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管理: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管理: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思想道德教育既有着与其他高等教育群体的一致意义,又必然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管理: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思想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我国,它通常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的教育机构,通过德育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如果忽视甚至放弃这种道德责任,那么,学校工作无论组织得多么严密,它至多也只是一种运行得十分有效的培训机构,而不是教育机构。著名科学爱因斯坦曾说过:“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将崇高的道德准则的发现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的普遍规律。在阶级社会里,德育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本阶级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例如,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中,“礼”的教育居于首位。孔子主张德治,把教育当作他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宋代的教育家朱熹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人做人”,向受教育者灌输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培养忠君的知识分子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些思想家、教育家也都重视德育,并明确提出学校的德育要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服务。例如,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曾强调要通过理性教育来培养年轻人具有绅士风度和道德品质。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中强调:“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了适应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认为德育应以“民主社会”的理想为出发点,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行为习惯。他在《教育中的德育原理》中指出:“道德的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行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美国出版的《道德教育》一书中讲道:“儿童的道德教育是学校的最古老的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最新的狂热之一。”一些西方国家规定把社会规范、法律规章、伦理道德、思想信条和公民义务列入学校课程之中。列宁在1920年曾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

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过,青年应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共中央十二届六中全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又明确指出:“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中共中央十五大进一步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思想道德教育既有着与其他高等教育群体的一致意义,又必然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具体地说,高等职业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光辉灿烂的前景。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关键是发展生产力。作为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因素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仅可以使之精神境界得以升华,而且是其成长为合格人才的动力保证。

(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要想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不仅要刻苦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还必须自觉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这两者偏废任何一项,都不可能成长为合格人才。

(三)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高精神境界,成才立业

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修身成才;有助于他们从思想道德的有关理论和知识中,深入思考人生,吸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提高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成才立业。

总之,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真正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三个代表”精神,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按教育学解释,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学生心灵的教育活动。德育的主要功能是把一定的社会意识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进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我国古代就以“道德”囊括社会意识,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分化不充分,至今保留着诸如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之类的传统,因此,仍能以“德育”包含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但在不同的形势下,所界定的“德育”并不完全相同。

受政治斗争的影响,“德育即政治教育”的观念曾长期流行,甚至连“德育”概念也被“政治教育”替代。1988—1995年,关于德育概念的界定有了新的变化:1988年12月2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1993年2月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5年11月公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声明:“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与此同时,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国防教育青春期教育、学风教育、审美教育、理想教育等,纷纷列入各级学校德育大纲,德育外延迅速膨大,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1995年以来,关于“德育”的定义又有新的变化,认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这也就成为我们当前的德育内涵。

政治教育主要解决一个人的政治立场、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学校的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进行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法。通过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以辩证法为基础的正确的思维方法。

道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从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来说,以上几方面内容缺一不可,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内涵上具有特殊性。在德育内容上,要加强社会经济、政治知识教育,为学生走上社会后正确地认识社会奠定基础。此外,德育要从这一实际出发,加强职业理想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培养服务意识。在道德教育中,要特别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与其将来从事的职业要求相适应的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创业意识和法纪观念。

(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1.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相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政治思想理论教育。

主要包括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敬业精神教育。所谓敬业精神,就是要珍视和忠于自己的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扎扎实实为社会做贡献。敬业精神是个人对社会责任心的体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它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所以,培养学生敬业精神也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敬业精神的培养有赖于职业情感的形成,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树立学生的敬业意识,通过教学实践等各种方式使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以及毕业后将从事的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职责、社会价值。自新生入学起,就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把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与学生个人理想、个人前途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使之从内心产生一种从事本专业的自豪感,把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谋生手段,从而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服务意识教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每个人的职业行为上,首先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服务意识的重要性。人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既是服务主体,又是服务对象,个人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优质服务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因此,发展经济,面向市场,离不开服务意识。在职业道德修养中,必须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有对服务意识重要性的正确理解。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掌握好服务本领,具有真诚服务的态度,有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勤奋努力的工作作风

(4)规则意识教育。职业行为规范体现在职业活动中,但它的养成要靠日积月累。职业行为基本的规范要寓于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中,与“公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先学规矩后学艺”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从小事抓起,从平常抓起,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尤其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规则意识,使他们养成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的形成归根到底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职业道德意识的基础。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和体验,要求学生精益求精,促进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因此要抓住机会,教育学生树立继续教育、终生学习的理念。

(5)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精神教育。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生活、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学生被家庭视为“掌上明珠”,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有明显不足;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毕业推荐时,不少学生只盯着待遇高、条件好的大城市、大机关,不愿意下基层;干工作讲条件、图实惠,不讲实干和奉献。因此,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把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明白,平凡、艰苦的岗位是磨炼自己意志的最好课堂。

(6)心理健康教育。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就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加之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对自身所处地位、层次以及未来的就业等系列问题的认识差异较大,因此,积极进行心理调适,维护心理健康,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积极适应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勇敢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2.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

高等学校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高等职业教育德育任务既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同时也应随着形势的变化有所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德育的主要任务如下:

(1)以先进的政治理论武装人。先进的政治理论主要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思想。这里特别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师生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因为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伟大实践运动的先进的理论。

(2)以正确的世界观塑造人。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德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使人在实践中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发展协调人际间的友好关系,以利于做好工作。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造思想意识以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二是改造思想方法以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建设者有专业技术,而且需要建设者有崇高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的信念、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外先进的生产力、文化传入中国,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功利性的思想也时有抬头,社会上出现了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时刻在侵蚀着人们的灵魂,并对社会风气和党风产生了极坏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应当从抵制和清除这些错误思想入手,把先进思想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生。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最接近社会,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3)以全新的理念培养人。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除了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改造世界观,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外,还应注意以全新的理念培养人,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使高等职业教育更贴近社会,服务社会。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对已经工作或即将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进行特定的职业思想和行业规范教育。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任何一种职业道德的养成,都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教育和训练,在一般社会公德的基础上,通过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虽然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有一定差别,但众多的职业道德规范,还是有几条共同的要求: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尊、自信、团结、合作,具有主人翁的劳动态度。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严格进行技能训练,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突出典型示范作用,力求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5)增强创业意识教育。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因此,要教育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毕业后能创造性地就业或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以创造性的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

(6)教育学生在交往中完善自我。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合作精神。德育工作应在开展各项活动中,注意让学生建立起和谐、愉快、宽松、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会取长补短,学会融入大的环境中,学会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7)强化法制教育。法律不属于道德范畴,但它们密切相关。要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只有在法律范围内,才能获得真正充分的自由。

(8)加强科技意识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鼓励他们努力参与科技活动,不断发明创造,走科技自强之路,为社会做贡献。(www.daowen.com)

三、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规律制订的,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方面: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德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教育,并使各项德育活动具有共产主义方向性和具体的社会主义品德的目的性。

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性是社会主义德育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德育与一切剥削阶级德育的根本区别,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德育的阶级性和培养新人的根本要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1.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德育的内容、方法、形式以及一切德育活动都必须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性的根本要求和保证。

2.要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性结合起来。在德育工作中,既要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性出发,进行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的政治和道德教育。

3.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起来。教育者要教育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

(二)知行统一的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教育者要认真地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和道德规范,通过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科教学及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懂得做人的道理。

2.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和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观点、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动机和信念,并贯彻到实际的行为活动中去,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反复训练,克服思想上和行动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三)正面教育、积极疏导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因势利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的方向,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经过疏通和引导,启发学生自觉地分清是非、真假、善恶和美丑。

2.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前进。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些道德范例、先进典型,通过先进典型的榜样形象,辅助说理教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育、引导、激励他们前进。

3.以表扬为主,以批评、处分为辅,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鼓励他们不断前进,特别要反对消极指责、训斥、挖苦、谩骂,甚至体罚等侮辱学生人格的做法。

(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德育必须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品德健康、顺利地形成和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他们品德中的缺点、弱点、短处,更要善于发现他们品德中的优点和长处。对待后进生,教师必须关注、发现他们品德中的闪光点,并加以扶植,使其不断发扬光大,进而用它去克服缺点。对于优秀生,教师必须充分发扬他们积极向上的优点,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向更高目标前进。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学生品德中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品德中的缺点、弱点和短处,从不足中找长处,发现其中某些可以转化的积极因素,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工作,引导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教师要帮助学生虚心听取父母、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意见,善于剖析自己,能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自觉进行反省与反思,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包括为自己的缺点而自责、内疚、悔恨,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爱护、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平易近人,热情关怀每个学生,对后进生尤其要给予厚爱、尊重和理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对学生的要求要正确、适度、明确、具体、有序和有恒。正确是指所提的要求是科学的,符合教育目标和人民利益的要求。适度是指所提的要求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道德水平,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明确是指所提出的要求有确定的意义和内容,能使学生明确地感知和理解。具体是指所提的要求具有确定的具体意义和内容,而非抽象的、空洞的一般化要求。有序是指所提的要求是有计划、有步骤提出的,其意义和内容之间有着联系和顺序。有恒是指所提的德育要求提出后要坚决贯彻执行,坚持到底,抓出成效。

3.教师要严以律己,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传,正己方能正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做好,成为学生的榜样。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通过集体教育个别学生,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建立和培养良好的集体。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才能建立。教师要重视学生集体的培养,关心它的成长,指导和帮助它开展集体活动,使它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严密的组织、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健康的集体舆论。

2.依靠学生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教育者首先要面向集体,影响集体,然后通过集体来教育影响个别学生。这样,就使教育的对象同时具有了教育主体的作用,使教师的意图和要求变成了学生集体的意志和要求,把教师个人的力量变成了学生集体的教育力量,既教育了个人,也教育了整个集体。

3.善于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在培养集体的同时,要注意加强个别教育。集体是由集体中的各个成员组成的,各个成员不仅有其共性,同时又各具特性。集体教育只能解决共性问题;对学生的个性问题,只有通过个别教育,才能得到解决。因此,既要进行集体教育,又要进行个别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中得到发展和表现。

(七)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者要深入学生,调查研究,防止主观片面、臆测和偏见。

2.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德育。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各有特点,教育者要研究、掌握这些特点,特别是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而使德育要求、内容在保持系统一贯的同时,注意其阶段性、针对性,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要求,加深、加宽内容。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德育。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环境和教育不同,学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因此,教育者必须具体研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便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德育。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德育影响。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校内各方面教育影响要一致。为此,要在校长的领导下,统一校内各方面教育力量,使全体教职工和各种学生组织,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和德育要求、内容和计划,分工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为此,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及时或定期地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还要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来控制和消除环境中对学生不良的自发影响。

3.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首先,要做好衔接工作,包括做好不同年级间的学生思想教育的衔接工作。其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连贯不断、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以使学生的品德从微小的量变发展为质变。

以上8条原则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德育原则体系,在德育工作中应综合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