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教园区界面剖析:建设模式及实证研究

职教园区界面剖析:建设模式及实证研究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职教园区发展中存在的界面障碍出发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职教园区中校校之间和校企之间存在界面障碍,运用界面管理的视阈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职教园区景观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仅是界定空间的边界,还是连接相邻空间的纽带,这也构成了过渡地带融合相邻异质空间的特殊属性。由此可见,职教园区景观是一种由工业转向农业、由城市转向农村、由人工转向自然逐步变化的过渡景观。职教园区文化的共生。

职教园区界面剖析:建设模式及实证研究

职教园区发展中存在的界面障碍出发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职教园区中校校之间和校企之间存在界面障碍,运用界面管理的视阈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事物属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一旦新的本质属性取代了旧的本质属性,也就意味着事物发生了质的改变,新事物取代了旧事物。[5]那么,基于界面理论是由职教园区的本质决定的,即职业教育资源或相关要素在地理区位上的集聚这一本质决定了职教园区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区位的边缘性、领域的跨界性和功能的生态性三个方面。

(一)区位的边缘性

地理空间是职教园区存在的先决条件,通过考察我国150余个职教园区的地理区位,不难发现职教园区一般是规划在中心城市或开发区的边缘。1942年贝切尔(Beecher)提出边缘效应(Edge Effect),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生物群落交界的地方,会出现生物种类丰富、种群密度变化大、活跃程度及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复杂结构。1985年,我国学者王如松和马世骏经研究认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接处,一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在相互作用后会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其行为的较大变化。[6]边缘效应在其形成的不同阶段,其物种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形成初期多是激烈的竞争关系,之后关系缓和,最后和谐共生,达到一种动态稳定的顶级状态。边缘效应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及人类生态系统中。[7]职教园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即处在城市的边缘,是城市转向农村、工业转向农业、人工转向自然的一个过渡地带,充分体现了职教园区区位的边缘性。

1.景观过渡

景观是指在一定空间尺度内,由不同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8]在边缘效应作用下,资源组成丰富,生境构成多样,区位优势凸显,过渡区域特殊的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不断耦合、延展,促发该区域蕴含生态的质与量均高于地域中心地带。职教园区景观是一种人工景观,主要包括教室、图书馆、实训基地等教育基本建筑,食堂、寝室、商店、银行生活基础设施,以及街道、广场、绿化等公共生活空间,等等。职教园区景观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仅是界定空间的边界,还是连接相邻空间的纽带,这也构成了过渡地带融合相邻异质空间的特殊属性。从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以城市中心为轴心向外扩散,依次是市区、郊区、乡村等,体现出人工景观向半人工景观及自然景观过渡的特征。职教园区作为政府统筹规划的产物,需要较多的土地资源,通常选址在城市向乡村过渡的郊区。职教园区景观连接的,一面是以稠密建筑、网状街道、住宅小区、人造公园等为典型的城市景观,一面是以村庄、农田、河流、山丘、森林等为典型的半人工景观、自然景观。由此可见,职教园区景观是一种由工业转向农业、由城市转向农村、由人工转向自然逐步变化的过渡景观。职教园区所处地带景观的过渡由自然属性(地质、地貌、气候等)和社会属性(权属、用地性质、活动方式等)交互作用、协同共生而产生各地域组分单独功能叠加无法实现的生态关联增殖效益,是相邻地域共有属性赋予的结果。[9]

2.城乡二元

地理区位影响经济布局,地理因素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起着基础的调配作用。职教园区区位的边缘性决定了其周边的经济环境,加之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园区在经济地域上处在敏感地带,其生产生活方式工业生产氛围的外溢影响乡村社会的发展,这对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发展都起着媒介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空间结构外溢。职教园区的空间逻辑与城市空间逻辑一致,是城市空间向乡村空间扩张的结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内部空间作为一种“准城市”的空间形态,其推动周边乡村城市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空间结构凭借畅通的交通体系和优势的基础设施将各种产业要素高度集成在一起,且在快速流通作用下使各要素之间形成依附,而职教园区空间建构采用相同模式,谋求职业教育资源在一定空间内的集聚,形成比较优势,进而带动、引导、促进农村空间结构的功能调整,以适应发展。

(2)城乡双向选择。职教园区在城市和乡村二元经济结构之间进行动态的双向选择:一方面,职教园区中的多数师生、合作企业、制度理念等源于城市;另一方面,职教园区中的后勤服务人员、物质资源等源于乡村,城市与农村在职教园区的发展方面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由此可见,职教园区不是城市在乡村空间中的机械复制,而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双向选择的空间产物。职教园区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同桥梁一样起到架构和连接作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城乡融合的特殊空间。[10]

3.文化联动

文化联动是指若干种相关联的文化中,一种文化变化或发展时,其他的文化也跟着运动或变化的过程。职教园区一般位于城市与农村对接的边缘区域,是城市系统、工业系统、农业系统、学校系统交错重叠的区域,不同的系统产生不同的文化,诸如城市文化、工业文化、农业文化、学校文化等。职教园区作为一种经济产物,一边联系着广大的城市聚居地,一边联系着工业园区和乡村,是城乡系统间文化传递的重要门户、基地、平台,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职教园区文化的共存。职教园区及周边区域中多种文化并存,体现为城市的制度文化、学校的学术文化、农村的乡土文化等的共存。城市制度文化主要指人们在城市区域内共同创造的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道德规范等的集合[11];学校学术文化主要是由全体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为着理性和智慧而求真,为着信仰和关怀而求善,为着感性和激情而求美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农村乡土文化主要指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文化传统、历史渊源的一种基层文化形式。文化的多样性为文化的交流和共生创造了前提条件。

(2)职教园区文化的共生。文化的共生以文化间的竞争和渗透为典型方式,通过长时间的竞争,优势文化会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并对其他文化进行优势渗透,但在渗透过程中多种文化会发生融合、相互作用而共同发展。职教园区为城市文化向农业文化的渗透提供了路径,体现在工业建筑、城市街道等空间景观与农田水渠、池塘河流等空间错落交叠,工业文化与农业文化交互发生,进而随着人员间的不断交流,使得多种文化特性在空间上的融通与共生。

(二)领域的跨界性

职教园区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模式,具备跨界属性,这一属性成为职教园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职教园区建设的内涵与特征。统筹是跨越不同领域的过程,职教园区的规划建设是政府统筹职能部门、职业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的结果。为提高职教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资源集聚的协同优势,职教园区跨越职业与教育之界,弥合企业与学校之域,对接工作与学习之缝,通过园区建设实现职业引领与教育教学的融洽,通过校企合作促成现代企业与现代教育融合,通过工学结合推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融通,借此实现职教园区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下面从三个层面来探讨职教园区在领域方面的跨界性。

1.职教之困

作为职业教育集约办学的重要模式,职教园区职在地理区位上集聚职教资源或相关要素,扭转之前职业教育资源分散、使用效率低、整体办学条件差等诸多问题。职教园区这一教育实体,可有效地整合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拓展职教外延,为职业教育理顺发展之路,构架直通之桥积累实践经验。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园区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职教园区通常是将区域内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和少数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学校合并、组织重组、专业调整等方式优化区域学校结构,淘汰冗繁人员,减少专业重复。例如,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将原来的8所职业学校合并成6所,将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实现集聚效应,最终实现有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有效地避免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2)园区改善职教基础设施。受学校规模和有限投入的影响,很多职业学校都没有大型的图书馆、游泳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且教学建筑面积紧张,这些问题长期存在而无法有效解决。基于此,政府借助职教园区建设的契机,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完善教学楼、图书馆、游泳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为职业学校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3)园区拓展职业教育外延。园区在资源整合、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加强,是对职业教育内涵基础的巩固,不仅如此,职教园区还积极拓展职业教育的外延,将分散的职业学校聚于园区,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相连接,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囿于学校的状况。

2.校企之沟(www.daowen.com)

职教园区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不同的利益主体(主要涉及政府部门、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开发商、失地农民等)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有些利益诉求是相互冲突或矛盾的。其中,职业学校和企业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两者能否实现有效合作,需要解决两者的异质性问题,即职业学校的非营利性和企业的营利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利益,从地理、经济、政策等方面出发,协调双方跨越利益之鸿沟,实现协调之共赢。职教园区在解决校企合作问题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

(1)空间渗透。职教园区一般邻近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农业生态园区等园区,为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展开合作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在地理区位上很多职教园区与企业相互交错,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彼此影响,这也一改传统的职业学校处在社区的状况。

(2)地缘协同。职教园区的地缘协同是指由于地理区位的临近性,两所或多所具有不同资源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协同一致地完成技能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与输入的过程。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展是一种地理生态的结果。

(3)校企合作。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的作用,职业学校和企业被隔开或较少集聚,校企合作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空间障碍,而一经职教园区的建设,空间障碍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为跨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壑架起了桥梁。

3.工学之坎

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工作,从见习到生产,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然环节,校企合作的根本在于促成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职教园区通过空间渗透、地缘协同等途径发挥其促成校企合作的优势,这为解决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的难题提供了载体、平台。工学结合效能的发挥不是纯粹的、简单的、机械的学习与工作的交替,而是一个依赖一定的工作环境、遵循技能教育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交互作用、多方影响的育人过程。统观职教园区,它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以顶岗实习为过渡,最后以工学结合为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职业熏陶。职教园区周边企业、厂矿、商铺等的工作环境,在职业学校学生生活中有意无意或是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态度和看法,职教园区特殊的区位可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工作环境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

(2)顶岗实习。从现有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情况是学生需要跨越较大的空间范围到企业实习,典型的情形是欠发达地区的职校学生到发达或企业集中的地区实习,其间产生了交通费用、带队教师、住宿、安全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和质量。职教园区则避免了这些问题,通过让学生就近实习,使其在生活上无须适应,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向专业教师请教,因而顶岗实习效果良好。

(3)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一般是在特定时间内集中进行实习,前后内容不连贯,理论实践相脱节,效果难以保证,而职教园区可以为此搭建平台,扫除障碍,使学生工作与学习交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保证实际操作训练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

(三)功能的生态性

职教园区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由系统结构决定。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职教园区是在一定边界范围内,职业学校与环境之间及职业学校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彼此耦合,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并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职教园区生态功能研究是指从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出发,研究和阐述职教园区的生态功能,通过揭示职教园区生态的内在过程及其外在的生态作用,分析其生态过程的机理,研究职教园区生态过程对周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职教园区内部教育者培养、管理者培育、服务者培训的三大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运转,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畅,实现价值流、知识流、能力流的富集,从而在整体上产生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应。职教园区生态系统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其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信息传递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到调节作用,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而能量和信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之上,推动或调节物质运动,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1.物质循环

物质是教育活动的基础。物质循环(material cycle)是指各种有机物质经过分解者分解生成可被生产者利用的形式,归还环境并被重复利用的过程。职教园区的物质循环是指职教园区基本物质要素通过职教园区系统主体不断转化的循环过程。职教园区的物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诸如教室、实训基地、图书馆、游泳馆等)、师资团队(诸如各类教师、管理者等)、课程资源(教材、网络课程、图书等)等部分,其中可循环的基本物质要素主要包括教室、图书、实训基地、教师资源等几类。物质循环归根到底是一个开发、传递、转化、储存并伴随耗散的过程,职教园区内的各类物质亦如是。以园区内的实训基地为例,职业学校往往通过资金投入,建设职业教育需要的实训基地(具有教育功能的一种物质形态),通过实训教师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反复的观察、学习、练习,将实训基地的物质价值转化为师生的职业技能,教师凭借提升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凭借所掌握的技能进行产品生产,从而产生社会价值(见图3-1)。职教园区内合理安排、科学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这些基本物质,解决分散经营不经济的问题,实现职教园区建设的初衷。

图3-1 职教园区物质循环方式

2.能量流动

能量是教育活动的动力。职教园区能量流动是指职业教育主体将获得的经费、知识、技术技能等通过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向各消耗体传递、扩散、耗散的过程,主要包括价值流、知能流。职教园区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科学知识的生产。这些能源以无形或以一定数量的形式,在职教园区系统各主体之间不停地流动转移,使得该系统的各种功能得以正常运行,是职教园区系统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职教园区经费的流动是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动力,是创建、发展职教园区物质条件的保证,目前我国职教园区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社会和个人投入。行政管理人员和职业学校的教职员工工资的领取,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奖/助学金,各种设备亦需要增加和更换,归根到底都表现为货币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业教育经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一种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它将有形的教育资源转化为无形的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的资源储蓄,也是潜在能力的开发,这些无形的资源最后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转化为有形或无形的社会资源。科学知识或技术技能的流动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来实现,诸如学校购买教材、图书等,以及聘用教师或企业师傅。知识流、技能流通过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知识技能的生产、交流、传播、扩散,推动社会知能流的畅通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概言之,在职教园区系统中,由于学生的升学、转学、升级、留级,教职员工的调出调入,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互访互学,以及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广等,使得资金和文化科学知识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产生流动。

3.信息传递

信息是教育活动的关键。职教园区的信息传递是指职业教育主体通过声音、文字、图像或者动作相互沟通消息,传递职业知识、技术技能、人文素养的过程。职教园区系统是开放系统,除了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外,还有一个信息流,频繁地进行着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起着把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连成一个整体的作用,并维持着系统的动态平衡,使系统处于有序状态,并不断提高其功能状态的水平。职教园区内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的各类职业教育活动,实际上是产生、发送、接收信息并对各种信息做出反应的过程。归纳起来,职教园区内信息传递主要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的信息传递主要是管理中上下级传递,教学中师生互动传递,合作中校企之间信息传递,这些过程多是可控的、方向明确的、效果可评估的。而非正式的信息传递因为隐蔽、不公开、效果不可控,可能给系统信息传递的确定性造成很大影响,因而不能忽视那种自发性的、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非正式信息传递的作用。不仅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恶性事件与非正式信息传递有关,即便是教师群体之间的隔阂也与非正式信息传递不无关系。因为在非正式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所传递(或吸收)的是诸如与某种人的兴趣相同、爱好相投,而系统又难以选择控制的信息。这种传递,在职教园区职业学校的组织系统中是客观存在的,对此必须有所了解和掌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