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网络道德失范与自控力研究成果

高校网络道德失范与自控力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的大学生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捏造消息,污蔑民族、国家或人民,散布和传播垃圾信息,力图消解民族信仰,且严重影响了网络空间安全,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网络使用不当导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而是典型的网络犯罪。

高校网络道德失范与自控力研究成果

全媒体的隐蔽性及网络监管的滞后,给大学生造成网络是道德规范空白地段的错误认识,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很少受到约束,网络道德意识薄弱,以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发生,甚至有的大学生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

1.大学生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积极响应网络舆论事件的讨论,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首先,随着全媒体的融合,借助自媒体之便,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发起者、舆情的推导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在选择、甄别网络内容时往往容易把握不好而失范。[2]面对突发事件和热门话题时,大学生容易情绪激动、行为冲动,跟风舆论导向,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而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理性的判断,对内容的出处及事件的真相不关心,也不追究。因此,大学生盲目跟风谩骂、攻击他人和不负责任地转载、跟帖网络红人的事常有发生。其次,网络暴力事件在大学生使用网络过程中时有发生。全媒体的多样性和匿名性,导致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善于把自己真实的身份隐藏起来,以便于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做出不当行为时而逃离道德谴责。这种匿名性也使一些大学生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态控制下,做出各种冲动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原始本能。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宣泄情绪的一个重要场所,他们愿意选择在网络上展示个性,自由言论,而且遇到事情时所发表的言论多数带有情绪。

2.大学生网络抄袭事件常有发生(www.daowen.com)

知识产权的侵犯、网络信息收集诚信的缺失,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全媒体是对信息的集大成传播,各种资料应有尽有,是名副其实的信息万花筒。全媒体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使得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容易化,在给大学生获取信息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诚信面临巨大挑战。有学者发现,大学生广泛使用网络媒介的结果,改变了他们关于正当使用网络的观念,从而导致学术不诚实的增加。[3]比如对未予授权的音频、视频、电子文档的使用,转发或直接复制粘贴他人言论当作自己原创等,都会使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下降,网络诚信意识缺失。并且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对这种行为的不制裁处理,也会给大学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增高了抄袭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大学生由于对学术道德的认知能力不足,对学术规范问题还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并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了解。面对课程论文、实践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时,因为缺乏创新重视度、对作业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差、想得高分等个人原因,常会直接选择网络代写、网络摘抄或网络剽窃等,导致不良学术风气的传播。

3.大学生网络犯罪不容忽视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网络法律法规的了解,容易出现触碰网络红线的行为。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应该予以重视。个别大学生以高科技为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以牟利,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有的大学生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捏造消息,污蔑民族、国家或人民,散布和传播垃圾信息,力图消解民族信仰,且严重影响了网络空间安全,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网络使用不当导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而是典型的网络犯罪。要知道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区分一个人对社会是否有用,对国家对人民有没有贡献,道德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