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教园区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教育学视角下的人才培养取向

职教园区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教育学视角下的人才培养取向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高职在办学定位上存在差异,高职型职教园区教学目标为培养服务于一线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体制、优化结构;中职型职教园区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建设和规范管理。

中高职在办学定位上存在差异,高职型职教园区教学目标为培养服务于一线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体制、优化结构;中职型职教园区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建设和规范管理。同时,两者又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中职型教育园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高职型教育引领中职教育的发展。在职教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入驻的院校的办学层次不同,衍生出中高职衔接型的职教园区,这种园区能更好地发挥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协调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中高职教育园区要分工协作,明确各自的定位,在办学层次上体现不同的特色和水平。

(一)高职型职教园区

据统计,高职型职教园区正在不断增多,且多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以江苏省为例,省内高职型职教园区主要有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无锡职教园区、扬州大学城(以高职教育为主)、苏州国际教育园区、盐城高职教育园区等,[2]其建设模式可以归结为高职型职教园区建设模式。下文以常州科教城为例,对其建设模式进行阐述(见图4-2)。

图4-2 常州科教城平面布局

1.高职型职教园区建设模式

为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一些中职学校进行了升级,并对其软件、硬件等配套设施进行更新换代,随后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改革,以满足办学要求,最终形成稳定、简明的高职型职教园区建设模式。

2.建设方法与目标

常州科教城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集约发展的思想,采取统筹规划的路径,完善资源共享的体制和机制,走差别化、错位式发展道路,努力打造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3.操作程序

第一,健全职教园区管委会、学院和系三级管理体系,建立责权明确、运转协调、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第二,构建校企沟通平台,通过此平台,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同时按照“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的思路对课程进行改革,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确定则要遵循标准化、一体化、全程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原则。第三,构建“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尽快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轮训和实际操作,真正达到锻炼学生专项技能的目的。此外,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展示自己的才艺,并借此机会检测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否满足企业需求。

4.实现条件

通过构建健全的管理机制、“三依托、三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专业和专业群来实现校企合作机制、五校校企联盟,确立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群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调整园区内的师资队伍结构,以适应园区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研发基地和孵化基地平台,推动园区承担并完成国家、省、市科技立项项目,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有机结合。

5.模式评价

高职型职教园区建设紧跟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因地制宜,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解决了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虽然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通过多方联动机制,相信所遇问题最终都会迎刃而解。

(二)中职型职教园区

中职型教育园区是迎合我国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国家市场经济体系及产业调整的新措施,也是为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招造成的资源严重不足问题而寻求继续发展的一种新的办学方式。中职型教育园区是一种符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办学模式。鞍山职教城就是典型的中职型教育园区。

1.建设背景

第一,鞍山职教城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随着国家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力度,大批实用型人才集聚于此,为职业园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第二,由于鞍山职业学校的办学层次多为中职,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中职教育的升格被提上日程,这为职教园区建设提供了市场基础;第三,鞍山市内的职业学校多为分散办学,并且规模较小,不仅割裂了城市的发展规划,更限制了本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为职教园区的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

2.建设状况

鞍山职教城主要包括3所高职院校、7所普通中专及1所成人教育机构,其具体建设状况详见图4-3、表4-1。

图4-3 鞍山职教城规划(www.daowen.com)

表4-1 鞍山职教城各院校情况

3.建设目标

鞍山职教城的建设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为缓解企业与院校之间人才供需矛盾,需要强化职业学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的形势下建成的,目标是建成集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和社会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园区。

4.管理体制

鞍山职教城实行管委会综合管理、各个学校自治的管理模式。为了保障职教城管委会的工作职能的正常发挥,管委会在性质上被定位为市政府正局级全额拨款单位,以明确其主体作用,有利于其在园区内开展工作。其中,管委会的职责主要包括:第一,负责职教城对外业务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负责对外界的技能培训与研究;第三,负责职教城内公共服务、卫生、安全、防火、绿化、商业网点等的管理工作;第四,负责统一开展职教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项目引进、对外宣传等工作;第五,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指示。由此可见管委会在园区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5.操作程序

职教城的建设是在政策推动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完成的,各院校迁入后按照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理念共存与发展。在办学特色上,各院校在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优势专业及产业发展要求,提出了产业化、创新性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培养有品位、有创业能力、有技能的人才,最终形成了当前符合职教园区发展规律的新模式。

6.实现条件

政府的各方面支持和参与,使得职教园区建设的投资主体得以多元化,资金的来源渠道得以拓展。同时,职教园区从自身出发,以实现职教城的一体化建设作为发展目标,努力对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探索、创新,以加强园区内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与行业的协同作用,为园区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三)中高职衔接型职教园区

职教园区除了高职型职教园区、中职型职教园区,还有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园区。北京亦庄职教园区就是典型的中高职衔接型职教园区,是研究团队重点走访的职教园区。研究人员通过访谈和问卷结合的形式,对该园区进行了深入了解。

2001年,根据最初的建设规划,北京亦庄职教园区将由6所中专学校组成,后来由于利益不均衡,最终只有4所中专学校入驻职教园区。在入驻后相当长的时间内,4所中专学校始终未能解决“拼盘式”建设模式造成的普适性矛盾。为了走出困境,园区决定探索一种更佳的建设模式,即现在的“合并式”建设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高职院校)迁入园区,并与园区内的4所中专学校进行合并,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使5所职业学校变成1所中高职衔接的新学校,即整合后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整合后的学院实现了“五部门”的实质性合并,即对人事、财务、机构、教学、后勤工作的统一管理。在管理上,新学院坚持三级管理的原则,通过健全总院、二级学院、教学系三级管理体制,明确了各级的相应职责,提高了管理效率。其中,学院主抓管理制度制定和管理协调工作,二级学院主抓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监控,教学系贯彻与落实学院的管理制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系里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同时,学院通过专业群的建设,将5所学校整合成7个二级学院,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开设了7个大类48个高职专业。在招生方面,2007年,新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开始了对外开展统一招生及办学活动。

院校的合并势必给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管理模式、专业建设、组织结构、学校教职工利益带来强烈的变革,容易出现“并而不合”“合而不和”的局面。因此,有效的整合工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使整合后的运作系统尽快发挥作用,以便使整合后的学校尽快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院校资源整合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1.办学定位的整合

新的职业学校强调整体办学定位,重新规划各方在整体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据此对各方原有的办学战略进行调整,使各个部门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紧密配合的战略组织体系。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学校对办学的定位进行适时的调整。

2.组织机构的整合

职教园区成立初期,各个学院实行自治,有各自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在2007年整改之后,5所学校合并为1所学校。作为当时一次性合并院校最多的案例,各个学校的人员调整矛盾较为突出,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市政府也很重视相关人员的安置与安抚工作,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为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方针。首先,成立学校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由市委下发文件直接任命,市政府直接委派1名成员担任新学校的党委书记,5所学校领导正职各1名担任新学校的正副校长。其次,组建中层管理团队。中层作为学校的核心骨干力量,其岗位聘任对象主要是中层各职能部门中居正职的干部。原来5所学校的人员,打破门槛界限,打破校区的概念,统一条件,统一标准,公开竞聘上岗。对于未能竞聘到合适岗位的中层人员,学校根据其自身条件,予以不同的处理方式:临近退休的中层人员,保留待遇,过渡退休;离退休时间尚早,且任职时间尚短的中层人员则重新应聘岗位。教师的聘岗也依此实行。

3.管理制度的整合

管理制度能否顺利完成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经营与发展。在整合过程中,学校对各个院校原有管理制度中有益、先进的部分予以保留,根据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对原有管理制度中落后的部分予以改进,进而建立一套适用、高效的管理体系。新学校在合并后按照“制度先行、强化管理、科学实施、保证质量”的工作方针,建章立制,引入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反馈机制,为整合后良好运转提供制度支撑和机制保障,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学校各项制度建设,为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专业群建设的整合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新学校通过专业群的建设,以及对重复、落后专业的重新规划,可以实现整体运作体系的合理协作,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优势。学校根据区域产业的需求,[3]建设了5个重点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数控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金融保险,并通过重点专业带动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链相关的其他专业的发展,形成了专业集群优势。专业集群的实现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与其需求更为契合的人才,而且可以提升学院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水平和声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