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历史照亮现实,理论赢得民心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历史照亮现实,理论赢得民心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以理服人是十九大报告自始至终都关切的话语核心,文字表述背后皆有历史可鉴,皆有理据可寻,皆有真相可证。从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入手回应群众关切,表露工作决心是以理服人的最直接的论证。十九大报告之所以能以理服人,在话语表达上显得干练成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理论皆有出处,出处皆有现实可寻。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历史照亮现实,理论赢得民心

十九大报告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之成果,全文蕴含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多重意义,它全面深入地阐释了新时代何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课题,完备且严密地体现了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及理论逻辑三位一体的相洽相证。“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生命力在于回归实践,说服力在于与实践相统一。”[4]以理服人是十九大报告自始至终都关切的话语核心,文字表述背后皆有历史可鉴,皆有理据可寻,皆有真相可证。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相随的话语表达方式是增强理论信服力,推进理论大众化,促进理论进头脑的有效方法。

第一,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纷繁如云的历史典故成为旁征博引的重要论据。古典名句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历经砥砺的智慧之思,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十九大报告从为政、立德、修身、笃行、信念、法治等众多角度引经据典,话语效果十分传神,意蕴深邃,启迪深刻。开篇引自《华严经》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句响亮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奋斗方向所在;结尾转引自《礼记·礼运》篇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句向世人郑重宣告天下为天下人所有,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引自《战国策·秦策五》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一句更是准确指出民族复兴必须付诸踏实肯干、艰苦卓绝的实践,并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完成的。纵览十九大报告,成语、古语、典故、史实、历史人物的笔墨非常之多,引经据典、追根溯源是为了深究其价值内涵并进行新时代的解读,进而增强理论的可读性和说服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可听闻,可言说,可实践。

第二,人民群众关切的和关乎人民群众的“最大现实”成为以表决心的佐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当前发展的“最大现实”。从微观方面来看,这个“最大现实”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我党要着力解决的“最大现实”问题。群众之事无小事,群众的事便是天大的事。十九大报告在人民群众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所传达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十分坚决和明确,具体做法雷厉风行、可圈可点。针对反腐,提出“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反腐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史无前例,不敢腐向不想腐的制度导向十分鲜明。针对脱贫,使“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成为最大工作目标。从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入手回应群众关切,表露工作决心是以理服人的最直接的论证。(www.daowen.com)

第三,与理论并道而行的是伟大实践,为理论科学性“正名”的是现实所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而理论是否彻底必须回归实践来审视。十九大报告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一致的时代宣言书,其中包含和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连。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十九大报告之所以能以理服人,在话语表达上显得干练成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理论皆有出处,出处皆有现实可寻。提及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民族强、国运兴的前提和价值所在,它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源泉,它更是增进民族情感、家国认同,增进自豪感,提供攻坚克难、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如此论证,这般现实不得不让人心服口服,为报告的精彩陈述叫好。因此,“十九大报告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历史和未来的统一、民族和世界的统一”[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