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市领导认为,目前,许多革命纪念馆陈列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很难招揽更多的回头客。这应该是各大革命纪念馆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这些地区的交通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其他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文化挖掘不深入”和“红色旅游的生命力不仅是政治性的”。我在这个课题的其他章节曾论述过这个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应该强化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文化性,而淡化其政治性,逐步将红色革命转化为红色文化。但就目前来讲,各地的“红色旅游”项目仍然带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而今天开展“红色旅游”的机制则是商业机制。换句话说,“红色旅游”景点的宣传内容是高度政治化了的,而运作方式则采取商业操作。商业操作对于政治比对于文化具有更大的消解作用。换句话说,无论是文化的熏陶还是政治的引导,都架不住一声市场的吆喝,前者的典雅与后者的庄严在这世俗的叫卖声中,顿时沾上了几分诙谐、几分油滑。
据《延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专题研究》第123页载:目前“红色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革命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挖掘不够,基本上都停留在相互模仿、简单化处理的层面,展示形式单调,所有的“体验旅游”或参与性体验处理手段低级,商业味道十足,“红色”只是作为一种华美的点缀被草草地应用到旅游开发中去,并不能与景点诉求的精神文化融合,教育作用极其有限。总之,中国“红色旅游”设计水平低下,开发尝试不足,吸引力有限。
据《延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专题研究》第112页“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和阶段”一文所载:
“红色旅游”最早是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孕育和演化而来。起初,革命圣地只用于革命传统和政治思想教育,供人们参观和学习。“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青年曾兴起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但这一时期的革命圣地和纪念地是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阵地,人们有组织地前往参观学习,主要目的是接受思想教育,大多数不是一般旅游者身份,也不愿被冠以“旅游者”的称呼;接待单位则以政治工作任务和事业接待。这一时期的参观学习不能称之为“红色旅游”,最多只是“红色旅游”的萌芽。
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应该说,“红色旅游”这个萌芽已经开花。按照规划书的说法,就是“红色旅游”进入了“市场化的发展阶段”,与萌芽阶段相比较,“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红色旅游”的主体,从交通住宿和游览购物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作为“红色旅游”的客体,来延的人数和规模上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既然把“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产业,我们便必须分析市场客源的构成成分。(www.daowen.com)
相关机构于2005年8月进行了游客问卷调查,并于9月进行了补充调查。共收到游客调查有效问卷1594份,其中游客问卷1180份,旅行社问卷414份。结果显示:来延游客多以政治学习和观光游览为主,且多为单位组织,团队游客所占比重较大,休闲度假游客相对较少。其中政治学习和观光游览,分别为46.3%和35.6%,休闲度假游客占10.3%。游客出游目的与职业相关,其中,公务员出游以政治学习为主,观光游览为辅;学生则以观光游览为主,政治学习和休闲度假次之。
说实话,这种策划文本还算比较扎实的,其他不少地方的“红色旅游”策划都浮于表面,有的几乎成了“写口号,填公式,玩概念,弄名词”了。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讲一些无关痛痒的事,且这类文本多停留在工具层面、硬件层面,而一般较少涉及价值层面与认知层面。多地策划文本,内容难免雷同。
可以理解的是,眼下涉及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还有很多禁区,有许多从解放被沿用至今的统一说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那些策划大师们无法施展其富有个性的天才创意。
在我看来,真正的创新能力恰恰应该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国加快政治改革的步伐,从而使延安的红色革命真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融入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