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混凝土楼盖设计案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

混凝土楼盖设计案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楼盖拟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主梁的跨度为5.8m,次梁的跨度为5.9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故板的跨度为1.933m,l02/l01=5.9/1.933=3.05,因此按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1.20所示。图1.20结构平面布置图根据高跨比条件,连续单向板厚应满足h≥1933/40=48.325,对工业建筑的楼板,又要求h≥70mm,故取板厚为h=70mm。

混凝土楼盖设计案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

某多层工业厂房的二层建筑平面如图1.19所示,四周为砖墙支承。环境类别为一类,楼梯设置在旁边的附属房屋内。楼盖拟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试进行设计,其中,板、次梁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主梁按弹性理论设计。

图1.19 建筑平面图(尺寸单位:mm)

1.设计资料

(1)楼面做法:20mm水泥砂浆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20mm石灰砂浆抹底。

(2)楼面荷载:均布活荷载标准值6kN/m2;组合系数ψc=0.8。

(3)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梁内受力纵向钢筋为HRB335,其他钢筋为HPB235。

2.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

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主梁的跨度为5.8m,次梁的跨度为5.9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故板的跨度为1.933m,l02/l01=5.9/1.933=3.05,因此按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1.20所示。

图1.20 结构平面布置图(尺寸单位:mm)

根据高跨比条件,连续单向板厚应满足h≥1933/40=48.325(mm),对工业建筑的楼板,又要求h≥70mm,故取板厚为h=70mm。多跨连续次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h=(1/18~1/12)×5900=(328~492)mm,故取次梁的截面高度为h=400mm,截面宽度为b=200mm。多跨连续主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h=(1/15~1/10)×5800=(387~580)mm,取主梁的截面高度为h=600mm,截面宽度为b=250mm。

3.板的设计

(1)荷载计算。板的恒荷载标准值:

20mm水泥砂浆面层 0.02×20=0.4(kN/m2

70mm钢筋混凝土板 0.07×25=1.75(kN/m2

20mm板底石灰砂浆 0.02×17=0.34(kN/m2

板的恒荷载小计 gk=0.4+1.75+0.34=2.49(kN/m2

板的活荷载标准值 qk=6kN/m2

恒荷载分项系数取γG=1.2(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rG=1.35(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因为是工业建筑楼盖且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kN/m2,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γQ=1.3。于是对于板的荷载计算分两种情况。

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恒荷载设计值 g=2.49×1.2=2.988(kN/m2

活荷载设计值 q=6×1.3=7.8(kN/m2

荷载总设计值g+q=2.988+7.8=10.788(kN/m2),近似取g+q=10.8kN/m2

按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恒荷载设计值 g=2.49×1.35=3.362(kN/m2

活荷载设计值 q=6×1.3×0.8=6.24(kN/m2

荷载总设计值 g+q=3.362+6.24=9.602(kN/m2)<10.8kN/m2

荷载总设计值 g+q=10.8kN/m2

(2)计算简图。次梁截面为200mm×400mm,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小于100mm,取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240mm。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板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 

取l01=1748mm。

中间跨 l02=ln=1933-200=1733(mm)

图1.21 板的计算简图

因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图1.21所示。

(3)弯矩设计值。由表1.1可查得,板的弯矩系数αm分别为:边跨跨中1/11;离端第二支座-1/11;中间跨跨中1/16;中间支座-1/14。故:

M1=-MB=(g+q)l201/11=10.8×1.7482/11=3.0(kN·m)

M2=M3=(g+q)l202/16=10.8×1.7332/16=2.03(kN·m)

MC=-(g+q)l202/14=-10.8×1.7332/14=-2.32(kN·m)

(4)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板厚h=70mm,h0=70-25=45(mm)。采用C20混凝土:α1=1.0,fc=9.6N/mm2,ft=1.1N/mm2;钢筋采用HPB235:fy=210N/mm2。板的配筋计算过程列于表1.5中。

表1.5 板的配筋计算

注 对轴线②~⑤间的板带,其跨内截面2,3和支座C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可折减20%。为了方便,近似对钢筋面积乘以0.8。

计算结果表明,ξ均小于0.35,符合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原则。所有截面配筋面积As均大于和0.2%bh=0.2%×1000×70=140(mm2)。

4.次梁设计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根据本厂房楼盖的实际使用情况,楼盖次梁的活荷载不考虑梁从属面积的荷载折减。

(1)荷载设计值(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板传来恒荷载 2.988×1.933=5.78(kN/m)

次梁自重 0.2×(0.4-0.07)×25×1.2=1.98(kN/m)

次梁粉刷 0.02×(0.4-0.07)×2×17×1.2=0.27(kN/m)

次梁恒荷载小计 g=5.78+1.98+0.27=8.03(kN/m)

活荷载设计值 q=7.8×1.933=15.08(kN/m)

荷载总设计值 g+q=8.03+15.08=23.1(kN/m)

(2)计算简图。次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为240mm,主梁截面为250mm×600mm,则次梁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 

<1.025ln=1.025×5655=5796(mm)

取l01=5775mm。

图1.22 次梁的计算简图

中间跨

l02=ln=5900-250=5650(mm)

因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次梁的计算简图如图1.22所示。

(3)内力计算。由表1.1、表1.3可分别查得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

弯矩设计值:

M1=-MB=(g+q)l201/11=23.1×5.7752/11=70.0(kN·m)

M2=M3=(g+q)l202/16=23.1×5.652/16=46.09(kN·m)

MC=-(g+q)l202/14=-23.1×5.652/14=-52.67(kN·m)

剪力设计值:

VA=0.45(g+q)ln1=0.45×23.1×5.655=58.78(kN)

VBl=0.6(g+q)ln1=0.6×23.1×5.655=78.38(kN)

VBr=0.55(g+q)ln2=0.55×23.1×5.65=71.78(kN)

VC=0.55(g+q)ln2=0.55×23.1×5.65=71.78(kN)

(4)承载力计算。

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在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次梁的跨内截面按T形截面计算,其T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第5章表5.5,应取b'f=l0/3=5650/3=1883(mm)和b'f=b+sn=200+1733=1933(mm)中较小值,故取b'f=1883mm。

次梁截面为200mm×400mm,跨中截面和支座截面均按一排钢筋布置。故h0=400-40=360(mm),h'f=70mm。采用C20混凝土:α1=1.0,fc=9.6N/mm2,ft=1.1N/mm2。纵向钢筋采用HRB335:fy=300N/mm2箍筋采用HPB235:fyv=210N/mm2。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列于表1.6中。经判别跨内截面和支座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表1.6 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ξ均小于0.35,符合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原则。所有截面配筋面积As均大于和0.2%bh=0.2%×200×400=160(mm2)。

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验算截面尺寸:hw=h0-h'f=360-70=290(mm),因hw/b=290/200=1.45<4,截面尺寸按下式验算:

0.25βcfcbh0=0.25×1×9.6×200×360=172800(N)>Vmax=78.38(kN)

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0.7ftbh0=0.7×1.1×200×360=55440(N)<Vmin=VA=58.78(kN)

故各截面均应按计算配置腹筋。

计算所需腹筋:最大剪力B支座左侧截面。已知VBl=78.38kN,仅配置箍筋,采用ϕ6双肢箍筋,由公式可得到箍筋间距:

调幅后受剪承载力应加强,梁局部范围内将计算的箍筋面积增加20%或箍筋间距减小20%。现调整箍筋间距s=0.8×234=188(mm),最后取箍筋间距s=150mm。为方便施工,沿梁长不变。验算配箍率下限值:

弯矩调幅时要求的配箍率下限为,实际配箍率,满足要求。

5.主梁设计

按弹性理论设计。根据本厂房楼盖的实际使用情况,楼盖主梁的活荷载也不考虑梁从属面积的荷载折减。

(1)荷载设计值(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为简化计算,将主梁自重等效为集中荷载。(www.daowen.com)

次梁传来恒荷载 8.03×5.9=47.38(kN)

主梁自重 0.25×(0.6-0.07)×25×1.2×1.933=7.68(kN)

主梁粉刷 0.02×(0.6-0.07)×2×17×1.2×1.933=0.84(kN)

主梁恒荷载设计值小计 G=47.38+7.68+0.84=55.9(kN)

活荷载设计值 Q=15.08×5.9=88.98(kN)

(2)计算简图。主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为240mm。柱子截面为400mm×400mm。则主梁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

取l01=5800mm。

图1.23 主梁的计算简图

中间跨 l02=5800mm

按跨度l0=5800mm的等跨连续梁计算。主梁的计算简图如图1.23所示。

(3)内力计算。利用附录2附表2.2可分别查得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

弯矩设计值:

M1,max=0.244×55.9×5.8+0.289×88.98×5.8=79.11+149.15=228.26(kN·m)

MB,max=-0.267×55.9×5.8-0.311×88.98×5.8=-86.57-160.50=-247.07(kN·m)

M2,max=0.067×55.9×5.8+0.20×88.98×5.8=21.72+103.22=124.94(kN·m)

剪力设计值:

VA,max=0.733×55.9+0.866×88.98=40.97+77.06=118.03(kN)

VBl,max=-1.267×55.9-1.311×88.98=-70.83-116.65=-187.48(kN)

VBr,max=1.0×55.9+1.222×88.98=55.9+108.73=164.63(kN)

1)弯矩包络图:

①第一、第三跨有活荷载,而第二跨没有活荷载。则B支座和C支座的弯矩为:

MB=MC=-0.267×55.9×5.8-0.133×88.98×5.8=-155.21(kN·m)

在第一跨内以支座弯矩MA=0,MB=-155.21kN·m的连线为基线,叠加集中荷载G=55.9kN,Q=88.98kN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则第一个集中荷载和第二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处的弯矩值分别为:

(与M1,max=228.26kN·m相近)

在第二跨内以支座弯矩MB=-155.21kN·m,MC=-155.21kN·m的连线为基线,叠加集中荷载G=55.9kN,Q=0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则第一个集中荷载和第二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处的弯矩值为:

②第一、第二跨有活荷载,而第三跨没有活荷载。则B支座和C支座的弯矩分别为:

MB=-247.07kN·m

MC=-0.267×55.9×5.8-0.089×88.98×5.8=-132.5(kN·m)

在第一跨内以支座弯矩MA=0,MB=-247.07kN·m的连线为基线,叠加集中荷载G=55.9kN,Q=88.98kN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则第一个集中荷载和第二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处的弯矩值分别为:

在第二跨内以支座弯矩MB=-247.07kN·m,MC=-132.5kN·m的连线为基线,叠加集中荷载G=55.9kN,Q=88.98kN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则第一个集中荷载和第二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处的弯矩值分别为:

③第二跨有活荷载,而第一、第三跨没有活荷载。则B支座和C支座的弯矩为:

MB=MC=-0.267×55.9×5.8-0.133×88.98×5.8=-155.21(kN·m)

在第一跨内以支座弯矩MA=0,MB=-155.21kN·m的连线为基线,叠加集中荷载G=55.9kN,Q=0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则第一个集中荷载和第二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处的弯矩值分别为:

在第二跨内:以支座弯矩MB=-155.21kN·m,MC=-155.21kN·m的连线为基线,叠加集中荷载G=55.9kN,Q=88.98kN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则第一个集中荷载和第二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处的弯矩值为:

(与M2,max=124.9kN·m相近)

主梁的弯矩包络图如图1.24(a)所示,第三跨弯矩包络图与第一跨对称。

图1.24 主梁的内力包络图

(a)弯矩包络图;(b)剪力包络图

2)剪力包络图:

①第一跨。当第一、第三跨有活荷载,而第二跨没有活荷载时,VA,max=118.03kN;至第一个集中荷载处剪力变为118.03-55.9-88.98=-26.85(kN);至第二个集中荷载处剪力变为-26.85-55.9-88.98=-171.73(kN)。

当第一、第二跨有活荷载,而第三跨没有活荷载时,VBl,max=-187.48kN;至第一个集中荷载处剪力变为-187.48+55.9+88.98=-42.6(kN);至第二个集中荷载处剪力变为-42.6+55.9+88.98=102.28(kN)。

②第二跨。当第一、第二跨有活荷载,而第三跨没有活荷载时,VBr,max=164.63kN;至第一个集中荷载处剪力变为164.63-55.9-88.98=19.75(kN);至第二个集中荷载处剪力变为19.75-55.9-88.98=-125.1(kN)。

当第二跨有活荷载,而第一、第三跨没有活荷载时,VBr=55.9+88.98=144.88(kN);至第一个集中荷载处剪力变为144.88-55.9-88.98=0。

主梁的剪力包络图如图1.24(b)所示,第三跨剪力包络图与第一跨对称。

(4)承载力计算。主梁采用C20混凝土:α1=1.0,fc=9.6N/mm2,ft=1.1N/mm2;纵向钢筋采用HRB335钢筋:fy=300N/mm2,箍筋采用HPB235钢筋:fyv=210N/mm2

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主梁的跨内截面按T形截面计算,其T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表5.5取值,应取b'f=l0/3=5800/3=1933(mm)和b'f=b+sn=250+5650=5900(mm)中较小值。则主梁的跨内截面尺寸为b=250mm,h=600mm,b'f=1933mm,h'f=70mm。跨内截面均按一排钢筋布置。故h0=600-40=560(mm)。

主梁的支座截面按倒T形(矩形)截面计算,截面尺寸为b=250mm,h=600mm,支座截面按两排钢筋布置,故h0=600-65=535(mm)。B支座和C支座边的弯矩设计值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列于表1.7。经判别跨内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表1.7 主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主梁的计算结果表明,ξ均小于ξb=0.550,满足要求。主梁所有截面配筋面积As均大于和0.2%bh=0.2%×250×600=300(mm2)。

主梁纵向钢筋的弯起和切断按弯矩包络图确定(图1.27)。

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验算截面尺寸:hw=h0-h'f=560-70=490(mm),因hw/b=490/250=1.96<4,截面尺寸按下式验算:

0.25βcfcbh0=0.25×1×9.6×250×560=336(kN)>Vmax=187.48kN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0.7ftbh0=0.7×1.1×250×560=107.8(N)<Vmin=VA=118.03kN故各截面均应按计算配置腹筋。

计算所需腹筋:A支座。已知VA,max=118.03kN,取λ=3,采用ϕ8@200双肢箍筋,则有:

仅配置箍筋已满足抗剪要求。

B支座左侧截面。已知VBl,max=187.48kN,,取λ=3,采用ϕ8@200双肢箍筋,则有:

仅配置箍筋不满足抗剪要求,还需配置弯起钢筋,弯起钢筋所需面积(弯起角取αs=45°)计算如下:

B支座右侧截面。已知VBr,max=164.63kN,,取λ=3,采用ϕ8@200双肢箍筋,则有:

仅配置箍筋不满足抗剪要求,还需配置弯起钢筋,弯起钢筋所需面积(弯起角取αs=45°)计算如下:

图1.25 板配筋图

经验算弯起点处仅配ϕ8@200双肢箍,不能满足受剪承载力要求,故AB段调整箍筋为ϕ10@150双肢箍,BC段调整箍筋为ϕ8@100双肢箍,满足要求。

验算最小配箍率:

满足要求。

图1.26 次梁配筋图

图1.27 主梁配筋图

附加横向钢筋的计算:主、次梁相交处,在主梁上次梁两侧应附加横向钢筋,次梁传来的集中力F1=47.38+88.98=136.36(kN),h1=600-400=200(mm),附加箍筋布置范围s=2h1+3b=2×200+3×200=1000(mm),取附加箍筋ϕ8双肢,在次梁每侧布置四排附加箍筋,则有:

mnfyvAsv1=8×2×210×50.3=169.01(kN)>Fl=136.36kN

满足要求。

因主梁的腹板高度hw=490mm>450mm,需在主梁梁侧设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大于200mm。现每侧配置114,则有As/bhw=153.9/(250×490)=0.126%>0.1%,满足要求。

(5)绘制施工图。板配筋、次梁配筋和主梁配筋图分别如图1.25、图1.26和图1.27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