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市场化思考及演绎

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市场化思考及演绎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以为,既然开展“红色旅游”,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们开展“红色旅游”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要通过“红色旅游”这个活动为越来越多的人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或者说,开展“红色旅游”的过程,就是一个使得红色景点市场化和世俗化的过程。

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市场化思考及演绎

许多年来,延安给人们的印象是多重的。在党史教材中,延安被政治化了;在对外招商中,延安被经济化了;在文学作品中,延安被诗意化了;在旅游宣传中,延安又被商品化了。

而总的说来,以前的宣传集中在政治上,现在的宣传集中在旅游上,虽然旅游前面加了一个“红色”,但在实践中,这是一个难以考量的软指标。基层政府下大力气、花大工夫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发展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发展经济。在这个目标的导向下,就像电影人如今重视票房一样,他们怎么可能不考虑怎样讨好观众,怎样招徕游客。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一旦被当成资本,那么作为资本的持有方,他们势必更加关注投入、产出、风险、利润等经济层面的问题。这便很难与中央开展“红色旅游”的初衷保持一致。我们不能无视社会整体凸现的这么一种价值取向,更不能忽视价值规律那只无形之手对于人们消费心理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以为,既然开展“红色旅游”,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它应该是一项公益事业。作为公益事业,这一块绝对需要国家投入,不仅是门票免费,场馆的建设维护发展资金以及相关服务人员的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国家都应该给予充分考虑,而不要指望着他们从市场中去寻求回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任凭市场导向,很可能导致各种消极现象产生。

在《延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分集中,有“当代社会现实的精神需求”这样一个专题,专题的论述摘录如下: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市场化、世俗化生活中,已经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人们虽然拥有了丰裕的物质财富,心灵深处却是虚无的,这种虚无蔓延到人们精神的各个层面,从而导致道德沦丧、灵魂堕落、信仰弃置和价值错位。未来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会愈加强烈,对职业成就、知识教育、文化生活品位和适合自身特点的优质精神食粮、优美文明的生存环境、新型的人际关系更加重视。而红色圣地由于是中国乃至亿万人民心中永恒的传奇,红色年代里的那种超越生命极限的奋斗精神在当下社会也是经济创业的宝贵财富,人们在“红色旅游”中通过接受革命先进文化的熏陶、激励、慰藉、感受红色故事给人的洗礼,能够真正提高精神素养,给人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思想的启迪、和力量的追寻,这种感染和教育是无形的,也是无价的。(www.daowen.com)

我们开展“红色旅游”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要通过“红色旅游”这个活动为越来越多的人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而事实上,一旦进入市场,完全可能将革命圣地商业化乃至世俗化。或者说,开展“红色旅游”的过程,就是一个使得红色景点市场化和世俗化的过程。

试想,如果革命圣地也变成了以利润为首要目的的世俗市场,它们还怎么可能成为人们渴望的精神殿堂。

这似乎有点二律背反的味道。

即便是庄严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本一旦参与其中,便会最大程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因为这是资本的本质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