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道德认知混乱
大学生并不总能够清楚地分辨出网络上的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网络环境模拟现实环境,但毕竟不是真实环境,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体会到许多在现实社会环境中所无法体验的感觉和认知,且这种感觉和认知带有不真实性,比如游戏中以暴力击败他人后掠夺物资的体验,长此以往,大学生会对现实环境产生疏远感,甚至怀疑感,导致认知混乱。同时,网络传播的信息良莠掺杂,容易使大学生道德认同感模糊化,造成道德认知失衡。
2.网络道德情感淡漠
大学生道德心理情感的发展离不开生活环境,而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容易使大学生道德心理情感淡漠化,即大学生并不总能充分地认识到他人在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中受到的伤害程度。全媒体的使用,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源,具有不可控制性。面对网络上充斥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言论,比如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部分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出现情感认识混乱,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成果。因此,部分大学生常以看客的姿态面对舆论问题,流露出冷漠的道德情感,并且在生活中充斥着唯利是图和金钱至上的道德追求。比如2019年3月11日,赴肯尼亚旅游的21岁女大学生,在回程时飞机失事坠毁,却因为家境富裕被上千条评论骂上微博热搜。(www.daowen.com)
3.网络道德意志薄弱
全媒体有着超大承载量、超快传播速度、超广覆盖面的特点,集各种道德观念于一体,在这样大融合的道德情境中,面对形色各异的道德观,寄希望于所有大学生都能抗拒不良环境的诱惑,用社会主义道德观自觉调节网络行为,使道德动机战胜不道德动机,将道德行为贯彻到底是难以实现的。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此时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道德意志还不够坚定,而大学生偏偏又是一个好奇心特强、追求个性的群体,不同的观念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但往往由于自身道德意志不够坚定与成熟,容易被他人所利用。
新时代全媒体优势在于融合了所有媒体,信息全、影响力大,但在这媒体大融合的环境里有很多不良信息混杂其中,难以清除。这些鱼目混珠的信息冲击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使其对从小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产生怀疑,对内心已经初步建立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规范不确信,道德原则不坚定,因而造成对科学的网络道德信念产生怀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