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技与技术融合: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

科技与技术融合: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有许多艺术流派或艺术作品以歌颂科技的发展为己任,或以科技话题为其艺术的主题或素材,最显著的就是科幻影视、未来主义及部分印象派作品。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他们对速度、技术和暴力的热情。(二)科技与艺术碰撞出火花科技与艺术各自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如果能让它们发生碰撞,也许灵感的火花就会四溅开来,也许灵感就会如同活水一般源源不断。这是当时最具技术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一)以科技创作主题的艺术流派

艺术不仅离不开社会,而且现代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很大程度也依赖于科技。科技的发展不仅为艺术提供了创作工具的更新,为艺术的呈现带来了许多可能性,还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实际上,有许多艺术流派或艺术作品以歌颂科技的发展为己任,或以科技话题为其艺术的主题或素材,最显著的就是科幻影视未来主义及部分印象派作品。

1.科幻电影中的科技主题

科幻片是类型片的一种,该类作品采用科幻元素作为题材,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影视作品。科幻电影注重于真实科学、推想性科学或思辨科学以及经验性方法,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将它们与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验主义互相结合起来。

科幻片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科幻电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来世界作为故事背景,用宇宙飞船、机器人或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等元素彰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2.未来主义对科技的歌颂

1909年,意大利诗人菲利普·托马索和马里内蒂发表了《未来主义者宣言》,宣传了他的艺术见解。马里内蒂总结了对一些老思想的厌恶,特别讨厌旧政治和艺术传统等未来主义的基本原则。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他们对速度、技术和暴力的热情。因为汽车、飞机、工业化城市等在未来学者眼中很有魅力,象征了人类通过技术的进步征服自然的过程。

马里内蒂的艺术狂热很快征服了米兰画家。卡拉、波丘尼和鲁索罗在视觉艺术领域推进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概念。鲁索罗同时也是一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进音乐领域。1910年,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结识了马里内蒂。这些人聚在一起组成了首批未来主义艺术家

以翁贝特·波丘尼未来主义绘画代表作《城市的兴起》(图1-3-4)为例,用奔驰的骏马来象征现在的工业社会,人们被这种风驰电掣般的工业生产速度撞击、冲垮。在这幅画里,画家追求“劳动、光线和运动的伟大综合”。画面的前景是一匹大型的奔跑的红色马,它充满斗志,昂扬前进。在它的面前,变形的人物如纸牌一般倒下了。画布的背景是正在修建和运作的工业建设。这幅画中所表达的寓意十分明显:巨马暗喻了未来主义者所憧憬的现代工业文明,它正在以不可抵挡之势迅猛发展;而人群则表达了劳动者们劳动的活力场面。画面用色彩鲜明的线条、炫目的光纤、夸张的动作以及跳跃的笔触都反映了未来主义者的信条,即对动感、速度、工业的憧憬。

图1-3-4 莫奈的关于火车站的系列画(部分)

3.印象派画作中的科技

印象派习惯在户外环境下描绘景物,用个人感官来感受光与色的变化,将一瞬间的光感在脑海中加工,画在油画布上,这种对光与色的构造将光感和色彩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印象派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在印象派兴起之时,科技也在兴起,科技产物自然也成了印象派的画作内容之一。

对于印象派画家来说,火车成为一个新题材,一个现代的象征:特纳画了《雨、蒸汽、速度》(1844年,伦敦,国家画廊),随后马奈画了《铁路》(1873年,华盛顿国家画廊);而1876年到1877年莫奈画了许多包括圣·拉扎尔车站的画作,如图1-3-5所示。

图1-3-5 莫奈的关于火车站的系列画(部分)

虽然包括莫奈在内的印象派画家常常试图通过一个主题的一个系列作品来表现一种事物处于不同时间的不同光照之下瞬间的景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产物已经成了当时的时代象征及重要题材之一。

(二)科技与艺术碰撞出火花

科技与艺术各自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如果能让它们发生碰撞,也许灵感的火花就会四溅开来,也许灵感就会如同活水一般源源不断。

1.艺术家多关注新科技的可能性(www.daowen.com)

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如果一个艺术家能积极关注新科技的发展,不仅可以寻找更多的灵感与创作题材,还可能因为对技术特性的不断深入了解,而将这些技术特性运用到新的艺术作品中,进而可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说到技术特性,是指艺术家要多了解新材料或新科技的新特性,而不仅限于使用某种材料,但不能将其特性加以充分发挥。有些艺术家虽然使用了新技术或新材料,但明显没有深入了解这些技术或材料最有特色的一面,进而未能让作品呈现出应有的震撼力。

有不少艺术家对科技比较陌生或莫名地害怕,其实,艺术家关注新科技主要是关注其特征及基本原理,而不是搞清其底层复杂的物理化学原理。只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新技术与新材料的特征上,即可能有所启发,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从白南准的作品看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潜力

白南准(Nam June Paik,1932-2006),国际知名影像艺术家,世界级大师,视频艺术之父,现代艺术大师,激浪派大师,多媒体艺术家。实际上,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这位“视频艺术之父”最初的职业是音乐家和作曲家。对此,不少人颇感惊讶。

从艺术影响的角度来看,白南准的艺术人气相当于来过中国展出的劳伸伯格,但在高科技艺术领域白南准的艺术贡献更大。白南准的许多作品为统一新技术和艺术思想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留下了诸多古典作品,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艺术的发展,如图1-3-6所示。

图1-3-6 白南准及作品

作为电子音乐家,他整天处理放大器、示波器、导线、仪表,发展对电子声音和图像相互作用的浓厚兴趣,在不同学科和艺术领域之间突破新艺术的潜力。

1965年,他得到了当时非常罕见的便携式照相机,他和得到新玩具的孩子一样高兴,他离开了纽约的街道,在纽约公园街拍了教皇的一些照片。晚上,他把作品拿到纽约艺术家们经常见面的咖啡馆里放映。这被后来的学者们视为第一部视频艺术作品。

在其他作品中,白南准使用磁铁故意扭曲电视画面上的图像,或使用编辑器根据自己的意图改变电视画面。这样,他不仅构建了电视硬件,重组完成了电视雕塑装置,还修改了电视图像输出,将图像和电视装置结合起来,制作了视频装置。这是当时最具技术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当艺术家了解并亲自体验了新技术的特性后,如果肯于动脑,敢于想象,并能结合自己的艺术天赋,就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作品来。

3.从蔡文颖的作品看科技与艺术结合的魅力

蔡文颖(1928—2013),出生于福建厦门,自幼从中国画开始接受艺术训练。

1950年到美国学习机械工程,毕业后在纽约当顾问工程师。1963年获约翰·海·惠特尼奖金,从此辞去工程师的职业,全力投身于艺术。1966年创造“电动感应雕塑”,第一次将调和振动、闪光照明效果和电子回馈控制系统结合于艺术。

1971年,蔡文颖创作了动感雕塑作品《群蕊共妍》(图1-3-7)。蔡文颖先生运用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创造出颤动杆,这些细长的颤动杆借助马达以不变的频率摇动,并且把这种震动的杆和闪光照明、回馈控制系统组合起来,以这样的方式使观众从消极的观赏而转变为参与作品运动和变化的积极因素。

图1-3-7 蔡文颖及其动感雕塑《群蕊共妍》(1971年)及《音义》

正如蔡先生所说,使观众“和艺术家的创作对话”,在观赏者的心中产生兴奋和愉悦的情绪。而观众这种情绪的流露,通过动作和声响,又会在艺术作品中迅捷地反映出来。如此循环反复,作品与观众彼此相互交流和感应,营造热烈的气氛。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白南准及蔡文颖都是东方的艺术家,但他们要么有理工科的背景,要么对新技术的极大兴趣,这使得他们更早地将科技与艺术充分结合了起来。对于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人而言,可能有机会接触很多的新技术,那么就很可能寻找到科技与艺术新的结合点,甚至将东西方结合,创造出崭新的艺术作品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