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字媒体艺术的世俗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数字媒体艺术的世俗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艺术是非现实的、非日常的、非大众的活动,它被圈在艺术沙龙、画廊、剧院及艺术家团体中。在消费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艺术逐渐走向日常化。艺术的日常化就意味着艺术开始踏上了世俗化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大众文化就已经初现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世俗性的苗头。学者陶东风曾说过,“90年代的世俗,是建立在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基础上的世俗,是身体美学与自恋主义文化鼎盛流行的世俗,是公共化逐渐消逝的世俗”。

数字媒体艺术的世俗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是非现实的、非日常的、非大众的活动,它被圈在艺术沙龙、画廊剧院艺术家团体中。它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是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是对立的。因为,大众的日常生活是由实用功利和道德把控的。消费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艺术和生活不断产生交集并开始融合,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也逐渐模糊,这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而人们对于服装、房屋的需求也不再单纯是基础的含义,而是开始追求一些更加表面的含义,认为有一些东西是身份、品位的象征。审美需求的变化及其无限膨胀的可能,令人们成为现今消费社会中生产消费的对象,并以此来追求最大利润。在消费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艺术逐渐走向日常化。相反艺术在当下的社会中将会与现实生活融合,并且会成为造就现实、推动现实、支撑现实的机器疯狂运转的根本动力。

艺术的日常化就意味着艺术开始踏上了世俗化的道路。这里所说的世俗指的是以物质消费占主导的世俗。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大众文化就已经初现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世俗性的苗头。学者陶东风曾说过,“90年代的世俗,是建立在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基础上的世俗,是身体美学与自恋主义文化鼎盛流行的世俗,是公共化逐渐消逝的世俗”。这种具有局限性的世俗其审美对象逐渐脱离了大英雄、大事件、大作品,而是朝着具有个性化、个人化的私有空间发展。

网络的发展为平凡的人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人们对于艺术的渴望和追求也通过网络平台得到了传播。网络的本质就是极具包容性的,在这个形色各异的平台许多作品都没有经过相关的筛选就被散播了出去,并且数量上远远要高于经典作品。而在引导不足的情况下,人们的审美对象开始出现类型混杂的状态。网络平台的出现逐渐开始将主流艺术带入大众的视野,但同时也有许多通俗文学、流行音乐,甚至很多根本无法称为艺术的素材,都变成主流审美对象。社会的主流审美逐渐从原来推崇的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而精英文化的地位逐渐处于边缘位置。正是因为这样,主流文化逐渐因为大众化的转变而失去精英文化中的文化素养的影响,将会逐渐走向庸俗。(www.daowen.com)

在这样的艺术活动中,人们没有伟大的理想追求、宏大的生活目标、坚毅的精神信仰,有的只是满足生活基本享受的热情,获取现实享受快感的需求。在这种消解了精神的思想性和崇高性的生活过程中,人们的审美兴趣多是对自身生活的感性表达。大众审美不再追求历史意义和文化深度,只满足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乐趣,关注生活表层的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