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实证研究:导向功能与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实证研究:导向功能与效果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如今,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方兴未艾。2.导向功能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非常明确。从系统的角度看,园区内各学校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有利于深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品位。间接的移植是指融合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的要素,如价值观念、师生行为规范和各种典礼等等。

校园文化建设实证研究:导向功能与效果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中西两个词源,殊途同归。西方“文化”一词在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义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15世纪以后,逐渐被引申使用。我国古籍中,“文化”一词有文治教化之意。《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学校教育产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但校园文化概念的出现却是新近的事情。当前“校园文化”的概念源于美国学者华勒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校园文化”概念。校园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热”中出现的新概念,它是指在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如今,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方兴未艾。目前随着人们对校园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学术理论界对校园文化理论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提出了许多观点和看法。从广义上说,“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空间里,师生员工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校风、校貌、校园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物质形态的总和”[6]。从狭义上讲,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是指:“高校全校师生员工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从事各种与教学、学习、工作和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道德情操以及优秀传统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创造过程本身”[7]

因此,校园文化就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科研等各个领域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制度和精神的产物,是特有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氛围。职教园区的校园文化,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固定的职业学校集聚区域内所表现出的各学校内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及管理中共同形成、认可并奉行的价值观,即校园哲学、校园精神以及校园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1.凝聚功能

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同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后,理论上来讲,师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使个人的信念、感情、行为与学校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合力和整体趋向。

2.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非常明确。一所院校的最大特色就是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美好愿景,不论是硬件设施环境,还是制度理念层面,从校内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到师生举止和校园规划建设等方面始终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无不折射并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内的人能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陶冶功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我们常用的成语。在受到校园文化的浸润之后,学校这种浓郁的学术氛围、团结民主的工作学习作风、沉稳内敛的人文情怀等都会使身处校园的每一位师生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方面得到熏陶和影响,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建设职教园区的和谐校园文化已成为我国职业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职教园区文化作为非物质环境在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建构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学校、园区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是摆在当前职业学校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校园文化是维系学校的一种精神力量(www.daowen.com)

校园文化是维系学校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中,它的深层面文化——“价值观念”(校园精神文化,我们称之为“大学精神”)是其核心与灵魂。因此,如何根据园区化的区域特点,满足职业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打造特色的职教园区文化,发挥其在非物质环境的重要作用显得势在必行。要努力建设品位高雅、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校园,使职教园区真正成为育人的基地。

2.校园文化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

职教园区内的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特色文化环境、文化活动、规章制度、校园精神等构成了园区校园文化的基本结构。其中职业学校师生和园区工作者既是结构的创造者又是结构的主体,其要素包括园区和职业学校的物质文化、规章制度、文化活动、校园精神、价值取向等。各要素之间通过自身及相互间的作用过程构成职教园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典型地表现为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有机统一体。

3.校园文化意在促进人格的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在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陶冶和规范的作用。从系统的角度看,园区内各学校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有利于深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品位。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在共同的环境和制度下,通过共同参与、和谐相处、不断交融而形成的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等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团体意识和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将长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今后的人生发展。

(四)园区化办学模式下校园文化移植、整合与创新

职教园区的学校大多都是职业学校的新校区,一般是选择离市中心较远的荒地开建校园,缺乏包含校园价值观念的历史性建筑、景色、标志等,没有现成的高校文化底蕴,因此被人戏称为“文化沙漠”。要在较短的时期内营造一个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必须根据新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规律和校区文化建设的特点,着重做好校园文化的移植、整合与创新。

1.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

校园文化移植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直接的移植是指通过学校成员有意识的行动在新校区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要素,包括建(构)筑物的形制、命名、空间格局等等。间接的移植是指融合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的要素,如价值观念、师生行为规范和各种典礼等等。间接移植的突出特点表现为感染与暗示、模仿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往往通过校区之间的交流,例如,新校区学校成员向老校区学校成员学习等形式加以实施。

2.借助资源,合理整合

在新校区传承校园文化,不仅要注重学校精神的具体表现——校风和学风等在新校区的宣传、渗透。而且由于建新校区的热潮,职教园区逐渐形成规模。学校的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文化氛围的营造除了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外,还应该借助园区内其他学校的优势资源。同时,注重对校区周边人文资源的整合,根据校区周边环境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合理整合文化资源,为校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血液。

3.构建机制,着眼创新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职教园区的教育制度与老校区一脉相承,差别不大。而在管理制度方面,因各学校具体条件不同而必然存在分殊。比如在地域、交通、设施等方面,新的园区相对于原来老校区要困难得多。新的园区多地处郊区,交通不便,处于半封闭状态,如何构建从学生、教师直至校领导之间的双向、多向对话机制,合理有效地利用园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优势,创造性地构建校园文化成为重中之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建设职教园区的校园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几栋实验楼、宿舍楼的集合,更重要的是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品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等。只有坚持不懈地将新老校区的校园文化进行移植、整合,才能真正把预期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