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水平荷载D值法在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水平荷载D值法在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D值法的提出当框架柱的线刚度大,上下层的层高变化大,上下层梁的线刚度变化大时,用反弯点法计算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将产生较大的误差,因而提出了对框架柱的侧移刚度和反弯点高度进行修正的方法,称为改进反弯点法,由于修正后的侧移刚度用D表示,也称D值法。

水平荷载D值法在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1.D值法的提出

框架柱的线刚度大,上下层的层高变化大,上下层梁的线刚度变化大时,用反弯点法计算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将产生较大的误差,因而提出了对框架柱的侧移刚度和反弯点高度进行修正的方法,称为改进反弯点法,由于修正后的侧移刚度用D表示,也称D值法。

反弯点法在计算柱侧移刚度D时,假设节点转角为零,亦即梁柱之间的线刚度比为无穷大。另外,反弯点法在确定柱子的反弯点高度时,假定柱上下节点转角相同,认为柱的反弯点高度为一定值,从而使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大为简化,但也带来一些误差。实际工程中对于层数较多的框架特别是高层框架,由于柱的轴力大,截面尺寸也大,故梁柱的相对线刚度比较接近,此外,框架节点对柱的约束应为弹性支撑。柱的侧向刚度不仅与柱的线刚度和层高有关,还与梁的线刚度有关,而且柱的反弯点高度的影响因素也在增加。日本武藤清教授对上述影响因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了柱的侧移刚度的修正方法和柱反弯点高度的确定方法。修正后的柱的侧移刚度称为D值,因此这种修正的反弯点法也称为D值法。由于计算实用且简便精度比反弯点高,从而在框架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2.适用范围

D值法认为框架节点均有转角,柱的侧移刚度有所降低,一般适用于规则框架。

3.D值法的基本假定

(1)同层柱及与之相邻的各杆件端部转角相等。

(2)同层柱及与之相邻的上下层柱因层间相对侧移引起的旋转角相等。

(3)同层柱顶水平侧移相等。

4.D值法计算步骤

(1)在水平力作用下求出各楼层剪力

(2)将楼层剪力按该层各柱的D值比例分配,得到各柱的剪力。

(3)求出柱的反弯点高度,由剪力及反弯点高度计算柱上下端弯矩

(4)根据梁柱节点平衡条件,梁柱节点的上下柱端弯矩之和应等于节点左右边梁端弯矩之和,从而求得梁端弯矩。

(5)将框架梁左右端弯矩之和除以梁的跨度,同时考虑梁间横向力则可得到梁端剪力。

(6)从上到下逐层叠加梁柱节点左右侧框架梁端剪力值,可得到各层柱在水平力作用下的轴力值。

5.D值法的计算内容

根据假定和转角位移方程,求出杆件节点弯矩后,由力矩平衡条件可以看出,节点的转动大小取决于梁对节点的转动约束程度。梁柱线刚度比越大,节点转角越小,直至为零。因此考虑到实际情况,对柱的侧移刚度进行修正如下。

此时取修正的侧移刚度为:

式中 αc——柱的侧移刚度修正系数。

αc<1,反映了因节点转动引起的柱侧移刚度的降低,可采用表3.5中的方法计算。表3.5中为不同层部位的梁柱线刚度比。

表3.5 柱抗侧移刚度修正系数αc

当同一楼层中有个别柱的高度与一般柱的高度不相同时,如图3.9所示,这些个别柱的抗侧移刚度可按式(3.3)计算。

图3.9 不等高柱

图3.10 夹层柱

带有夹层的柱子,如图3.10所示,其抗侧移刚度可按下式等效为一根柱的侧移刚度来计算。

式中 D1、D2——按夹层计算的两段小柱的侧移刚度;

D'——该等效柱的侧移刚度。

D值法中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按式(3.4)计算:

(www.daowen.com)

式中 y0——标准反弯点高度,由表3.6、表3.7查取;

y1——上、下层梁刚度不等时的修正值,由表3.8查取;

y2、y3——上、下层层高不等时的修正值,由表3.9查取。

表3.6 规则框架承受均布水平荷载下各层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0/h

续表

续表

注 m—总层数;n—所在楼层数;—梁柱线刚度比,按表3.5计算。

表3.7 规则框架承受倒三角形分布水平荷载下各层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0/h

续表

续表

注 m—总层数;n—所在楼层数;—梁柱线刚度比,按表3.5计算。

表3.8 上下梁相对线刚度变化修正系数y1/h

续表

表3.9 上下层层高变化修正系数y2/h和y3/h

注 y2—按照及α2求得,上层较高时为正值。y3—按照及α3求得,上层较高时为正值。

查取y0时,风荷载作用下可由均布水平荷载近似查取,地震荷载可由三角形分布水平荷载近似查取。当与柱相连的上梁与下梁的刚度不等或层高有变化,或柱上、下节点转角不同时,反弯点位置会有变化,此时应将标准反弯点高度y0加以修正,如式(3.4)所示。当计算的反弯点高度为0≤y≤h时,反弯点在本层框架内;当y>h时,反弯点在上层框架内;当y<0时,反弯点在下层框架内。

计算中第i层第j根柱的剪力Vij按式(3.5)计算:

式中 Vi——水平力作用下的第i层楼层剪力;

Dj、∑Dj——第i层第j根柱的侧移刚度和该层的柱侧移刚度总和。

该柱端弯矩Mja、Mjb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h——层高;

y——反弯点高度,由式(3.4)求得。

中柱、边柱梁端弯矩可按连接中柱的梁的线刚度分配;梁端剪力可由梁左、右端的弯矩之和除以跨度求得;而柱的各层轴力,可由从顶层到该层梁柱节点左右梁端剪力叠加得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