正站在了社会舞台的正中央,为大众集体狂欢拉开了序幕。

大众文化的发展也随着大众影响力的攀升而有了新的内容,出现了各种丰富的文化现象。

(一)草根群体的崛起

西单女孩”任月丽、“旭日阳刚”组合的王旭、刘刚,他们几乎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都是来自社会的底层,凭着天籁般的声音,怀揣着草根的梦想,借着声光电的奇幻魅力,一夜成名。他们的一夜成名一方面印证了网络媒体的追星效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所代表的草根阶层文化受到社会的认同和青睐。草根文化显然已成了当下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草根指的是处于社会底层不受重视的民间百姓。“社会底层”“弱势群体”“没有权势”是“草根”的三大标签。草根文化与底层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的概念有相一致的地方,都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相对立。有人说,互联网吹响了草根的“集结号”。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助长了草根诉求的伸张与草根文化的繁荣。与其他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近乎是零门槛,随时随地可以使用,这使得草根阶层可以轻易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能够在这一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向广大民众展示和与之沟通的机会。正如著名的原创视频网站土豆网所标识的口号“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网络媒体成为草根群体狂欢的天堂,“它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将草根阶层集结在一起。在这里,不甘寂寞的人可以崭露头角,怀才不遇的人可以抒发感情,默默无闻的人可以颠覆传统”。人们接受了太多的大众媒体所传播的精英文化,来自草根阶层质朴的原生态呈现就仿佛一阵清新的风。媒体素养的提升,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效用主义观念的增强,使普通网民都有了追求草根文化、同构平民意识、共享底层话语、表达利益诉求的愿望与动力。加上网络的普及,新兴媒体的推陈出新,正好为其提供宣示“我来了”的便利。而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为草根群体的崛起提供了真正的条件。通过这些自媒体,平民可以瞬间成为英雄,边缘可以很快成为中心,弱者可以悄然成为焦点,人们自我表达的愿望得以实现。一个偶然的个人行为突然间井喷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如早先的“芙蓉姐姐”“木子美”等就是通过网络成功推销自我,在最短的时间里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因此,在网络媒体空间的放大效应下,草根群体在网络媒体发展初期迅速成长并扩散。

说到底,来自社会底层的草根群体是广大小人物的聚合体,草根文化是一种取悦平民大众的文化。草根文化的盛行,推动全民娱乐意识高涨,出现了新闻娱乐化、娱乐节目低俗化的现象。不少草根明星一夜成名后,失去了自我矜持能力,暴露出了劣根性,拜倒在孔方兄门下。另外,网民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多是基于商业化模式运作,以博取大众眼球为目的,有的甚至以不惜暴露个人隐私、传播丑恶的一面来赢取关注。长期发展下去,草根文化很有可能走向庸俗低端。新媒体环境促成了中国草根群体的崛起,尽管草根群体及其所带来的草根文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但是,草根力量的崛起代表着大众在新时期地位的上升,代表着社会力量的多元化,它作为这个时代才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说明了时代的进步。

(二)“丝”文化的盛行

“屌丝”文化是草根文化一种更为张扬的表现,所产生的影响力也超过了草根文化。“屌丝”文化具有更明显的自我彰显的身份优越感,并且这种文化虽起于草根一族,但是很快超越了草根文化所在的阶层,向全社会扩张,在社会各阶层皆有认同,无其在年轻人群体中。

“屌丝”,也写作“吊丝”,最早起源于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贴吧粉丝的恶搞称谓,后被魔兽世界吧会员用于嘲讽,意为劣等粉丝。李毅吧又叫D吧,随后进入者自称“D丝”,被误读为“屌丝”。据说,“屌丝” 也是泰州方言,在当地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穷、矮、矬、撸、呆、胖。屌丝无论是方言还是网络用语,其最初的意思都是带有讽刺的意思,用来嘲讽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人群。然而网民们渐渐意识到这个词汇能够表达他们对社会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的失败与不公的不满,于是开始对这个词汇产生了认同并用于自称。由此,屌丝成为相对于“高富帅”的一种普遍称呼。

越来越多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人接受了这样的称呼,一方面他们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也对现实社会主流给予蔑视。面对社会现实的物质金钱论,他们后悔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能给自己提供物质或精神的力量。他们对社会、人生充满了失望和愤怒,甚至认为社会的许多理论都是错误的,或者是违背他们意愿的。譬如他们会否定盛行的拜金主义,瞧不起那些唯利是图者,甚至产生仇富情绪,认为只有与他们划清界限,才能捍卫自己的尊严和人生信条。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渴望通过自己的拼搏来达到自己想达到的高度的,使自己变成为社会所认可的有地位、高收入的人群。而这也造就了另一网络流行语“逆袭”。

“屌丝”一词的产生没有停留在网络上,也没有局限在某一个社会阶层中。2012年2月,凤凰网报道了专题《屌丝:一个字头的诞生》,腾讯网紧跟其后发表了《屌丝:庶民的文化胜利》。2012年11月3日,“屌丝”这个词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中关于十八大的特刊上,引发了关于网络和社会的关注和热议。此后“屌丝”文化被发扬光大,被社会人士广泛接受。

对“屌丝”认同度最高的是程序员和媒体人及学生,最低的则是外来务工人员和公务员。从年龄来看,认同感最强的是“80后”一代人,其次是“70后”和“90后”,主要是年轻人群体。因此,“屌丝”与其说指代的是社会某一阶层的人群,不如说它已经成了特定的一代人的社会心理。“屌丝”,从起初是对少数人的称呼,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拿来用作自嘲,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它并不是简单的青春情绪,而是社会现实矛盾不断堆积的征兆。不管怎样,“屌丝”作为数字网络下传播开来并成为社会盛行的文化心理,对于社会各方面来说都有着研究利用的价值。嗅觉敏锐的商业经营者早已经将“屌丝”文化作为营销的切入点,展开迎合“屌丝”心态的广告诉求,以谋取消费者的认同。许多视频网站也灵活地以自制或引入的形式推出合乎“屌丝”们口味的网络剧。《屌丝男士》《屌丝女士》相继开播,目前已经播到了第四季,“屌丝”剧出现了小高潮。(www.daowen.com)

(三)开放与封闭的社交生态

人与人的关系自古以来构成了中华民族为人处世哲学的出发点,正是着眼于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构建,才有了我们区别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新媒体技术为人们提供了网络社交平台,用户可以在各种社交媒体中展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往来,成为现实社会关系的补充。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虚拟网络社交被广泛地推广应用,成为人们社交生活的重心部分。在日本甚至出现了没有现实社交生活的“宅一族”,他们将自己封闭在住所中,拒绝与人来往,所有的和外界社会的联系都通过网络来实现,包括交友、订餐、购物等。国内年轻人中也不乏“宅”的现象。我们在乘坐地铁、公交车及等候电梯的碎片时间里,经常会看到人手一个手机,各自刷着微博微信的现象。就算是在家中,家人坐在一起却各刷各的微博微信也是非常常见的情况。用户也会经常通过网络把信息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虽然有专家认为,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手机上,改变了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但从整体情况而言,人与人的关系依然是现代人处世的出发点,只不过社交网站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社交方式。这种数字技术支撑的新社交方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突破了单一的传达手段,帮助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交流分享的愿望,并且可以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丰富手段来传达用户的意旨。可见,数字媒体一方面让我们更深地陷入自己的私人空间,一方面又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们拥有更为广泛的社交关系。

从社交网站的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BBS时代、休闲娱乐型社交网络时代、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和垂直社交网络应用时代。BBS论坛诞生于Web1.0时代,打开了一种全新的交互局面,普通民众可以利用论坛与陌生人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体的信息。而随着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的开启——微博、微信的出现,开始以两种不同的信息扩散模式满足用户在不同的传播范围内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和即时通信的需要。这两种也是目前在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媒体。而垂直社交网络将是社交网络发展的趋势之一,它与游戏、商务、职业招聘等结合起来,基于共同兴趣,形成强联系的小圈社交。四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中国数字媒体环境下网络社交生态的逐步形成。目前的社交生态的构成情况是以微博、微信为主体,多样化的网络社区并存。

微博是一种开放式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的实时信息。大V都有大量的粉丝关注,因此,这些意见领袖往往也成为商家物色的对象。微博有非常强的时效性,许多新闻事件都是第一时间通过个人微博发布出来后层层转发而成为社会热点,转而为大众媒体所报道。因此,商家也会通过微博来炒作事件,使之成为公众热议话题,从而获取营销价值。

微信相对于微博而言是一种封闭式的信息传播平台,微信用户可设置自己的朋友圈,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或分享其他文章或音乐。朋友圈的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点赞,相同好友的用户可以看到这些评论或赞。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熟人的圈子,因此真实性是微信朋友圈关系的特质。而这样基于信任的关系圈也为商家所青睐,微商就是利用熟人关系在微信上展开商品推销的新兴商业模式。当商业目的遇到人情交往,难免会出现虚假诚信的问题。事实上,微商已经颇受指责,成为许多用户拉黑的对象。

微博、微信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型社交方式,是传统社交在新媒体时代的表现。曾经有调查机构对中国人传统的社交特点做过调查,显示中国人的社交半径比较小,人际交往呈现出显著的“熟人社交”的特点,和陌生人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弱。中国人日常沟通的主题仍停留在与自身或是所处社会的政治环境紧密相关的信息,对个人信息和私密性话题兴趣度高,对音乐、体育科技财经等方面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微博以一种开放的形式,满足了民众获得公众话语权后的自我存在需求,体现了民众希望参与社会事务,在公众中产生影响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就算不发出声音也要围观的心理,填补了国人的现场参与欲望与娱乐欲望。这与草根群体崛起背后的原因是一致的。

而微信契合了国人传统社交心理,提供的是一种封闭式朋友圈,能够满足亲情、友情等较私密的情感交流,而不至于将信息泄露出去。微信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超过微博成为中国社交媒体界的“大哥大”,这与它紧密结合中国传统社交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两种类型的社交网站,满足了中国当代大众在新媒体时代下开放与封闭的两种社交心理需求,也体现了中国大众心理的双重结构。由此构成的以“开放—封闭”为特征的社交生态,对于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来说,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也体现了进入数字时代后特定的大众文化心理。

(四)全民娱乐的狂欢盛典

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数字媒体为大众娱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全民娱乐的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多种娱乐手段。网络发展初期的门户网站以及搜索引擎主要服务于用户的信息查询和收集的需要,Web2.0以后,用户能够自由地参与网站内容制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发布信息,参与互动。网络成为全民娱乐的大平台。不仅是娱乐制造商在不断地制造娱乐节目,网络上的每一位用户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掀起话题热潮,吸引社会关注与参与。人们乐此不疲地制造着话题,追捧着话题,以此形成一轮一轮的娱乐大潮。

早在2009年,百度魔兽世界贴吧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短短的五六个小时内就被39万余名网友浏览,并有1.7万多名网友跟帖回复。各种各样的“恶搞”纷纷出炉,有冒充贾君鹏本人、贾君鹏妈妈、贾君鹏爸爸、贾君鹏爷爷甚至贾君鹏小狗的ID纷纷出现,对“贾君鹏何许人物”更是展开了各种分析讨论。一场轰轰烈烈的“盖楼运动”被展开。帖子几度被删除又恢复,经过众网民们的不懈努力,成为网络奇迹。除了疯狂“盖楼”外,网民们还有另类的娱乐方式,各种贾君鹏的PS照片出炉,“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的方言版本也纷纷涌现。纵观“贾君鹏”事件,一句近乎无聊的话语最终引发了数十万人火爆的关注,“恶搞”“队形”“盖楼”“PS”“人肉搜索”等诸多网络流行元素在这一事件中全部都运用进去,俨然是一场自得其乐的网络大狂欢。

娱乐界的话题更是层出不穷,影视明星的私人生活直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2015年演员黄晓明与Angela baby的婚礼成为该年度的一大盛事,被称为世纪婚礼,备受关注,不仅国内媒体网络纷纷报道,就连国外的媒体也惊呼“Who is Angela baby?”如同大多数明星一样,黄晓明和Angela baby的恋爱交往从一开始就广受关注,每一次约会的时间、地点、细节都被媒体曝光,总能引来各种评论,成为大众抒发各种情绪的出口。这些发生在明星身上的大事小事,尽管都是明星个人的问题,但在今天演变成了全民共同关注的社会事件。任何与热点相关的事件都会被放大,成为网络上的一个个话题。观察近年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一些事件,自始至终都有全民旁观者的参与、评价和施压。此外,“全民好老公”“全民好岳父”等网络新词汇、新称呼层出不穷,无不体现出当下民众强烈的全民参与的娱乐热情。

网络狂欢的盛宴背后折射出的是精神文化的空虚状态。随着网民们的成熟,更为理性地对待网络话题及事件,娱乐也必将从低俗化走向理性化、多元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