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园区是政府主导的具有共享职教资源性质的教育组织形态,其建设的目的是整合各种职教资源,使其规模化、集中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职教资源的集聚效应还未发挥出来,形成真正的优势互补还需很长时间。
(一)资源共享动力不足,共享意识不强
职教园区各院校在办学层次和办学实力上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对优质资源的保护使得资源共享的内动力不足。例如,某职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而另一职业学校是一般中职学校,掌握优质资源的不对称,使得一般中职学校能提供给重点中职学校的可共享资源太少,重点中职学校不需要与一般中职学校进行资源共享也可以发展,那么,它就有可能会消除外部性,从而使得学校间的资源共享举步维艰。
由上,职教园区各院校掌握优质资源的不对称,使得资源共享的动力不足。而解决这一矛盾,最理想的做法是把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都放到同一个水平上进行共享,但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比较现实的做法是逐步培养各职业学校共享资源的意识,同时,在厘清职教资源产权利益边界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对职教资源共享进行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渐深化职教园区资源共享。
培养职业学校资源共享的意识有利于增强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程度,然而目前园区内学校共享资源的意识普遍不强。首先,大多数职业学校原本并不相邻,在彼此间缺乏共享传统的基础上建立共享意识需要一个过程。其次,园区内的职业学校大多是某些职业学校的新分校,有的新分校虽然与老校间有资源共享的经历,但新的空间环境赋予了资源共享新的条件和新的氛围,这些新条件和新氛围会导致职业学校间的互补性不够强,导致有些职业学校只注重加大自身资源投入而忽略了资源共享。
(二)资源共享制度不完善,配套政策不够
导致职教园区资源共享制度不完善,配套政策不够的因素有很多。其一,计划经济时代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职教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力仍在,阻碍了职教园区资源的共享。其二,我国职教管理中的“专业评估”往往关注职业学校办学的硬件设施是否齐全,硬件指标是否达标,这无疑使得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上有“小而全”的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其三,在职教园区资源共享问题上,政府与学校的目标存在差异。政府建设职教园区的目的是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因此,其建设职教园区的初衷是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而职业学校则大多有很现实的目标,即在扩大自身生存空间的基础上再考虑资源共享,把自身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资源共享放在第二位。(www.daowen.com)
(三)资源共享内容较单一,共享层次不深
职业学校可共享资源的类型和层次的丰富性决定了职教园区资源共享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目前,职教园区资源共享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其资源共享主要集中在硬件资源(运动场、教室等),软件资源(如职教师资、职教课程)的共享程度相对较低,使得其共享的层次较浅,共享的载体和内容较单一。为什么硬件资源的共享容易操作,而软件资源的共享不易操作?这主要与职教资源的属性和边际成本有关。硬件资源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可重复使用,即使磨损也较易计算边际成本;而软件资源,则具有俱乐部产品[2]属性,一旦重复使用,就会涉及比较复杂的边际成本问题,实际中不易操作。
(四)资源共享质量较差,共享效益不高
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质量较差,主要反映在对共享课程的管理上。目前,园区内很多院校对课程资源的共享缺乏整体规划,对已开展的共享课程很少深入、系统地进行总结,对共享课程的环节几乎没有进行过梳理,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师生的评价等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体系;同时,在教学计划、学籍管理、培养目标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因人设课”现象较为普遍。此外,对共享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教师的“走教”,很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选课只求获得学分,能否学到技术已变得不重要。还有学生认为,外校上课的教师,对自己没有约束力,导致缺课、逃课现象十分普遍。也有教师认为,听课的不是本校学生,他们能否学到知识与自己无关。
综上所述,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其共享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各区域结合自身职教发展特点,形成了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模式,“城校互动”是其中一种典型的模式。职教园区资源共享虽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也存在着动力不足、意识不强、制度不全、政策不够、内容单一、层次不深、质量欠缺和效益不高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