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软实力是园区最根本的生命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中国的“软实力”一说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语境中的软实力概念的影响。
文化软实力体现在职业学校层面则指:“中高职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专业建设、技能培养、科研活动、服务社会、文化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成果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17]。一般中高职学校的软实力,不仅包括中高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方针、专业特色、职教品牌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也包括中高职院校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目标愿景、行为规范等方面。一般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除了着重这四个方面的建设发展之外,还要重点突出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文化和课程文化”建设方面。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园区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表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对于职教园区来讲,亦是如此。生态文明,是一种新颖的知识概念、一种推荐的文明标准、一种保护环境的初步实践。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之间的重新谐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在当代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范畴。园区是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基地,从园区的属性来看,也是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推动绿色生态的一个中坚力量。
生态文明可以涵盖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包括道德、教育、法律和法规,而物质层面包括工业生态产业、农业生态产业和服务业生态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职教园区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努力充当好“领头羊”的角色。学生是掌握新知识、新科技的主要群体,他们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是新事物的接受者,是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为了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和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进而引领全体社会成员从自然生态的立场出发,用和谐的自然观指导生产活动,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与持续繁荣。
1.锤炼园区文化,提升文化凝聚力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培育具有时代特征、职业特色、学校特点的学校精神是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职业教育之中,能让学生获得多重成长。
2.加强办学特色,提升文化竞争力
当今社会,鲜明的办学特色就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职业学校必须立足于学校本身,明确自身的定位,发挥自己的强项优势,不盲目追求“升格”“大而全”,尤其要利用校友资源的作用,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和文化竞争力。
3.加强交流合作,提升文化影响力
在当前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职业学校必须注重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力。如果不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将在许多攸关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失去话语权。积极寻求对外交流与合作,如利用产学研的管作平台,促进校企文化之间的合流共生。
4.强化机制建设,提升文化保障力
职业学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依靠师生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多方面力量,把文化软实力建设纳入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群团工作等内容之中,并把文化软实力建设纳入各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形成长效机制。
【注释】
[1]陶芳蕊,刘洋,马爽.无意识教育渗透下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2012(6):173.
[2]叶骏,金永发.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规范与指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232-234.(www.daowen.com)
[3]刘敬敏.中美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的比较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7[5]:69-71.
[4]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2]:56-59.
[5]刘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宿舍管理中的角色探微[J].广西高教研究,2002(3):18-20.
[6]龚海泉,张晋峰,张耀灿.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德育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9.
[7]刘永锋,孙照勇.高校校园文化概念的研究述评[J].魅力中国,2008(12):39-40.
[8]朱现平,徐佳丽.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资源聚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6(31):13-16.
[9]郑仁焕,俞建文.职业教育与经济成长的互动关系新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32-34.
[10]马潇潇.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设计初探——以我国新建大学城为研究对象[D].重庆:重庆大学,2007:22-23.
[1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991.
[12]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1-2.
[13]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2-34.
[14]卢波,段进.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战略调整[J].规划师,2005(1):84-88.
[15]陈光,陈厥祥,卢涛.建立高教园区管理体系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5):141-146.
[16]纪淑波.探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日常管理[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2007(5):112-113.
[17]刘方涛.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4):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