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指出:“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甚至是知识的源泉。”“学习”与“创造”是拔尖人才的核心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全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以“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ZIRC团队于2016年发起“致远学者研究计划”,推动本科生发展、强化自主研究的能力,并在致远荣誉计划本科生范畴内开始试点。该计划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好奇心,面向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动发现科学问题,在与顾问导师充分探讨后形成研究思路,自主组建研究小组,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亲自设计并实施前沿实验,激发创新思维。
为了让低年级本科生尽早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学术视野,团队精心筹划,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以协助本科生与我校活跃于科学前沿的优秀教师建立直接的学术联系。在定期举行的、以师生自由交流为特色的大型见面会上,知名教授们通过学术海报展示他们的研究领域并介绍各自实验室的最新成果,而本科生自由穿梭于教授林立的智慧海洋中,挖掘、发现自己的兴趣,与在场教授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团队还定期举办严格限制参会席位的Chalk Talk(粉笔谈话),在前沿领域为师生们提供更充分、更深刻的探讨空间,以利于学生们完善自己的想法,构思立项的内涵。四年内,ZIRC各类学术活动吸引了本科生近1 500人次的参与,新生参与度超过50%。丰富的学术活动开阔了大一新生的眼界,开启了科学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为了进一步协助学生自主立项的展开,团队还设立了定期的Office Hour(教师与学生的面谈)制度。ZIRC常务副主任邵志峰带领4位责任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邓涛、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聘教授郭熙志、物理与天文学院长聘教授金贤敏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梁晓峣),每周轮流在ZIRC中心实验室“驻留”半天,为学生解答学术疑问,提供科研指导。顾问导师则向学生开放办公室和实验室,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通过文献查阅等方法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发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问题,初步确定研究课题主旨。在此机制下,若干位本科生在顾问导师的引荐下,组成一个跨学科研究小组,他们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但是拥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
如何把科研设想转化成可执行的研究计划,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ZIRC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标准来规范“致远学者项目”申请书,引导本科生科研团队自主撰写完整的项目申请书。顾问导师亲自指导学生团队深化项目的主旨思想、梳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协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提炼课题创新要义。ZIRC责任教授初审学生首次提交的申请书,帮助学生进一步凝练项目主旨。ZIRC行政管理教师则全天候开放“咨询室”,与同学们线上线下及时互动,解读项目申请政策。ZIRC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特有的力量,为本科生们的首次科研项目申请领航、护航。(www.daowen.com)
为了保证项目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团队特别邀请了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盲审专家,其中国内专家大都曾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所有海外专家均来自世界顶级研究型大学。专家们以学术创新性、技术可行性和学科交叉性为核心标准,对申请书进行评价。依据这些盲审专家的书面意见,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进行终审,并确定资助项目。在这一系列评审环节中,专家们的意见都反馈给科研团队,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深化对研究课题的认识与理解。立项后,致远学院为科研团队提供相对优裕的经费资助,在顾问导师的支持与辅助下,开展为期2年左右的研究与探索。
ZIRC团队还每年举办一次“致远学者项目”汇报大会,邀请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评审专家,对中期汇报项目的研究进展进行点评,把控项目质量。专家们还对结题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专业评判,并评选出“杰出成果奖”予以表彰。参项本科生在大会上提前体验研究生论文的答辩过程,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
在“致远学者研究计划”的实施过程中,ZIRC团队积极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帮助学生建立站在学术前沿认识世界的“大格局”,引导学生树立用中国智慧引领世界的“民族自信”,激发学生追求学术卓越的内驱力,在人才培养改革道路中,逐步实现了“教育增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