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身临其境与共感的力量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身临其境与共感的力量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话语沟通和话语传递必定是通过情境来增强受众的带入感和体验感的。十九大报告中反复用到了以境引人的话语艺术,在话语新意上,话语吸引上和话语感染上都实现了创新。触“境”生情就是要通过“境”对人们情感因素的连锁反应来撼动人的情愫,产生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和即时感受。在这样的话语铺垫的情境下,受众自然能感同身受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易,也会对未来全面小康的实现抱有期许和信心。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身临其境与共感的力量

十九大报告的话语艺术除了体现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外,还体现在话语铺垫和情境创设方面。良好的话语沟通和话语传递必定是通过情境来增强受众的带入感和体验感的。因此,寓情于境、于理,将陈情说理和语境、情境等相结合尤为重要。十九大报告在“境”的营造方面十分讲究,通过大量情境、语境的创设和建构给受众塑造了一个非常自然的接收环境,让理论的传输、思想的传播、观点的传递显得十分得体和到位。另一方面,“境”的创设和营造也让十九大报告想要传递的核心思想、理论、观点等内容可以正向扩散,直入人心,充分提升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身临其境与话语氛围的营造。十九大报告中反复用到了以境引人的话语艺术,在话语新意上,话语吸引上和话语感染上都实现了创新。比如从反腐工作来看,提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腐败是……最大威胁”“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非常直接、客观地描绘了当前我国政治生态的挑战和反腐工作的严峻环境,为受众营造了一种反腐态势高涨和反腐工作“箭在弦上”的氛围,突出了反腐工作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等反腐行动和形势更进一步为受众烘托了我党对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话语气氛。“重拳反腐,深得党心民心,国人称道,也使官场肃然,人心根基愈加坚实牢靠。”[12]在此基础上,全面从严治党必定成效卓著,“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良好政治生态也必定指日可待。

第二,触“境”生情与话语效应的生成。情由“境”生,十九大报告营造话语表达的“境”是为了激发受众的“情”,由此来提升其话语传播的实际效果。当前,“党的十九大精神正在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化为精神力量。”[13]因此,激活“境”对“情”的催化作用以推进十九大精神深入群众内心显得十分必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触“境”生情就是要通过“境”对人们情感因素的连锁反应来撼动人的情愫,产生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和即时感受。以脱贫攻坚为例,十九大报告的相关论述提到,“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些论述从脱贫工作的数据上、程度上、目标上非常清楚地给受众展示了我国当前脱贫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预期形势。在这样的话语铺垫的情境下,受众自然能感同身受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易,也会对未来全面小康的实现抱有期许和信心。同时,受众还会在这样一种话语情境下油然而生对党的认同和拥护,支持党的坚强领导。

第三,情随境迁与话语走向的调整。话语情境的营造是为人的情感认知而设定的,但是话语情境的设定并不是始终不变的,它会随着话语重心和话语内容的导向而变。这不仅是话语艺术讲求的重要原则,也是从受众角度出发,提高与受众的心理互动的必然选择。十九大报告在论述生态环境治理时,首先提到,“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营造了一种生态环境保护极端重要且“来路漫长”的情境,给人制造了些许紧张、关切的心理。接着又提到,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些论述又营造了一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话语情境,话语重心转移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这缓解了人们的心理紧张感,同时让人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感以及对生态问题的理性审视。最后提到,“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样的论述营造的是未来发展的光明美好前景,与此前的论述有逻辑上的递进,也有情感上的升华。因此,最后的呼吁: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就显得水到渠成,感情抒发上一气呵成,毫无拖泥带水之感。

【注释】

[1]张振卿,1995年生,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荣获重庆市第十届马克思主义研究生论坛二等奖。

[2]荣开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分析[J].江汉论坛,2018(0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66.

[4]王希军.理论的说服力在于和实践相统一[N].社会科学报,2012-06-21(3).

[5]胡淼森.感悟十九大报告的“三远”[J].理论导报,2018(02).(www.daowen.com)

[6]习近平讲故事:中国人有独特的精神世界[EB/OL].人民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8863651111093558&wfr=spider&for=pc.

[7]吴春艳.从十九大报告看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政党建设的探索[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

[8]章娇娜.党的十九大报告蕴含的哲学思维[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2).

[9]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0]陈露露,王用源.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词语使用特点[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

[11]吴晓璇.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历史主义审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3).

[12]杨国斌,潘丽丝.十九大报告语言风格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13]李庚全,柏媛媛.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