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应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生产的实际,只有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按社会、行业(企业)及其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求设置专业和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与科技和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或有所超前。此外,高等职业教育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以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有机结合于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生产规律、工艺、设备和技术等,缩短学生成才的后熟期。因此,产学合作,发挥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出特色。
一、产学合作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加剧,以信息科学为标志的新科学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将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留意一下近几年我国人才市场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许多应届毕业生由于学历不够或缺乏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觉得应聘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由于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也觉得招聘难。据《文汇报》报道,一家艺术工程公司面向社会招聘建筑工程师、园艺工程师、美术专业人才和会计,结果一天下来,50%以上的应聘者是冲着会计岗位而来的,而且学历普遍很高。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建筑师、美术师的候选人却寥寥无几,前来应聘园艺师的竟只有一个在读大学生。这种招聘难、应聘难的矛盾焦点就是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呼唤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种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实现的,用人部门还必须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教育的传授基本停留在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所的范围,学生在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差甚远,一些重要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不易言传的应变能力,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另外,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许多高新技术是应用与发展同步进行,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应用创新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走产学合作之路,使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密切合作,产业部门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实现培养目标,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产学合作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从事学术研究、科技开发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见表11—1。
通过对两种类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不难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应用性、实践性。而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自己的特色,不走“学科教育”之路,就必须加强产学合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表11—1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
三、产学合作有利于创新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需求性原则,即专业设置要尽可能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主动适应社会的潜在需求,预测和跟踪社会的未来需求。
2.定位性原则,即专业设置要以行业发展为主导,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
3.复合性原则,即专业设置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交叉与复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机融合。
在设置专业时,首先应对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作出定性定量分析,然后对与专业相关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内涵进行分解,确定其教育层次是否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再经过专家论证,才能开设。所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离不开产学合作,因为学校作为产品(人才)的生产者、卖方,其产品是否受欢迎,首先要看产品的品种是否对路。如果对路,则会畅销;反之,将造成积压。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首先应与买方沟通,了解其需要,做到按需生产。(www.daowen.com)
此外,产学合作设置专业还有利于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周期性长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的反馈,学校可以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四、产学合作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
同其他各类教育一样,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也需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在高等职业教育所需的各类物质条件中,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具有以下特点:
1.现场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面向职业或岗位(群)培养人才,这就要求实践教学基地应与行业企业的现实条件相适应,实习实训环境、条件应与社会上的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机器设备、物质手段等应与行业企业所用保持同步甚至超前。
2.应用性。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验、实习、实训设备就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所强调的实践教学条件,如果完全靠学校自己来改善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一方面,学校毕竟财力有限,很难为所有的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教学基地,尤其对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来说,投资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即使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得比较健全了,也必然与学生未来上岗工作的真实职业环境有一定的差别。况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必然带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加速,从而提高对从业人员技能的要求,这些都将大大超过校内实验、实习、实训设备更新完善的能力和速度。无论是传统经济结构中的老产业,还是现代经济结构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有形资产对高等教育来说都是有应用价值的资源。
所以,依托行业和企业,与之合作办学,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又可以有效解决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问题,使学生有条件接触行业企业正在使用的设备、采用的工艺,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真正走上第一线。
五、产学合作有利于建设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第一线需要的应用人才,教育者本身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既要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要符合现实社会中职业岗位(群)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养成等,既要依靠能够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师,又要依靠能够指导实践的“专业能手”和“技术骨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此外,他们还应尽可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具有“双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素质的教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师资主要是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掌握了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方面有较大缺陷,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所需的“双师型”教师相对匮乏,尤其是近年来面向市场开办的一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只有通过产学合作,依托行业企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才有机会深入第一线挂职锻炼,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长期实践;才有机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从而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积累实践经验。另外,通过产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还可以从与专业相对应的行业企业中选择能够进行教育教学的技术型人才,作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最好补充和支援。由此可见,产学合作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六、产学合作有利于做好就业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逐渐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包”,形成了在国家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下,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由于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深入了解,常常会发生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就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对用人单位的了解,面对众多的就业岗位,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诸如工资、住房等待遇便自然而然成为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而很少考虑就业岗位是否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相适应,最终导致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用人单位而言,由于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仅仅根据他们的简历、证书或与他们简短的交谈,很难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最终也难以找到适合岗位的人才。
通过产学合作,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专业设置,并根据自己所需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制订培养方案,同时参与人才培养,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实践等逐渐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尤其是顶岗实习,不但可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用人单位的了解,而且可以加深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认识,逐渐进入角色,成为一名“准职业人”,毕业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以说,产学合作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了解的桥梁,使二者由强行包办变为自主选择、自愿结合。实践证明,产学合作开展得好的专业,就业率也较高,大多数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自愿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可见,开展产学合作也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