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学校社会工作嵌入路径选择

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学校社会工作嵌入路径选择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嵌入方法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综合性服务三类。首先,将学校社会工作相关课程列为必选课,提高其首选度。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学校社会工作系列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或者公选课程。

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学校社会工作嵌入路径选择

在面对学校社会工作嵌入的挑战时,要做好社会工作的宣传倡导工作,做好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工作;要同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合作,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促进社会工作的嵌入;要注重社会工作的普惠性,兼顾困难、特殊群体和一般学生群体的需求。在发展策略和嵌入路径上,可以探索多种路径相结合的方式。

(一)嵌入原则

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原则是其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是方向和价值观的指引,因此应遵循以下价值原则。[12]

1.个别化原则

个别化原则强调充分尊重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评估高校学生的需要,为其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助人自助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协助高校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问题和需要,共同分析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尊重服务对象自决,从而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标。

3.接纳原则

学校社会工作者要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生命状况,接纳其思想、意愿和感受,不能带有有色价值观,更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引导服务对象。

4.理智原则

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有目的地表达情绪和有效控制自己情感的投入,在保持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共情和移情的关系。

5.保密原则

学校社会工作者要严格遵守和服务对象之间的约定,对于涉及有关服务对象的信息,要严格保密。

6.资源整合原则

学校社会工作者应立足“人在情境中”理论,连接并有效利用各个系统资源为学生提供服务,协助学生建立稳固的支持系统。

(二)嵌入方法

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综合性服务三类。

1.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以高校学生为主,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高校学生建立专业关系,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协助学生发掘潜能,走出困境。个案工作中最为关键的是对服务对象的接纳,既要接纳优点,也要接纳缺点。但接纳并不意味着完全肯定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和行为,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其对社会工作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提高个案工作效率,从而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针对具有类似问题或需要的高校学生群体,运用小组方法,充分发挥群体效应的优势,在组员之间形成互助网络。小组的主要类别有成长小组、发展小组等。例如北京大学开展的“高校学生体验成长小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展的“高校学生人际关系小组”“新生适应小组”等,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3.综合性服务

综合性服务包括综合性活动和咨询服务。综合性活动主要是以演讲、讲座、素质拓展、文体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来协助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和构建价值观。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融入社会工作的元素,要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有机结合,创新社会工作和思政教育方式,形成机制合力;咨询服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力所能及地协助学生解决心理、学业和就业方面的问题,对于能力范围外的,要及时进行反馈和转介给其他校园系统。[13]

(三)嵌入路径

1.建立常态化社会工作宣传机制

在前面提到的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所面临的挑战,如认知度偏低、职业化和制度化冲突、角色困境等,都与社会工作的宣传不到位有关。

首先,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公众、学生对社会工作不了解,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其次,学校的行政管理者、教师、辅导员也缺乏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加深了职业化和制度化冲突,增加了学校社会工作者对自身角色认同的压力。因此,建立常态化的社会工作宣传机制,是嵌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常态化宣传周。充分利用大学开学季和国际社工日这两个时间节点,主要考虑到开学季带给高校学生的新鲜感和人群密集度,而社工日具有主题性和节日感,在这样的时间节点进行宣传更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宣传的主体以学校社工为主,志愿者为辅,视情况可以扩展到学生群体(包括社团等学生组织),宣传内容应根据时间节点的选择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比如开学季的宣传活动以服务性宣传为主,即通过为新生提供各种服务的形式,让其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社会工作;国际社工日则以主题宣传为主,可以融入新潮的宣传形式,如“社工 + 思政 + 快闪”,形成机制合力。

第二,打造全方位宣传系统。线上系统,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微视等网络新媒体,结合学校社会工作的内容,为高校学生推送富有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的文章、视频,寓教于乐;线下系统,与学生组织合作,以“社工 + 活动”的形式,开展富有社会工作特点的学生活动;与校园纸媒(校报)合作,以发文或征文的形式,分享社工知识、故事等;与思政系统合作,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将政治性要求和主流价值观思想融入社会工作的实务中,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2.加强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前面对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可以看出除少数师范类院校开设学校社会工作课程外,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学校社会工作的课程,有的也只是作为众多选修课程中的一个选择,但大多数学生都偏爱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等热门选修课,而学校社会工作大多不会进入最终的选课列表,这将导致进入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专业能力上有所不足,进而影响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学校社会工作的信赖度也会大打折扣。基于此,加强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毕竟专业的社工人才是顺利嵌入的重要前提。

首先,将学校社会工作相关课程列为必选课,提高其首选度。首都师范大学将“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列为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南开大学开设的“服务学习”作为公选课,反响强烈。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学校社会工作系列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或者公选课程。(www.daowen.com)

其次,借鉴相关师范类高校的培养经验,提高实务环节的可操作性。目前,大多数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授权点的高校,其研究生培养方向以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社区发展)、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为主,将学校社会工作作为培养方向的高校并不多,少数的师范类院校会将此列为重点培养方向,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经验(该校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系统的培养体系);同时其他高校根据本校情况,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方向上增设学校社会工作方向,培养学校社会工作领域的专门人才,形成合力,提高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扩大社会工作的专业影响力。

3.因校制宜,推进高校学生工作试点

国外社会工作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先实务后专业的道路,而我国社会工作走的则是先专业后实务的道路,这两条路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说到底都是顺应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本国的现实情况。因此,我国可以根据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因校制宜地选择适合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道路,对我国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配置水平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估,以方便学校社会工作试点工作的推进。鉴于我国社会工作走的是先专业后实务的道路,我们可以先从专业入手。

目前,我国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高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完全可以满足高校学生社会工作的试点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在这些高校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并在其本校开展试点,不仅可以为试点开展工作提供强大的专业支撑,而且可以极大地减少开展试点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加快试点成果的转化。

除了从专业角度入手,还应考虑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社会工作教育界,特别是高校社会工作系的教授、学者要积极地向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政策倡导,争取成立学校社会工作的管理机构,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通过一定的试点周期,对试点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反馈,检验试点单位的实际效果,总结工作经验,修正工作偏差,条件成熟时推动成果的全面转化。

4.构建“问题—学生—社区”导向的工作模式

(1)问题导向。这种工作模式偏重于从问题入手,更为直接,主要通过个案或小组的方法,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服务,其工作路径一般采取对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根据心理异常程度,分析原因,然后进行处理和治疗,通常运用同理心、情绪疏导、调整认知和行为训练等技巧。这种导向的工作模式,能够使初期的嵌入更有效果,为社工服务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

(2)学生导向。该导向开始将工作的重点转向高校学生本身,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全面介入,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最大、最充分的发展。这种导向克服了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初始阶段只注重问题视角的弊端,能够与学生建立更加稳定、可靠的专业关系,采用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心理辅导、学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较为全面的辅导。

(3)社区导向。这种导向对学生的服务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由校内到校外,由校园到社区。这是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嵌入进入成熟阶段的具体表现。这种导向强调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交流,从而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的功能。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为家庭和社区提供服务,将学校教育、社工理念融入家庭和社区服务中,从而优化原生家庭的模式,完善社区环境;为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协调各类教育机构的关系,推进社区教育大众化。

从问题到学生再到社区的工作导向的变化发展,分别体现了嵌入阶段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进入了成熟阶段,之前导向的工作模式就被弃用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相通的。

5.推进“外嵌式”与“内嵌式”的融合发展

(1)外嵌式。所谓“外嵌式”嵌入是指从高校教育系统体制以外进行嵌入,即体制外的社工服务方式,主要表现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社工机构委派学校社会工作者进入高校开展服务。制度外嵌入需要有成熟的社工机构、专业的社工人才、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政府、基金会、NGO组织等),这样更有利于高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持续开展。这种嵌入方式,使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更加中立、客观,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自由度,能够更好地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更好地调动各方资源,从而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机制合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体制外嵌入也有助于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不断革新和完善。[14]

(2)内嵌式。所谓“内嵌式”嵌入是指从高校教育系统内部进行嵌入。体制内的嵌入路径一般而言分为两种。一种是最为直接的,通过选拔高校内部的学生工作者(包括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参加学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价值理念、技术和方法,从而为本校学生提供服务;另外一种是在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下设立学校社会工作的岗位,学校社会工作者从属于学生工作,但是随着我国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改变,高校等事业单位逐渐由事业编制改为聘任制,相对封闭固化的高校体制将会更加灵活,这更是学校社会工作者嵌入高校学生工作的绝佳契机。因此,无论是高校行政管理者,或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相关的组织、学者,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推动政策落地,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总的来说,外嵌式和内嵌式各有优劣,不能说单纯采用哪种方式。因为从总的发展方向看,应积极推进“外嵌式”与“内嵌式”的融合,不断发展高校社会工作,从而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注释】

[1]何毅.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看对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救助[J].教育育人,2006(11):18.

[2]迟丽杰,孙亚飞.新时期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122-124.

[3]高潮,彭丽媛.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工作治理的可行性与现实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47-50.

[4]张栗.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路径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7.

[5]李迎生,李冰.走向系统: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的轨迹[J].社会科学,2016(12):74-83.

[6]戴均良.从全局高度重视并推进企业社会工作[J].社会与公益,2014(5):37.

[7]史柏年.全国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制度建立和运行实施元年[J].中国社会工作,2013(1):1.

[8]时玥.关于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社会发展,2011(13).

[9]温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状况调研: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西部教育,2016(27):44-45.

[10]刘诗琪.社会工作认知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J].教育前沿,2016(30):290-291.

[11]盛丹阳.城市居民的社会工作认知:基于西安市105位居民的访谈分析[J].新西部,2016(27):27-28.

[12]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3]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4]② 王思斌.积极促进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2018(28):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