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教园区界面跨越及建设模式研究

职教园区界面跨越及建设模式研究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各职业学校和部门交流沟通、共同发展可以增强界面的渗透性,使职教园区系统的要素与关系、主体与环境实现良性互动,信息流动通畅,部门职能协调,从而克服界面障碍,实现职教资源共享。图3-2职教园区共生理念的形成阶段共建阶段。职教园区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职教园区作为文化的承载体,必然会体现一种文化。

职教园区界面跨越及建设模式研究

通过对职教园区进行界面剖析可以认识到,园区各系统之间客观存在的界面在一定程度上给资源共享造成了困难,我们无法通过消除界面来消除界面所带来的共享障碍,但可以通过改变界面特性来消除共享障碍,或者通过移动界面位置来实现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中的界面跨越,进而改变界面特性,职教园区在区域位置上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临近,会渗透主体间界面的文化、信息等资源,它实际上反映着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通过各职业学校和部门交流沟通、共同发展可以增强界面的渗透性,使职教园区系统的要素与关系、主体与环境实现良性互动,信息流动通畅,部门职能协调,从而克服界面障碍,实现职教资源共享。[12]使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界面的渗透程度进一步增强,各种要素在职教园区中相互碰撞、交流、融合;通过改变资源共享的界面特性,实现对职教资源共享界面的跨越。界面移动是克服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中界面障碍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研究重点探讨的内容。

(一)职教园区之“核”:引导共生理念

“共生”一词源于生物学,本意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一方为另一方提供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13]共生在生物学中更多的是对生物之间一种特定行为的描述,若是上升到抽象的层面,共生可以视为一种理念,这一理念可以为不同组织认可而引导其做出共生的行为。孙中山先生透过国事和政治现象得出结论:物质力量小、精神力量大,革命成功精神能力居其九,物质能力仅得其一。日本政府总结明治维新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的经验时,认为有三个要素十分重要: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这三个要素的比重为: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占10%。[14]可见精神、理念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同样,如果共生理念能被职教园区各相关主体认可,并成为其存在、发展所秉持的理念,就可以极大地推动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各种活动的开展。虽然职业学校之间的交流存在诸多困难,校企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多难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有连接点,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纽带是学生。学校之间有专业、品牌、师资等诸多差异,但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目标则是一致的;校企之间在目标、职能、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职业学校培养输出的人最终会流向企业,学生作为彼此的连接点,使双方的合作成为可能。在此,共生理念可以成为它们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

共生理念的形成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措施之上的。共生理念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共建阶段、共享阶段、共赢阶段、共荣阶段(见图3-2)。

图3-2 职教园区共生理念的形成阶段

(1)共建阶段。职教园区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可以增加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机会,进而在具体的建设中相互磨合,形成默契,达成共识。这就需要转变目前建设过程中政府全部负责的局面,逐步实现政府主导、校企参与投资共建的模式。

(2)共享阶段。职教园区建设的初衷就是要实现资源共享,但这并不仅仅局限在职业学校之间,还包括企业和社区居民,以及体育场馆、图书馆、一些实训设备等公共资源的共享。不少公共设施在职业学校共享的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员工参与使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3)共赢阶段。职业学校和企业及社区的共同参与,可以逐步实现人员的流动和交流,促使其在共享中协作,在协作中共赢,形成学校学习企业、企业学习学校的局面,使职教园区成为一个共同体。

(4)共荣阶段。只有当职教园区诸多主体都能获得发展的时候,才能实现共同繁荣。职业学校学生质量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效益;而企业发展后,可以有更多的实力参与职教园区的建设,加深校企合作,最后形成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局面。这样职业学校之间和校企之间才能更加团结,共同抵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

(二)职教园区之“神”:打造文化生态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必将成为影响新型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关键因素,[15]人类将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生态是关照生命哲学、生命活动最高形式的精神活动,因为从根本上分析精神文化才能表现文化的生命特征,才能使生命有意义,使人成为可能。斯普兰格曾说,只有生命才需要用文化去陶冶和唤醒。[16]可见,文化无处可寻但又无处不在,它无影无踪却又与物同在。职教园区作为文化的承载体,必然会体现一种文化。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文化有联系也有区别,如何使不同职业学校的文化共存,并在共存的前提下不断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且这种文化与周边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一致、不矛盾、不冲突,这需要一种智慧,更需要一个过程。故而,职教园区在进行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文化建设进行设计和引导,以形成一种代表多个主体的有特色的文化。反观现实,我们在建设职教园区的过程中,却更多地关注规划多少土地、投资多少资金、入驻多少学校,这些固然重要,但是对文化生态的思考和关注也绝不能忽视。若是人在物在而无文化存在,那么职教园区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将大大折损,导致人们对职教园区建设的质疑和否定。

职教园区文化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校园文化,由于其建设历史比较短,文化积淀较少,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生成和培育职教园区理念。“这是一个由整体到部分、由价值到内容、由静到动的生成过程。”[17]职教园区打造文化生态需要经历如下三重境界(见图7-3)。

第一重境界是求同存异。职教园区的学校多是从老校区迁入的,从一个原有的生境转移到另一种生境,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职业学校的文化受到损害,文化的恢复和重建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园区共同体不要过多地干涉不同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最佳的方式是适度引导,尊重不同学校的差异,在文化恢复和建设的过程中因为有不同学校的差异。才会有文化的碰撞,才能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形成新的独具一格的文化品格

第二重境界是和而不同。不同职业学校文化之间因为共通,容易共存,而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文化则存在较大差异。职业学校不能因企业文化的强势而丧失自身的独立性,使得学校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或其亚文化,那必将使职业学校失去育人文化的根基。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文化要有交融,更要有独立。(www.daowen.com)

第三重境界是和谐生态。在开放格局中,学校发展主体的智慧有望被不断激发,为学校文化生态提供多样化的思想资源和行动策略。与此同时,调整学校文化理念、重组学校组织结构、更新学校与企业运行机制等方式,也有利于促成发展主体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局面,从而有序地激发和利用每个个体的创造活力,达到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和谐状态。[18]

图3-3 职教园区的文化生态

(三)职教园区之“形”:建构协同机制

机制是指事物或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即机制是由两个或多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且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关系的制度。[19]对于职教园区来说,其协同机制的主体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其内在的稳定关系是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而职教园区主体之间的协同主要发生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力争互利共赢的开放互动的关系。[20]

1.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协同

百年大计,教师为本。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的支持,职教园区的建设有助于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之间的协同。采取“教师下企业,师傅进课堂”的策略,可以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互换角色,而利用职教园区这一公共平台,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向流动的机制,可以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一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企业技术攻关、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等,可以借此了解专业领域内的市场动态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继而把这些新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师傅到职业学校做兼职教师,承担职业学校在实训方面的教学任务,能够充分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水平精湛的特长,借此弥补专业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差距和不足。此外,还可采取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结对子的机制,增加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切磋的机会,在实践中共同指导培养学生,实现师资协同,创造良好效益。

2.学生实习与员工培训协同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没有学生,便无所谓学校,没有员工,企业也便无从发展。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真实的生产环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没有真实的实训环境,仅停留在模拟层面的教学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所以,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离开了企业或工厂具体真实的产品生产环境,其技能的养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岗位能力,拓展员工综合素质,增加企业人力资本,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员工谁就有可能立于市场的不败之地。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职前培训、在职培训等的合作,发挥职业学校在培训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不足。企业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有利于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促进企业人才的培养,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3.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协同

教学是人才培养最基本的手段,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主体之间关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载体,而在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这一载体则是教学场所。为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企业生产等相关资源引入职业学校,借助真实的岗位环境,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设生产情境。这样,利用人才培养的“点”,将产教、校企、工学连成“线”,“三线”合力构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面”,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纵向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各自优势,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不仅可以使实训基地在仪器设备、生产技术等方面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学生实习实训原材料消耗的成本,创造了经济效益。[21]总的来说,这种校企之间界面跨越协同机制(见图3-4)可以更好地加强双方沟通,减少磨合消耗,创造效益。

图3-4 职教园区校企之间界面跨越协同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