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道德与大学生思想发展

网络道德与大学生思想发展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明显滞后于网络的发展,也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由于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判断力不够强大,在外部环境刺激下,大学生很容易被无政府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左右,进而引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网络道德与大学生思想发展

1.家庭网络伦理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人们受教育的起源地,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当前社会家庭教育也有着很高的重视,流传的成功家庭教育案例非常多。但通过对新华书店销售量前十的家庭教育相关书籍抽样调查,发现家庭教育类的书籍里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并不常见。这说明一个问题,网络道德教育还未被普遍纳入家庭教育体系。其中一个原因是一部分家长运用各网络媒介还不及儿女熟练,且涉网年龄及上网时间远远低于子女。另一个原因是父母因缺乏对网络道德、网络行为安全的专业知识的了解,进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并未引起他们的重视,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让家长觉得在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具有不真实性,因此不是不道德的行为。而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没有了在校课程的约束和规律的作息,反而使上网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家庭这样熟悉又隐私的环境更有助于大学生在网上为所欲为。因此,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和家庭环境的舒适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2.同辈群体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当、心智成熟度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与家庭社区环境和学校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家庭社区有着一起长大的同辈邻居,而学校的一个寝室、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基本也都是同辈群体。但同伴环境不同于家庭社区环境和学校环境。同辈环境的控制难度较大、可干预性较低,但其对人的影响深远,甚至可能超过家长和教师。第一,同辈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影响,致使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发生。大学生及其同辈正是网络大军,可谓“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但同时也导致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因网而生,因网而兴”。[4]所以,一旦同辈环境里发生网络不道德行为,包括网络盗窃、网络暴力等易见现象,那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概率也会随之增大。比如同辈之间分享不合法网站、游戏时言语不文明等行为现象。第二,同侪压力的减弱,导致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爆发。有学者认为,传统道德发生作用的基础,在于“熟人社会”的存在,传统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熟人道德”。即传统道德压力是一种熟人压力,在熟人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上,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难以避免被发现和审视,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更愿意遵守道德准则,规范道德行为。但全媒体的隐蔽性使得传统道德压力不成立了,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学术剽窃、网络犯罪、网络涉黄等不道德行为难以被揭发和惩罚,如此逃避了同侪压力的限制,这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3.高校网络道德引导力度不够(www.daowen.com)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往往教育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是由外向内的影响,而缺少大学生由内向外的自我教育引导。并且,目前高校有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力度不足的现象。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更注重运用技术的讲解,而忽略网络运用道德伦理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非本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计划里未有或少有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且缺乏网络道德教育的专业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担任了全校系统性的道德教育内容讲授任务,但讲授内容往往更注重传统道德方面,而涉及网络道德的内容较少。高校网络德育不能适应网络环境对德育的需要。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明显滞后于网络的发展,也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5]

4.网络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网络成为一种新的客观环境已成事实,但本该伴随环境而生的网络法律法规却相对滞后,网络自身的缺陷给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机会。一方面,网络生活的开放性与隐蔽性较大,但规定性欠缺。这里的规定性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技术规范。网络最大的特征就是开放性与隐蔽性,这使得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遭遇了完全与现实社会不同的境遇,他们可以不用通报、申请而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并且在网络社会里不受现实生活里那些道德准则的约束。另一方面,互联网是多种文化融合的地方。充斥着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普遍价值观和新的社会思潮。由于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判断力不够强大,在外部环境刺激下,大学生很容易被无政府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左右,进而引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