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生工作环境: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

学生工作环境: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环境更多地向线上迁移,也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得到完善与优化。与此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发展指导的专业性网站。基于以上不足,在大数据背景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也要不断与时俱进,不再仅仅是为师生和教学提供一个先进的网络环境,而要不断进行内涵式发展,将其定位为“智慧校园”,包括“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性服务”。

学生工作环境: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环境既包括传统的课堂和教室,也包括不断拓展的线上和网络空间。课堂和教室有明确封闭的界限,网络则不受任何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环境更多地向线上迁移,也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得到完善与优化

(一)迁移学生工作阵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形式为主,不但枯燥无味,学生对传授的内容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自主选择,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没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但容易缺乏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即便是学生工作者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引导,由于身份的不同,也很容易在两者之间产生隔阂和屏障,无法进行心灵的沟通。在学生发展指导方面,形势更不乐观。比如与每个学生都息息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还停留在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技巧讲座、就业指导报告会、就业经验交流会、就业单位宣讲会等层面,没有实现人职匹配,出现了“两难”的现象,即“招聘难”,虽然用人单位有大量的岗位空缺,却苦于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应聘难”,虽然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但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浪费。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扭转了目前的局面,网络课堂、人机交互、在线交流越来越多,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新的替代模式,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传统教育受到了严峻挑战。“慕课”“翻转课堂”等在线教育模式之所以能发展得如此强大,除了互动性和自主性,更在于它符合人们的“自组织学习”的特性,还能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留存的大量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对学生进行行为评价和下一步的学习诱导。印度教育科学家苏伽特说:“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我目睹着教育界的各种力量在重新洗牌。或许我们说‘教育革命’未免言过其实,但是各种变化的确在更迭着。教学模式的多元并存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但是毫无疑问,新技术从外围给教师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新技术的应用又导致学生在心理预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这就从核心和内部促进着教学过程的转变。学生变了,不如以前‘好带’。这并不是坏事,在这当中,不知潜藏了多少机遇和可能性等待着有心之人去发现!”[20]萨尔曼可汗是一位孟加拉裔美国人,他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创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可汗学院”,这是一家非营利机构,立足于教育领域,在网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汗学院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 500多部可汗学院教师的教学视频,内容涉及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旨在利用网络向人们免费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可汗还开发了一套系统用来记录学生做习题的情况,并自动生成曲线图显示学生的掌握状况,教师可以利用此曲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可汗被比尔·盖茨誉为一个时代的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引领了一场革命。除了一些专业课程可以在在线教育平台上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也可以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一所思政教育的网络课堂,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必再受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让学生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增强主体意识。学生工作者也要将工作精力和重心更多地向线上转移,不断丰富网络课堂内容,掌握高校学生话语体系,与学生在网络上平等地对话交流,进行思想引领和发展指导;受教育者也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完善和修改,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网络课堂在开展教育的同时,也记录下了不同学生对不同时事热点、专题内容的关注和不同个体的思想动态、学习效果,通过数据分析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发展指导的专业性网站。以就业指导为例,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职业测评、个性分析、求职意向选择等服务,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其他数据,形成每个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将大量分散、复杂的就业需求信息与学生的信息进行分析匹配,帮助每个毕业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专业性网站的建立整合了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了网络优势,也加速了学生工作阵地从教室到网络的迁移。

(二)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2012年,教育部编制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把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战略选择,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数字校园承载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推进其向教育现代化不断迈进。当今时代,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以及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兴起,拓宽了教育数据的渠道和来源,数据采集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使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使用成为可能,大数据成为数字校园的新选择。

但在新形势下,数字校园在发展和建设中依然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对数据已成为一种资源的认识不到位、不深刻,没有意识到其在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数字校园收集教育数据已不再是一个难题,但将数据充分转化从而释放出无穷价值成为新的发展瓶颈;校园数字化建设相对封闭,缺乏开放包容的理念,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基于以上不足,在大数据背景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也要不断与时俱进,不再仅仅是为师生和教学提供一个先进的网络环境,而要不断进行内涵式发展,将其定位为“智慧校园”,包括“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性服务”。[21]

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制度层面建设,制定大数据标准体系和配套的相关文件措施,以此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质量;无缝覆盖的大数据传输基础网络应该具备将所有设备连到一起,能进行任何类型及大小数据传输的功能,未来的数字校园基础网络应该是实现了光纤到户的有线网络和无缝覆盖的无线网络的结合体;使用开源软件建设云服务平台,根据师生不同需求给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实现不间断的数据采集;大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校园一卡通、视频监控、机房等硬件设施和云服务平台软件、根据不同需求开发的各种应用平台等软件设施。

大数据的发展给数字校园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转变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思维和理念。高校和学生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数据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尽可能将校园内的一切事物数据化。数字校园在满足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更要满足大数据对于数据的需求,加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能力建设。当然,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单枪匹马完成的工作,而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协作的系统性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借助大数据的东风,立足实际需求,不断采用新技术,不断开发资源,不断改进创新,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注释】

[1]桑庆兵.大数据在高校的应用与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3)[2021-06-28].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_6022843_3.shtml.

[3]大数据时代下的新科研[EB/OL].(2014-11-06)[2021-06-28].http://shizheng.xilu.com/20141201/ 1000150003501802_1.html.

[4]郭昕,孟晔.大数据的力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张韫.大数据改变教育[J].内蒙古教育,2013(17).

[6]张跃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行为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www.daowen.com)

[7]先晓兵,陈凤,王继元,等.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5).

[8]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9]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0]胡纵宇,黄丽亚.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

[11]张跃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行为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

[12]朱坚强.教育经济学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3]陈霜叶,孟浏今,张海燕.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政策证据:以证据为本理念对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4(2).

[14]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15]杨妮,熊健杰.美国高中个性化教育策略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2013(1).

[1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09)[2021-06-28].http://www.gov.cn/ 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7]沈学珺.大数据对教育意味着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18]陶雪娇,胡晓峰,刘洋.大数据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3(8).

[19]刘大椿.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0]张建华.大数据背景下的“传道授业解惑”[J].群言,2015(5).

[21]于长虹,王运武.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目标、内容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