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在高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途径。具体地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如下:(一)贯彻“三个代表”,把握时代脉搏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途径。(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任务1.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细分成学校的物质文化、学校的组织与制度文化、学校的精神文化及其他类型的亚文化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校风,对于培养优良的学风,对于引导和激励学生进取、形成优良个性,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人文素质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在高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途径。具体地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如下:

(一)贯彻“三个代表”,把握时代脉搏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领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髓,做到自觉地学习科学、钻研科学和应用科学,这是代表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根本体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了解现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看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为每一个大学生所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从而坚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信仰,坚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主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展示科学的发展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这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优化育人环境,提高育人质量

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使整个校园的硬件环境中富有健康、高雅、深邃的人文启示;通过组织制度文化建设,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井然有序;通过精神文化建设,使学生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从而使师生能够在丰富多彩、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民主平等、求实进取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确保教育质量。

(三)形成正确导向,实现教育目的

校园中互动着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所蕴含着的教育目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发展,特别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效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竞争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不懈努力的创新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活跃文化氛围,提升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集思想性、学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于一体,学生能够在间接熏陶和直接参与中,锻炼思维与想像力,更多地发现自身所蕴藏的能量,磨练意志力,培养协作精神,调动积极参与的兴趣与高雅情趣,使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创新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

(五)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实践观点

受传统高等教育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着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倾向,而动手能力的弱化,反过来又抑制着理论学习的理解力和目的性,进而影响到就业后的工作效率。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更需要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取决于实践观点或实践精神的培养。实践精神的培养固然离不开专业实践,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途径。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将体会到理论走向实践的不易性,体会到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就感,体会到在创新中实践和在实践中创新的乐趣,从而培养实践第一的观点。

(六)推动校风建设,形成学校个性

校风是一所学校的风气。它是一所学校个性或形象的体现,是学校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统一体,也是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教师的自觉行为或共同信念。校风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失的特点。校风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经过精密的构思、恰切的选择、合理的定位之后,通过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用正确的舆论加以引导,用健全的制度加以规范,用必要的物质加以保障,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例如,有的学校以严谨著称,学校的校园布置、组织管理、治学态度、教学要求等通常都能体现这种风格。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的陶冶下,也就比较容易形成这种严谨的风格。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在大学社区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精神上的文化形态,它是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进化,对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积极影响的群体文化形态,是一种社会亚文化。校园文化以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开发人为着眼点,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知识和技术的结合、互动为介质,通过直接的教育或隐形的教育来提高学校所有成员的综合素质与精神境界,实现教育目的。校园文化涵盖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风格、优良传统、科教文观念、价值标准并集中反映学校的校风、学风和精神风貌,是一所学校育人素质的综合体现。

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时代性、可塑性、延续性等特点。多元性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对象的多层次性、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必然具有或反映当时代的特征,可塑性是指校园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可调整性及校园活动主体人格的可变性,延续性主要是指优秀的校园文化品位一经形成,便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会变成一种永恒的鞭策力量。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任务

1.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组织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涵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等。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师生教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而且能对师生产生直观、形象的影响。因此,要增加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硬件建设的设计格调,校园、教室、实验室、操场、宿舍、餐厅等都应做到清洁整齐和适当美化,对有代表意义的历史遗址要加以保护和修缮,并适当增设一些富有深意的人文景观(如雕塑等),使学校成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窗口和净化心灵的教育基地。

(2)组织和制度文化建设。组织和制度文化建设有三个方面:一是保证学校政党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通过组织和制度文化建设,着力建立起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秩序,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创造一个文明有序的文化环境,强化受教育者的制度观念、民主观念和法制观念。(www.daowen.com)

(3)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讲,不论是物质形态的学校文化,还是组织制度形态的学校文化,所承载或表达的是教师精神或观念形态的文化。精神文化可以分解为如下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即学校这个群体和构成它的个体对教育目的、过程、规律的认识,属于校园文化的理性因素;二是情感成分,是学校这个文化体内的成员对教育、学校、班级、同事、同学、老师、学生特有的依恋、认同、参与、热爱的感情,这种感情内通常包含着很深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和献身精神;三是价值成分,即学校校园所独有的价值取向系统,像“有教无类”的价值取向、“忠于职守”的价值取向、“尊师爱生”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活动优先”的价值取向,以及“严谨、守纪、规范、团结”的价值取向等等;四是理想成分,即学校及其成员对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所表达的希望和追求,如创造美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许多优秀学校所追求的理想。应该说,校园精神文化会直接影响学校办学的方向和活动方式,制约着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因而是整个学校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2.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使命。先进的传播者、鲜明的目标指向、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创造源泉共同构成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点。校园文化深刻影响着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从而达到教育师生、感化师生、服务师生,并进一步推动全社会文化建设的目的,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要的辐射源。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有: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和道德修养。通过精神文化的传播与建设,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华,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任务,使“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并在政治理论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能够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个人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实现新的精神追求。二是增进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在高校中广泛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阅读人文书籍,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加大业务课的文化深度等方式,营造生动、丰富、健康、文明的人文氛围,充分揭示科学活动和科学事业的人文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求实精神等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三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开设艺术类选修课,多请著名的艺术家做演讲,举办音乐会,开办书画展览、手工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竞赛等活动,进行多点、多面、多层次的艺术教育,培养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灵感。四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举办校园艺术节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鼓励他们自由想像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勇于实践、乐于实践的动手能力和求新求异的创造性品质。五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运动会、体育俱乐部,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强健的体魄。通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网上情感交流等方式,解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隐患,从而成为身心健康的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优化育人环境。通过校园物质环境的科学设计、建设,借助有代表意义的人文景观,改善和优化育人的硬件环境;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提供文明有序、有章可循的软件环境,使学生从学校起就开始培养遵纪守法、按章办事的民主法制观念;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造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确保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文化氛围,扫除一切垃圾。

(3)形成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校园文化的功能经历了由娱乐到教育,再到传播、审美、创造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只是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实际上,在第三阶段中,也不可能不包含前两阶段的内容。但是,娱乐也好,教育、传播、审美和创造也好,其中必然共同蕴含着舆论的或精神世界的导向。这种导向是什么呢?就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如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生价值观,形成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人格品质,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及鲜明的个性特征与良好的综合素质等等。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任务和追求。

(4)塑造学校独特的文化个性。文化个性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突出的风格或精神面貌。由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积淀,有自己的特定结构和培养目标,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做事风格,因而某一具体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统性。正是这种东西,体现着高校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例如,一提到“北大”,就会使人想到民主、自由,想到兼收并蓄;一提到“清华”,就会使人想到科学、严谨。良好的文化个性是一所高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去促进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呢?一是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结合起来,要特别注重建设的实效性,注重地方需要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三是依靠校风和学风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与时俱进地追求文化的高品位,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个性。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正确的方向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基本要求,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使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弘扬民族精神

在构造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时,要注意民族精神的传承,用优良的民族文化陶冶青年学生,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要处处体现出关心人、尊重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教育人的理念,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谐的人文景观等能够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并在求知、求美、求乐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这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对塑造美好的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校园规划必须重视环境育人功能,充分考虑到整体化、生活化、人性化、多样化和现代化,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在校园建设风格、校园色彩、校园音乐、师生着装、教室布置及各种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雕塑、画像、名言警句、标语口号的选择上,都应该统筹考虑,精心制作,以衬托校园的整体育人氛围。

(四)校园文化建设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大学校园是人才荟萃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创新思想为先导,以创新制度为保证,以创新内容为核心,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充分体现开放性、先导性、前瞻性和独特性。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真理的校园氛围,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去陶冶学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以及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形式与内容的多样统一

物质文化的建设要体现高雅、向上、多样的格调,以实现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教育功能;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出文明、有序,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制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观念;精神文化建设应坚持以社团为载体,抓特色、创品牌,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形式喜闻乐见和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虽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但都必须或显或隐地统一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

(六)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全程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所有教职员工的“大众”。一方面,必须发挥教职工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作用,营建一个塑造学生品德的精神氛围;另一方面,必须发挥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思维活跃和较好的素质能力的特点,组织、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高尚情操。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只体现在若干外在的活动上,还要体现在一切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在每一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要自觉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精神。二是校园文化建设要增进交流,相互借鉴,扬长避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文化由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单校生长走向多校共享,为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营造优良的社区环境。学校应当主动与社会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搞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一方面避免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的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要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参加文明社区的创建活动,带头搞好和端正社会风气。这种开放性,使富于灵气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了更多、更深刻的现实内容。

(七)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机制性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消费性、渐进性、连贯性、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机制,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首先,要解放思想,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制订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制订配套政策,使文化建设有章可循、职责分明、操作有序、奖惩有据,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实效性,防止一阵风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