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热爱艺术的青年人来说,能当上画家或者艺术家是毕生的梦想。在圆明园画家村时,大家都认为自己是画家村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艺术家,都在村头巷尾的墙上钉上牌子,写上职业画家某某,或某某画室。可什么是艺术家,书上、社会上也没个说法,也没有标准,只是那些村民们认为画画的就该称之为“画家”,多叫几声,双方也就习惯了。
艺术是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为了证明自己画得好,1996年5月初,我决定参加首届北京艺术博览会。博览会在国贸中心大厦一楼东侧的大厅举办,我和东北画家方兴中共同租了展位。他画东北冰雪山水,我画南方特色的山水。一人摆一边,每人挂6幅作品,地上各摞一达裱成镜芯的作品,方便别人当画册一样翻阅。展会开始后,观众非常多,都与作者聊天,交流艺术创作心得。除了赞美这些作品,没看见有人买画。或许是中国刚刚学习举办艺术博览会,谁也不知道怎样办才好。
要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画家,除了留长长的头发外,就是办画展或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我想到前两年因为写诗认识的一位作家,叫王金龙,他在《北京法制报》报社当编辑,常常跑来圆明园画家村,聊思想、聊诗歌,他觉得我的作品很好,就在《北京法制报》1996年4月28日的文化专栏刊登了我的介绍和作品,引起不小轰动。在他的推荐下,又在《艺海精英》1996年第一集,《人民铁道》报1996年4月16日,《中国林业》1996年9月刊,《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12月27日,《中国时代》1997年1月刊,《中国土地》1997年1月刊,《中华锦绣》1997年5月刊等发表了文章和画作。我把每一张报纸剪下,与照片一起插在相册中,制作成一本画册,逢人就努力介绍自己,希望能等来更多机会。(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之初的北京,没有固定身份是很难混的,干什么都要凭本地户口,“集体化”的社会中任何事情都讲究身份,出门便有人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哪个部门的?我们这些人像流浪狗一样到处东躲西藏,还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身份。以前以为热爱艺术就可以混出个名堂,三年后我才明白名人字画的含义。这一年深秋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重阳节茶话会,高大威武的大厅让人肃然起敬,作为艺术家我能够在里面看演出,并和国家领导人合影,自然很兴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