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理论的研究都基于实践并终将作用于实践。我们对职教园区本质及本质属性的探讨,同样也是为了能够服务实践而进行的。职教园区作为职业教育资源空间集聚的一种办学模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职教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借助理论来指导、分析、解决。基于职教园区的本质及本质属性,我们从界面的视阈出发,探究职教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困境和障碍。
(一)职教园区界面障碍
“界面”(interface)这一概念源于自然科学,本意主要是描述各种仪器、设备各部分之间的接口关系,通过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进入人文学科,后经企业管理的研究、应用和推广逐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了解和接受,界面理论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尚属比较新的研究领域。[2]在社会科学领域,界面主要是指组织内各部门之间为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而在物资、信息、资金等方面发生的作用关系。对职教园区这一系统而言,界面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积极的作用是界面的隔离可以使职教园区内各组织利益主体系统与环境分开,避免环境中各因素对职教园区系统的干扰,使彼此有一定的自治性和独立性,起到了缓冲和保护作用;消极的作用是界面的隔离使职教园区的主体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过程中产生诸多渗透性问题,如信息、文化、性质等的界面障碍会妨碍职教园区功能的发挥。可见,界面是职教园区系统中主体之间及主体与环境之间能量、物质、信息的一个无形的转换介质,它具有选择、过滤、筛选的作用。[3]在职教园区中最为典型的是职业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在资源共享中存在的界面障碍,分析其界面障碍产生的原因,对推进职教园区主体之间及主体与环境之间功能的有效发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界面障碍的产生原因来分析,职教园区的界面障碍主要有信息黏滞和主体差异两类,这两类也是职教园区在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中最重要的障碍。
1.信息黏滞引起的界面障碍
来自不同信源的信息对于有不同分辨能力和不同目标取向的主体而言,存在信息或资源不对等的情况,示范性职业学校与普通职业学校不论是在硬件资源还是软件资源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资源的不对等是引起资源共享界面障碍的基本原因。不同的职业学校和部门之间追求目标的不同是界面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在职教园区资源共享过程中,各种不同的信息在整个职教园区系统内流动,尤其是随着职教园区系统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职教园区涉及的信息也越来越庞杂。各职业学校和部门之间将产生和涉及大量信息,而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则分布在不同的学校和部门之间,由于不同的职业学校对自身领域的信息占有充足,而对其他协同组织的领域知之较少,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在传输中的黏滞,可能导致信息传输通道受阻,使主体间信息产生界面障碍。
2.主体差异引起的界面障碍
主体间性质的不同是界面产生的基础,主体间性质的差异和各自内部特殊的矛盾在发展作用关系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界面障碍。以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面障碍为例,学校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而企业则是营利性的,主体之间的性质存在本质区别。当职教园区一项总体任务被分解到不同的职业学校之后,这一任务会因不同的职业学校或部门而有不同的要求,如在完成时间、操作模式、角色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各个职业学校局限在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范围内而忽略了与其他职业学校或部门的协同与配合,甚至有时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导致工作界面的隔离,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职教园区作为一个教育园区,其管理涉及文化因素很多,尤其是在个性化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间的文化冲突已成为职教园区资源整合、共享时界面协调问题的重要来源,处理文化冲突也成为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管理中一项日益重要的任务。
(二)职教园区界面障碍原因
在对职教园区的本质及本质属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基于界面管理的视角分析职教园区界面障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与资源的共享,归根到底是主体之间的协同。主体之间可分为主体内部之间和主体外部之间两类,应用到职教园区就是职业学校之间和学校与企业之间。
1.学校之间
(1)动力不足。
由于传统、历史、地区、管理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各类职业学校在办学层次和实力上存在较大差异,职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占有者很容易产生自我保护心理,不愿与其他学校共享,以产生人才培养的竞争,进而失去自身在长期发展中积累、形成的优势,这使得职业学校间资源共享的内动力不足。因此,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协同各方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各自形成自身发展的生态位置,培养职业学校资源共享的意识,增强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程度。目前职教园区中的院校共享资源的意识普遍不强,大多数职业学校原本并不相邻,在彼此间缺乏共享传统的基础上建立共享意识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职教园区内的部分职业学校是某些职业学校的新校区,有的新校区虽然与老校区有资源共享的经历,但新的空间环境赋予了新的资源共享条件和氛围,这些新条件和新氛围导致有些职业学校间的互补性不够强,甚至导致有些职业学校只注重加大自身资源投入而忽略资源共享。(www.daowen.com)
(2)内容单一。
职业学校可共享资源的类型和层次的丰富性决定了职教园区资源共享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目前,职教园区资源共享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硬件资源(运动场、教室等),软件资源(如职教师资、职教课程)的共享程度相对较低,使得其共享的层次较浅,共享的载体和内容较单一。这主要与职教资源的属性和边际成本有关。硬件资源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可重复使用,即使磨损也较易计算边际成本;而软件资源则具有俱乐部产品属性,一旦重复使用,就会涉及比较复杂的边际成本问题,实际中不易操作。[4]例如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将原来分散的8所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整合,整合后将这8所院校划分为相对独立的6个校区,园区内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图书馆、游泳馆、体育馆、体育场等基础设施的共享上,课程、教师、讲座等资源共享则很少。在职教园区与周边企业资源共享方面,园区、企业资源共享也主要局限于场地和设备的共享,在信息、管理、技术方面的共享较少,园区和企业缺乏深入的互动和共享。
(3)效益不高。
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质量较差,主要反映在对共享课程的管理上。目前,位于职教园区的很多院校对课程资源的共享缺乏整体规划,对已开展的共享课程很少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对共享课程的环节几乎没有进行过梳理,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师生的评价等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体系,同时,在教学计划、学籍管理、培养目标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此外,对共享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较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选课只求获得学分,能否学到技术已变得不重要。还有学生认为,外校的教师对自己没有约束力,导致学生缺课、逃课成为普遍现象。部分教师认为,听课的不是本校学生,他们能否学到知识与自己无关。同时,很多职教园区在对分散的职业学校进行统筹规划的过程中,将各类职业学校专业进行整合,实现组合优势,这也造成很多职业学校专业大量减少,无法共享资源,一些实训基地也成了各自的专属实训基地。
2.校企之间
(1)目标不一致。
目标是影响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体现在组织理念、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行为及成员表现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组织获得发展的核心能量源。不同的组织会因自身特点拥有不同的组织目标,企业和职业学校也不例外。企业的目标是生产或服务,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盈利,获得组织发展的物质保证。简单地说,企业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而职业学校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教育服务,培养身心健康发展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是一种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在社会主体之间经常会出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状况,职业学校和企业组织目标不同,两者要想实现合作,必然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有可能实现。这也是校企合作作为一种育人理念和模式,虽已在职业教育中实践多年,但其深度发展一直是一个难题的原因。职教园区从资源共享着眼,从空间集聚入手,推动职业学校和工业园区融合,但是两者组织目标的相互矛盾,始终是校企合作难的症结所在。在有空间优势的前提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推进职教园区校企合作的关键。
(2)职能不相同。
不同目标需要运行不同的组织结构来实现,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组织职能的实现。企业的职能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其他的功能都是衍生的结果,如科技创新、管理变革、文化打造等;而职业学校的职能则是技艺授受,通过技艺授受实现育人的目标,而诸如文化传承、公共服务、输出人才等则是由技艺授受派生出来的。企业和职业学校做的事情不同,想要消除两者之间的界面障碍存在很多困难,企业不能为了培养需要的人才而放弃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学校也不可能为了追求利益而放弃培养人才。虽然在实践中有一些大型企业办学校,一些职业学校办企业的例子,但这只是总体中很少的一部分,不可能成为趋势,也很难全面推广。更多的还是企业与学校各司其职,履行社会分工中组织所获得的特殊职能。职教园区一般都选址在工业园区或企业集聚地邻近,借助一些政策法规的激励或约束(如企业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可获得税收减免等),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在职能方面的对接,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3)文化不相通。
文化是群体或组织等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被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且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而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品质、效益等,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品格等,同时由于两者主体存在较大的年龄差异,成员心理成熟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更拉大了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现实中,许多职业学校为了让其学生符合企业的需要,不断把企业文化引入学校教学中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单纯地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在很多时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化最容易被引进学校,但也最难生根发芽。职业学校缺乏企业的真实情境,职教园区力图依靠地缘优势来消除两者之间的差异,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道路仍然艰难,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实现两者之间文化的融合,也只有形成一种双方共同认可的文化,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