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教园区要素协同取向实证研究

职教园区要素协同取向实证研究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职教园区内各组织要素间协同作用的类型,职教园区可分为市场推动型、政府主导型、行业主导型及混合型,下面将对不同种类的典型园区进行介绍。在我国,受意识形态、政府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由市场推动形成的职教园区较少。

职教园区要素协同取向实证研究

职教园区的建成可以对区域经济产生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及互动效应,有利于统筹管理,有利于资源的共享与调配,有利于院校间的深入交流,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经济,这些正是政府部门支持职教园区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根据职教园区内各组织要素间协同作用的类型,职教园区可分为市场推动型、政府主导型、行业主导型及混合型,下面将对不同种类的典型园区进行介绍。

(一)市场推动型职教园区

成熟的专业化市场为高职教育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土壤,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促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围绕专业化市场展开,并逐渐形成以专业化市场为依托的市场推动型高职教育园区。对于此类职教园区,专业化市场的需求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发达的区域经济、成熟的专业化市场及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是该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受意识形态、政府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由市场推动形成的职教园区较少。在此,仅以潍坊职教园区为例对市场推动型模式进行简要阐述。

1.职教园区建设的产业基础

作为环渤海地区最大的职教园区,潍坊职教园区位于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渤海莱州湾南畔。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95年设立以来,已有超过230家企业入驻,并已形成规模庞大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海洋生化产业群,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海洋化工生产出口基地。

2.职教园区的前期规划

根据前期规划,职教园区将占地5000万平方米,采取成建制引进、合作办学、共建实训基地及培训研发机构等方式,吸引50所各类院校和科研院所入驻,建成环渤海地区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4]职教园区秉承“希望城”的理念,拟建成一个科教创新城。截至2013年,占地1200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共有23所院校签约,新创办的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成为首家入驻该园区的院校。

3.资金筹措

相对廉价的建设用地成为潍坊市各个职业学校入驻职教园区的主要原因,针对有些院校担心缺少资金无法搬迁的顾虑,园区采取“融资租赁”的模式:学校出资10%,政府与融资公司出资25%,投资方出资65%,园区建成赢利后,学校在偿还政府和投资方本息的基础之上获得校园各项建筑与设施的产权[5]

4.产生的经济效益

职教园区毗邻产业群,为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结合的试验范围,有利于将自身建设成面向环渤海、服务长江三角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出更优秀的人才,进而为区域经济创造更高的效益。

(二)政府主导型职教园区

政府指导型园区,主要是由政府统筹规划,本着政府主导、市场主动参与、行业企业指导的原则,通过利用政策支持和持续的经费投入,不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办学模式改革。[6]

最典型的政府型主导园区是常州科教城,它是一项江苏省政府和常州市政府共同主抓的利民惠民的教育工程。政府通过发挥统筹作用协助科教城建设,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在资金保障上给予支持。科教城建成后,为了将国家创新性科技园区的战略落实到位,使其成为真正的创新之“核”,政府为其提供用房、税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根据其功能、创造价值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除此之外,科教城通过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与德国大学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与之开展实习就业、技师培训认证、职教师资培训及职教联合研究领域的合作,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

(三)行业主导型职教园区

海河教育园区属于行业主导型职业教育园区,园区内的各职业学校隶属不同的行政部门。行业主导模式是由行业内的龙头职业学校或龙头企业牵头,将行业内的职教机构和企业组织起来,实现职教资源和生产资源的整合。该模式侧重校企联合,[7]注重校际资源的整合。另外,从园区的类型看,它又属于经济发展需求型园区,在园区建成以后能够充分发挥技能人才与科技研发的输出功能,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品质提升的职能,兼具行业整合和区域整合的双重功能,初步形成了“城校互动发展、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

1.园区概况

教育园区整体呈“一廊两翼”的布局结构。“一廊”是指结合城市生态走廊规划的中央生态绿廊,“两翼”是指绿廊两侧的院校、居住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区。按规划功能不同,教育园区分为高教园、高研园、高职园三大部分,详见图4-4、表4-2。[8]

图4-4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规划

表4-2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建设情况

2.实施路径(www.daowen.com)

作为典型的行业主导型集团化园区,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以行业办学为主体,联合有实力的职业学校和企业,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园区办学以行业为指导,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以企业为基础,促进教学与生产相融合。园区在合作办学、招生就业、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首批入驻海河职教园区的7所职业学校中有5所是行业主办的院校,园区内的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借力天津市机电行业,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开设的21个专业全部服务于机电行业。[9]

3.建设目标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的高教园、高研园、高职园的建设推动了天津高教与职教的衔接发展,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了产教研的功能与作用,支撑了区域的开发与发展,提升了该区域的综合竞争实力。

4.小结

(1)园区内的院校虽地处同一园区,但隶属不同的管辖部门,这造成了多头多元管理、职责不明、管理缺失等问题,统筹难度大,园区目前还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

(2)共享的理念不成熟、内容匮乏、形式单一、资源共享利益冲突,缺乏指导规划。

(3)公共场馆利用率低,先进仪器得不到充分利用。

(4)就业指导平台建设滞后,由于对校企合作的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对接机制尚需完善,“招工(招生)—实训(培训)—用工”的人才培养流程尚存不足,易造成订单式培养和企业需求不能灵活挂钩,以及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综合素质难以让企业满意的现象,进而造成诸多毕业生因技能不过硬而被市场淘汰的不良后果。

(四)混合型职教园区

随着园区的建成和运行,其资源得到初步整合,基础设施得以逐步完善,校际融合逐渐进入正轨,园区逐渐意识到依靠市场、政府和社会进行整体办学的重要性。专业设置、人才输出等都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时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混合型职教园区逐渐形成,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宁波高教园区。

1.院校基本情况

宁波(鄞州区)高教园区主要由5所学校及1所寄宿制高中组成,其具体建设情况详见表4-3。

表4-3 宁波(鄞州区)高教园区院校建设情况

2.宁波(鄞州区)高教园区的发展特色

宁波高教园区的发展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性三化”:“三性”是指主体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功能多重性;“三化”是指后勤社会化,管理法制化,企业、行业、学校联合化。上述发展特色主要体现在园区的办学定位、科学管理、资源共享理念及校企合作等方面,为园区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以校企合作为例,园区根据企业产业需求,开办相关专业,为其提供急需的人才。如根据宁波地铁工程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鄞州职教中心开设了轻轨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使得学校的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链得以对接,教学过程与行业的用人标准对接,如此,企业才有可能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同时,学校立足园区自身具有的“两园区、两中心、一个商务区”的经济格局优势,[10]财经商贸、机电数控两大专业群为双翼,园区与学校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办学定位等问题,实现园区与学校的双赢。[11]除此之外,学校借助投资创业中心管委会平台,与企业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根据管委会针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向及数量等提出的意见,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同时努力调动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将企业的典型案例填充到教材中,及时引入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升级技术,确保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实行零距离衔接,对实训场地使用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方便,也解决了学校实训场地不足的难题,实现了双赢。

为了提高职教中心先进加工设备的利用率,学校与相关的企业合作,在引入操作工人的同时,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引入日常生产。这在提高实训室利用率的同时,还可将原来的消耗性实训转化为生产性加工。企业的参与不仅提升了学校实训基地的使用价值,还为教材的编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3.操作程序

第一,政府调控。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得以发挥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在优化教育结构、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保持各个层次教育的均衡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积极地配合政府的决策。例如,加大事业计划统筹力度,2003年开始,宁波市政府要求宁波严格按照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1∶1来招生;加大经费统筹力度,政府每年按实际动态新增500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用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相关专业建设[12];加大政府统筹力度。

第二,紧密联系市场、产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优势产业,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职教中心首先根据政府意见及企业、行业需求设立了包括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磨具、旅游会展等十大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十大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这一决策实现了职前职后的有效沟通,实现了区域的资源共享。其次,职教中心的院校通过走访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经济,促进双赢。

第三,服务社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江浙地区的产业、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2006年,宁波市政府为了扶持企业,增强员工的抗风险能力、就业能力和转岗能力,每年安排15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在职员工的岗位培训。[13]为此,职教中心内的院校积极开展面向在职员工的培训,围绕产业、市场的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采取多样的培训模式及灵活的课程设置,使企业员工的技能得到较大的提升,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