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礼是封建国家按等级关系制定的社会制度,在汉代,三纲五常是其主要内容。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贵贱尊卑都有着明确的等级规定和从属关系。这种等级的区分,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有着明确的标记,服饰颜色车骑冠戴均有严格规定,上下不可逾越。这种礼制是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的,僭越礼制则意味着社会动乱。故司马迁论礼,列为八书之首。“礼由人起”以下摘取荀子《礼论》及《议兵》之文,用仿体字排。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①!宰制万物,役使群众②,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③,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注释】①洋洋美德乎:此句主语是礼,承题省。洋洋:海洋无际莫可测度的样子,喻礼的广大。美德:指礼的功用,使人修养有得于心。《管子·心术上》:“德者道之舍”,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②群众:《正义》作“群品”。③至:到,访问。大行礼官:指掌礼仪的大行官署。大行:九卿之一,秦官,景帝改名为大鸿胪。掌王朝典礼仪式。官:官府,官署。
人道经纬万端①,规矩无所不贯②,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人体安驾乘③,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④,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⑤;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⑥;口甘五味⑦,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⑧;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⑨。故大路越席⑩,皮弁布裳⑪,朱弦洞越⑫,大羹玄酒⑬,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⑭。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⑮,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⑯,事有宜适,物有节文。仲尼曰⑰:“禘自既灌而往者⑱,吾不欲观之矣⑲。”
【注释】①人道: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等级关系的义理。经纬:纵线为经,横线为纬,形容头绪不一。②规矩:正圆的工具为规,画方的曲尺为矩,这里指礼仪制度。③安:舒适。④五色:青、黄、赤、白、黑,代指各种悦目的色彩。⑤黼(fǔ)黻(fù)文章:华丽的彩饰。黼黻:古代礼服上刺绣的花纹。用白黑两线绣成的斧形花纹叫黼,用黑青两线绣成的两己相背花纹叫黻。文章:即文采,青与赤交错叫文,赤与白交错叫章。⑥八音:古以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所发之音为八音。金为钟镈,石为石磬,土为埙,革为鼓,丝为琴瑟,木为柷敔,匏为笙,竹为箫管。⑦五味:辛、酸、咸、苦、甘,代指各种适口的美味。⑧庶羞:众多的美味。⑨圭璧:上尖下方的瑞玉叫圭,圆形的瑞玉叫璧,代指各种玉器装饰品。⑩大路:装饰朴质的天子用车。越席:蒲草席。⑪皮弁:鹿皮帽。布裳:白色麻衣。⑫朱弦洞越:《礼·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越:瑟的底孔。⑬大羹:不调五味的肉汤。玄酒:以水代酒。⑭雕敝:修饰奢侈之敝。⑮序:等级秩序。⑯分:等级界限。⑰仲尼曰:以下两句语见《论语·八佾》第十章。⑱禘:天子举行祭祀祖先的隆重典礼,周成王时特许鲁君在祭祀周公旦时举行禘礼,以追念他的功劳。灌:举行禘礼,第一次献酒祭祀太祖亡灵叫灌,然后献酒依次祭祀太祖以下的祖先。⑲吾不欲观:鲁君祖先在周公庙中是按尊卑顺序排列的。鲁文公二年将鲁僖公的神主排在鲁闵公的前头。鲁僖公是闵公的弟弟,他继鲁闵公即位,传于鲁文公。孔子认为鲁文公不按尊卑秩序举行禘礼,破坏了等级名分,所以他说从第一次献酒后就不想看下去了。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①。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自子夏②,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悦,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③,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④,于卫所居不合⑤。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沉湮而不举,或适齐、楚,或入河海⑥,岂不痛哉!
【注释】①三归:多种说法。一是管仲有三处家园;二是娶三姓女为妻;三是筑三归之台;四是采邑之名;五是藏币之府,等等;以第一说为长。②子夏:卫人,姓卜名商,子夏是字,孔子的高足。③二者心战:指追求华丽与乐闻道义两种思想在内心深处的斗争。④必也正名:语出《论语·子路》第三章。正名:即是用等级名分来约束君臣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局面。卫出公辄拒绝父亲蒯聩回国,父子争位。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第二次到卫,卫出公打算让孔子治理卫国,子路问,首先应该做什么,孔子回答必须用“正名”的办法来治理卫国,子路批评了孔子的迂腐。结果子路仕于卫,孔子回到了鲁国。⑤于卫所居不合:这是指孔子在卫灵公时第一次到卫,居五年(公元前497至公元前493年),凡四进四出的故事。公元前497年孔子入卫遭谮,居十月去卫,此一进一出。前496年孔子由蒲返卫。见卫灵公夫人南子。第二年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用宦官雍渠驾车,让孔子作陪,招摇过市。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道德像爱好美色一样的人。”于是离开卫国,此二进二出。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陈入卫,卫灵公郊迎孔子而不用,孔子将西见赵简子,临河而叹,此三进三出。孔子未逾河返卫,卫灵公向孔子问打仗的事,孔子回答说:“我是学礼的,不懂打仗的事。”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不合,指卫灵公好色好战,与孔子所主张的仁义礼让之道不合。⑥或适齐、楚,或入河海:《论语·微子》第九章记载,鲁哀公时,礼崩乐坏,鲁国乐师四处逃散,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二饭乐师干到楚国去了,三饭乐师缭到蔡国去了,四饭乐师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之涯,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入居海边。
至秦有天下,悉纳六国礼仪①,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②,依古以来。至于高祖,光有四海③,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④,大抵皆袭秦故⑤。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⑥,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⑦,故罢去之。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务刑名⑧,数干谏孝景曰:“诸侯藩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后。”孝景用其计,而六国叛逆⑨,以错首名⑩,天子诛错以解难。事在《袁盎》语中⑪。是后官者养交安禄而已⑫,莫敢复议。
【注释】①纳:采纳,吸收。②济济:秩序良好,威仪堂堂的样子。③光:通“广”。④叔孙通:秦、汉两朝博士,大儒。他曾参考古礼,损益秦制为汉高祖草具君臣朝仪,官至太常。⑤大抵:大略。⑥仪礼:此二字应作礼仪。依上文“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可证。又《儒林列传》:“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⑦躬化:以身为教。汉文帝亲身倡导节俭,常穿黑色的粗丝绨衣,所宠慎夫人穿短裙,帏帐不得文绣,治霸陵皆以瓦器,以示淳朴,为天下带头。⑧晁错:景帝初为御史大夫,建削藩策,请削诸侯支郡。吴楚七国以诛错为名反汉,袁盎进言诛错解难,晁错被腰斩于市。⑨六国叛逆:“六”是“七”字之误。景帝时,吴、楚、赵、菑川、济南、胶西、胶东等七国联兵反汉,而不是六国。⑩以错首名:当作“以错为名”。《晁错传》云:“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⑪事在《袁盎》语中:意谓天子诛晁错事详于袁盎传中。这是司马迁自己示例的互见法。查《袁盎传》,仅言盎解吴楚之策,不及诛晁错事,故又云:“其语在吴事中。”袁盎进言诛晁错之事详载于《吴王濞传》。司马迁推重袁盎,故不将诛晁错事直书于盎传中,用互见法以明。这是本序为史公遗文之一铁证。⑫养交安禄:拉拢关系以安禄位。意谓朝官们再不敢关心国事以求进取。
今上即位①,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②,乃采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③,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④,垂之于后云。
【注释】①今上:当今皇帝,即汉武帝。②瑞应:祥瑞的兆应,如麒麟现,宝鼎出,嘉禾生等,这是统治阶级用天人感应理论制造出来的舆论。辨至:种种祥瑞分别出现,纷纷到来。辨:别也。③太古:远古。④典常:常用礼制的典则。
礼由人起①。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②,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分之]③,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④,物不屈于欲⑤,二者相待而长⑥,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⑦,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⑧,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⑨,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注释】①礼由人起:礼是专为人间社会制定的规则。由此以下全文系摘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之文。②人生三句:《荀子·礼论》原文作“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有欲则有求,求之不得则争,求与争之间有一个递进的层次。“欲而不得则忿”,就成为欲与争之间的直接冲突,根本无“度量分界”之制衡作用,不如《荀子》原文义长。(参考马持盈《史记今注》说。)忿:同“愤”,愤怒,愤恨。③分之:殿本有“分之”二字,《荀子》中《礼论》《王制》皆有“故制礼仪以分之”之语,今据补。④穷:尽。⑤屈:竭尽。⑥长:增长。⑦茝(chǎi):香草名。⑧刻镂文章:雕琢刻镂的纹采。⑨疏房:窗户通明之房。疏:窗。床笫:床席。几席:古人席地而坐,几置于席上,合称几席,或几筵,筵即垫席。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①。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②。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臭茝③,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④,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⑤,步中《武》《象》⑥,骤中《韶》《濩》⑦,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旒⑧,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⑨,鲛韅弥龙⑩,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⑪,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轻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⑫。
【注释】①辨:分别,指分别其贵贱贫富长幼之差等。②称:各得其宜。③侧载臭茝:指天子车边载有许多香草。臭:香。④前有错衡:指天子之车,车前衡木上绘有彩饰。⑤和鸾之声:铃声。⑥《武》《象》:周武王之乐曰《武》,舞曰《象》。⑦《韶》:舜乐。《濩》:汤乐。⑧龙旗:古代旗名。画有一升一降的交龙,竿头系铃。旒(liú):旗上的飘带。⑨寝兕持虎:指天子旗上画有卧着的独角犀和蹲着的虎。⑩鲛韅(xiǎn):用鲛鱼做的韅。韅是系马肚的皮带。弥龙:在车耳上画有龙形。⑪信至教顺:指天子之马训练得非常良驯。⑫孰知夫四句:谁能真正懂得敢于立名节而死的人,才能真正永垂不朽。孰知:审知。出死要节:出生入死以求名节。要:邀,求。以下三句同一句法,谓只有懂得轻财之人才能养财,懂得谦让的人才能保证安全,懂得礼义的人才能怡养性情。文理:即礼义。礼之饰叫文,礼之质叫理。
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①。故圣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失之矣②。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失之者也③。是儒墨之分④。
【注释】①人苟生之为见四句:人如果只是偷生,虽生犹死;如果唯利是图,必遭祸殃;如果懈怠懒惰,必蒙危难;如果恣情任性,必遭灭亡。苟:假如。情胜:谓感情胜于理智。②故圣人四句:所以圣人用礼义来统率一切,则礼义和情性两者兼得,如果用情性来统率一切,则两者皆失。一之于:专一于,统一。两:指礼义、情性二者。③墨者两失:《索隐》谓“墨者不尚礼义而任俭啬,无仁恩,故使人两失之”。这是儒墨相排的说法,墨家主张节用,反对儒家的厚葬,主张“兼爱”,并非无礼义。《荀子·礼论》对墨家的批判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相悖,可见这里抄录的《礼论》非司马迁手笔。④分:别也。
治辨之极也①,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故坚革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楚人鲛革犀兕②,所以为甲,坚如金石;宛之钜铁施③,钻如蜂虿④,轻利剽遫⑤,卒如熛风⑥。然而兵殆于垂涉⑦,唐昧死焉⑧;庄蹻起,楚分而为四参⑨。是岂无坚革利兵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⑩,江汉以为池⑪,阻之以邓林⑫,缘之以方城⑬。然而秦师至鄢郢⑭,举若振槁⑮。是岂无固塞险阻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剖比干,囚箕子,为炮格,刑杀无辜,时臣下懔然⑯,莫必其命⑰。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陖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www.daowen.com)
【注释】①治辨之极:指礼是治国家、辨名分的最高准则。《荀子·议兵篇》以及《韩诗外传》在句前有“礼者”二字,以为此四句之主语。②鲛革:沙(鲨)鱼皮。犀兕(sì):均兽名,这里指其皮,可用以制甲。③宛:今河南南阳。钜铁:刚硬的铁。施:矛。④虿(chài):蝎类毒虫。⑤剽遫:矫捷利落。⑥卒:突然来去。熛风:疾风。⑦垂涉:《荀子·议兵篇》作“垂沙”,楚地名,不详所在。《楚策》云:“垂之事,死者以千数”。⑧唐昧:楚大将名。⑨庄蹻句:谓庄蹻起兵作乱,使楚四分五裂。庄蹻:楚庄王之后。四参:《荀子》作“三四”,意为四分五裂。⑩汝、颍:两水名,淮河支流。⑪江、汉:长江、汉水。⑫邓林:湖北襄阳南之凤林山。⑬方城:楚北界山名,注说纷纭,大体说来,凡今之桐柏、大别诸山,楚统名之曰方城(依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⑭鄢、郢:两邑名,古鄢邑在今湖北宜城鄢城西南;郢邑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两邑在战国时均曾为楚都。⑮振槁:摇撼枯木。⑯懔然:恐惧的样子。⑰必:保。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①。城郭不集,沟池不掘,固塞不树②,机变不张③,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时使而诚爱之④,则下应之如影响。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尤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行如流⑤,无他故焉,由其道故也。故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⑥。《传》曰“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用”⑦。
【注释】①诎:屈服。②树:立。③机变不张:巧诈不得施展。④时使:使用得其时。⑤威行如流:威令之行如流水一样畅通。⑥杀一人刑二人:据《五帝本纪》及《夏本纪》,尧杀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四凶。此言刑杀极少,一人、二人均非确指。刑:惩罚。⑦《传》曰二句:意为威令虽严而不试验,刑罚搁置而不使用。
天地者,生之本也①;先祖者,类之本也②;君师者③,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④?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⑤,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⑥,是礼之三本也。
【注释】①生之本:生命的本原。②类:种族。③君师:君长。师,即长。④恶:何,怎么。⑤偏亡:不是全亡,而是指上文三者,天地、先祖、君师任缺其一社会都是不完整的。⑥隆:尊重,推重。
故王者天太祖①,诸侯不敢怀②,大夫士有常宗③,所以辨贵贱。贵贱治,得之本也④。郊畴乎天子⑤,社至乎诸侯⑥,函及士大夫⑦,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巨者巨,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⑧,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⑨,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⑩。
【注释】①天太祖:王者以始祖配天。例如周家文王、武王的功业起于后稷,故推崇后稷为始祖以配天。②诸侯不敢怀:诸侯不敢怀有以始祖配天血食的念头。语出《礼记·郊特牲》:“诸侯不敢祖天子。”③常宗:百世不迁的大宗,即诸侯之别子。④得:通德,道德。⑤郊畴乎天子:只有天子才能祭祀,故《大戴礼》云:“郊止乎天子。”畴:止。⑥社祭之礼从天子到诸侯都可祭祀。⑦函:包括,及。指社祭之礼包括士大夫。⑧有五乘之地的大夫可以祭奉三代祖宗。古代方十里,出兵车一乘。⑨特牲而食者:《荀子·礼论》作“持手而立者”,指庶人。按礼法,庶人不得立宗庙而祭祖于室。特,通持。⑩积:通绩,指功绩。这两句总括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庶人不立庙,用以分别德厚者流广,德薄者流卑。
大飨上玄尊①,俎上腥鱼②,先大羹③,贵食饮之本也。大飨上玄尊而用薄酒④,食先黍稷而饭稻粱,祭哜先大羹而饱庶羞⑤,贵本而亲用也⑥。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⑦,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⑧,是谓大隆⑨。故尊之上玄尊也,俎之上腥鱼也,豆之先大羹⑩,一也⑪。利爵弗啐也⑫,成事俎弗尝也⑬,三侑之弗食也⑭,大昏之未废齐也⑮,大庙之未内尸也⑯,始绝之未小敛⑰,一也。大路之素帱也⑱,郊之麻絻⑲,丧服之先散麻⑳,一也。三年哭之不返也㉑,《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㉒,悬一钟尚拊膈㉓,朱弦而通越㉔,一也。
【注释】①大飨:在太庙中合祭祖先。上:《荀子》作“尚”,崇尚。玄尊:盛清水的酒杯,上古未有酒,以清水代酒称玄酒,后世虽有酒,存古礼仍用水代酒。②俎:盛祭品的器皿。腥鱼:生鱼。③大羹:未经调味的肉汤。④用:酌献。⑤祭:每月祭祖之礼。哜:读作跻,先献。庶羞:多种美肴。⑥贵本亲用:贵本指大享和常祭时所陈设的玄酒、黍稷、大羹等尊崇始祖的原始饮食;亲用指随后敬献给祖先现时人所享用的薄酒、稻粱、庶羞等食品。⑦贵本之谓文二句:贵本所献粗食只是仪文的表演,亲用所献精食表示生活的实用。⑧太一:原指天地形成时的混沌元气,此指天地自然。指礼仪祭献的两种食品既贵本而又合亲用之理,符合天道自然。⑨大隆:尽善尽美,特别隆重。指礼的最高境界。⑩豆:盛食品的器皿。⑪一也:谓玄酒、生鱼、大羹三者均是本,故云一也。⑫爵弗啐:祭祀即将结束时,祝四面告成,称之利爵。这时祝接受佐食所献的酒,但并不真正喝下去。啐:入口尝之。⑬成事:卒哭之祭。古代用一个活人代表死者受祭,叫“尸”,尸在受祭时不尝俎中的生鱼。⑭三侑句:劝食的人三次劝“尸”食而不食。侑,劝食也。⑮大昏:大婚礼。昏:婚的古字。废齐:《荀子·礼论》作“发齐”,指举行醮礼。齐(jiào),读“醮”,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节。此句谓大婚礼还未举行醮礼之时。齐:一说读“斋”,指行婚礼前的斋戒。⑯未内尸:指祭庙礼在“尸”还未入庙的时候。⑰未小敛:还未给死者穿上衣服。给死者穿衣称小敛,入棺称大敛。此句指亲人去世尚未举行小敛之前。⑱大路:王者所乘用的朴质的素车。帱:素帷所做的车盖。⑲麻絻:麻布帽。⑳散麻:小敛时主人把散麻系在腰间。㉑三年哭之不返:指服斩衰三年之丧的人,哭声直放,若往而不返。㉒清庙:《诗经·周颂》篇名。一唱而三叹:一人领唱,三人齐声相和。㉓拊、膈:均为古乐器名。㉔通越:瑟底通孔,使瑟声迟重。越:瑟底的孔。
凡礼始乎脱①,成乎文②,终乎税③。故至备,情文俱尽④;其次,情文代胜⑤;其下,复情以归太一⑥。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⑦。
【注释】①脱:疏略。②文:增饰仪文。③税(yuè):读悦。礼初始时简陋,形成后仪文增饰,最后达到和悦人情的效果。④至备句:最完备的礼是情与文两者都能尽善尽美。⑤其次句:次一等的则是情胜于文,或文胜于情。⑥其下句:再次一等的是归还于太古时代的质朴无文。⑦天地以合等句:完美的礼能使天地调和,日月更明,四时调顺,星辰不悖,江河畅流,万物昌盛;能节制人的好恶,调和人的喜怒,用于下民无不和顺,用于上位事事察明。
太史公曰:至矣哉①!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有以辨,至察有以悦②。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小人不能则也③。
【注释】①至矣哉:礼真是太美了。②立隆以为极六句:建立起礼仪的最高准则,使天下后世没有人能够增损,达到内涵精神与形式仪文的完美结合,初始的简朴与最终的情理完全应合,周详的条文足以分辨尊卑贵贱,体察人情足以赏心悦目。本:内涵精神。末:形式仪文。③小人:这里的小人指不尊礼的上位之人,与重义轻利的君子相对。
礼之貌诚深矣①,坚白同异之察②,入焉而弱③。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④。其貌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⑤。故绳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悬,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错,则不可欺以方员⑥;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⑦。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⑧,谓之无方之民⑨;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⑩,谓之能虑;能虑勿易⑪,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⑫。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⑬,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
【注释】①礼之貌:礼的表现形式。貌:指礼制仪文。《荀子·礼论》作“礼之理”,即礼的内涵精神。②坚白、同异:先秦惠施、公孙龙等辩论的题目。③入焉而弱:用礼来透视坚白同异的理论,坚白同异之说就站不住脚了。弱:沉溺。④入焉而望:一些擅作的典制而实为褊狭浅陋之说,只要用礼来对照,它就相形见绌。望:惭怍。⑤队:“坠”的古字。⑥故绳诚陈六句:只要把绳墨陈列出来,就不可能欺骗以曲直;只要把权衡悬挂起来,就不可能欺骗以轻重;只要把规矩设置起来,就不可能欺骗以方圆。员:圆字的省写。⑦君子审礼二句:君子以礼为辨别是非的准则,就不可能欺骗以诈伪。审:审察,辨别。⑧足礼:重礼。⑨无方之民:没有方向,即没有理想的人。⑩思索:求索。⑪勿易:不变。⑫圣矣:谓能用礼为准绳思考求索,又躬行不变,加之真心爱好,那便是圣人。⑬无穷:太空。
以财物为用①,以贵贱为文②,以多少为异③,以隆杀为要④。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⑤。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⑥。人域是域,士君子也⑦。外是,民也⑧。于是中焉,彷徨周浃⑨,曲得其次序,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注释】①以财物为用:行礼要用财物表示心意。②以贵贱为文:用车服旗章为区别贵贱的文饰。③以多少为异:以多少来分别上下。④以隆杀为要:礼的厚薄要适当。隆:丰盛。杀:减少。要:适当。⑤文貌繁等句: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两者会合,或文貌胜于情用,或情用胜于文貌,则是礼之中流。杂:会合。⑥君子上致其隆等句:君子对于礼,当隆则隆,当减则减,当处中者则处之中,无论是步骤、驰骋、飞驰都不违礼,因此礼就是君子的宫廷,任何时候都守之不离。广骛:《荀子·礼论》“广”作“厉”,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广”当为“厉”字之误。今注译皆从之。⑦人域二句:以人之所以为人的规范为规范,这就是士君子。域:疆域,引申为规范。⑧外是,民也:违背做人的规范,那就是无知的普通之民。⑨彷徨周浃:徘徊周旋,从容不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