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是在一定的原驱力推动下,在现有制度环境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借力一定手段,达到增进收入的制度安排过程。原驱力既有内部驱力,也有外部驱力。内部驱力主要来自个人、社团和政府都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减少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从而在宏观上谋取经济投入的最大收益,微观上则可以约束主体行为,对不同主体的行动空间及其责权进行边界框定,缓解社会利益冲突。外部驱力包括:外界出现了以前不曾有过的新条件,使风险情况变化,交易成本下降,或者新的生产技术被采用,出现了利益机会;现有制度发明了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使制度创新有获取潜在利益的机会;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环境等发生了变化,为某一个集团创造了获取利润的新机会,或者是重新分配现有利润的机会。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使原有的制度均衡被打破,出现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从而驱使制度变更或革新。总体来看,制度创新的原驱力在于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
制度创新包括制度诱导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形式。[74]诱导性制度变迁是自下而上的创新过程,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则相反,是自上而下的创新过程,是国家在追求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来完成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又分为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没有需求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先有制度的需求,然后决策者根据实际,适时、主动地推进制度变迁,以满足制度的需求,解决制度的缺口,也就是说,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并且可以在制度变迁中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职教园区是以职业学校为办学主体,在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多种力量的参与下,让若干所职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某一地域集聚并达成一定规模,形成以资源共享、能力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为主要目标的整合群集。职教园区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制度创新,是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基本逻辑是:我国的职业学校办学普遍存在着基本建设重复、专业设置雷同、贷款包袱沉重等问题,加之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运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面对这一现实,政府要求职业教育要转向集约化发展,走“质量第一、效率优先、规模适度”的发展路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我国的职教园区、职教集团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形式多为政府主导型。
(二)职教园区的新制度经济学价值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不同的制度提供不同的激励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于是,产生相对较高的经济绩效能力是一种制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力。职教园区是提高职业教育经济绩效的有效模式,其根本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集聚效应,实现规模经济
在经济活动中,无论是生产性经济活动还是经营性经济活动,只要在区域上达到比较明显的集中,呈现出一种地理性集聚的经济状态,就能降低经济成本,产生范围经济。职教园区以集约、高效为价值取向,以资源整合、软硬条件共享为目标,几所或十几所职业学校集聚在一起,有形的地理集中,优化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职教组织形态,克服了单个学校或企业在追求规模效益和扩张过程中的结构刚性,促进了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与其他组织及个人之间教育元素的相互渗透,实现了职教资源的重组和优势互补,内在地促使职业教育经济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范围经济。职教园区建设,在管理体制上,是对传统的“一元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投资体制”的变革,承担了政府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而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职能,如合作办学权、专业设置权、课程开发权等,实现了职业教育体制从分散到集中、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职教园区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从粗放型管理转向集约型管理的有效载体,是转变职业教育增长方式的有效模式,是推进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2.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费用是人们为完成交易必须支付的成本费用,如发现交易伙伴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契约的成本、履行契约的成本、监督契约执行和制裁违法行为的成本等。[75]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在提出交易费用时,证实企业在自由价格机制交易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交易的费用,把原来的一部分外部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非交易行为。
职业学校办学的交易费用包括: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成本,即合理配置职业教育中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造成的资源合理流动的费用;职业教育中的人员组织、监督与管理成本,即管理学生、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教辅人员等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人的费用;职业教育的信息成本,即获取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操作能力、升学状况、就业分配等方面信息的费用;职业教育活动之间、职业教育组织之间,以及职业教育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社会协调成本,如职业教育活动的搭配,职业学校之间衔接、合作,学校与家庭联系、与政府或社会其他机构配合等方面的费用;职业教育制度的运行与维护成本,即规范和约束职业学校教职工或内部组织的行为而制定的,维护和监督实施各种计划、目标、任务、规章制度和法规所耗费的资源。(www.daowen.com)
职教园区能有效降低教育中的交易费用,提高教育效益。首先,职教园区可以降低学校招生费用。在招生时,职教园区管委会会进行统一宣传,组织有关人员到各地开展招生工作,避免同一个地方、同一所学校重复派人招生,减少资源浪费。一段时间以来,学校为了降低开学后的学生流失率,往往安排预录学生对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如果由管委会统一安排,学生一次性对各成员学校进行考察,也可大大降低招生整体费用。其次,职教园区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费用。职教城管委会统一招聘教职员工,并在职教园区内人力资源共享,这能够节约各学校单独招聘教职员工的人力资源成本。再次,职教园区建设可以降低学校运转费用。由职教园区管委会统一制定规章制度、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统一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的监控检查等,减少重复制定与维护成本。最后,职教园区还可以降低职业学校的协调费用。由职教园区管委会统一协调与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与行政部门进行一次接触就能解决多个成员学校的共同问题,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职教园区建设的新制度经济学策略
1.明确责任担当,推动协同创新
我国的职教园区主要是政府主导型,从一定程度上讲,职教园区的各利益相关者原初并没有内在的聚合动机,因此政府在制定职教园区建设规划、建立多元投资体制、提供公共服务、培育职教园区文化、推行职教园区品牌建设、规避办学风险、促进政校企协同创新等方面扮演着主导角色。
职业学校的招生就业能力、学科专业涵盖力、科技创新能力、协同管理能力等决定着职教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需要职教园区内学校协同整体发展。但同时,职教园区内的职业学校又是独立办学的法人单位,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利益实体,如果忽略了学校各自的经济利益,就不能整体提高办学效益。因此,职教园区内职业学校应该明确共享理念,加强竞争与合作,实施错位发展,推进协同创新。
企业是用人单位,是职教园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企业与市场的需求是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外在动力。所以,企业要实行并实现职教园区对口的“订单教育”“半工半读”培养;要参与人才需求预测、人才目标规格与要求制定;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协同开展专业规划与建设、制定专业标准、开展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还要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2.坚持特色发展,形成品牌效应
职教园区要想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获得较大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成立伊始,就要坚持特色发展,关注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学校品牌,促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路径依赖,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提升品牌价值。
当然,坚持特色发展、形成品牌效应的前提条件是加强职教园区内涵建设,通过内涵建设,可以提升基础能力,提高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据此,职教园区对外需要共同使用营销系统,在宣传、推广方面采用团队式营销方式,减少交易成本,增强社会影响力。对内需要建立标准化的组织建制,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组织治理能力;健全培训体系,定期培训职教园区从业人员,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育职教园区文化,发挥文化内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职教园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