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基本结构与职能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基本结构与职能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高校学生工作基本模式1.学生工作体系基本组织结构一直以来,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局限于教育和管理学生,工作重心落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辅导员的基本任务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依据学校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协调各方力量,依凭手中的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较为常见的学生小组类型有休闲小组、教育性小组、自助性小组和治疗性小组。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基本结构与职能

(一)高校学生工作基本模式

1.学生工作体系基本组织结构

一直以来,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局限于教育和管理学生,工作重心落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学生工作者也以管理者的身份为自我认同,在“管理思维”下履行学生工作。虽然各个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内高校学生工作思路基本一致。所以,在这样的工作思路下,各高校的学生工作组织机构一般大致相同。

(1)学校层面配有专职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

(2)介于学院与学校层面之间,一般会有校团委和学生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等两套工作内容部分重叠的行政机构;

(3)学院层面会配有一名专职负责学生事务的党委副书记,副书记之下还会有若干直接管理学生的专、兼职辅导员,从事具体学生事务。

2.高校学生工作的宏观模式

制度是具有惰性的。作为高校的重要设置,高校学生工作有着一套自身稳定的甚至不免僵化的模式。这些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三类。模式一:以党委系统为主、行政系统为辅;模式二:党政共同管理,具体为党委领导、行政负责以及院系结合,以院为主。模式三:学校宏观管理,党委学生工作部负总责,各系部主管。三种模式中,第三种模式多为各高校所采用,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即采用的第三种模式。

第三种模式中,院系学工干部处于最前线,既是所有学生工作政策的落实者,也是学生工作成果成效的收集和反馈者,所以,在此种模式下,基层学生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成为整个学生工作的关键所在。

3.高校学生工作的微观运行

高校辅导员群体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的直接工作人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为“亲近”的群体,是高校学生工作最重要的承担者之一。辅导员的基本任务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依据学校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协调各方力量,依凭手中的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辅导员群体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的“表现”。通常而言,每个学院都在党委副书记下设置了学生工作办公室,基本都配备了学生工作秘书(学工秘书、学办主任)一名,协助主管副书记统管学院学生工作。一般情况下,学工秘书每两周开一次例会,学生处会总结前两周的工作成效,并对下两周的工作做总体部署和安排。然后,学工秘书将会议精神和工作安排分别传达给各年级分管辅导员,由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实际工作。由于学校层面校团委和学生处是分开办公,学院也设有院团工委书记(一般由二、三年级专职辅导员兼任),与学工秘书工作类似,从校团委领取工作任务,传达给各年级主管辅导员和院学生会,开展实际工作。

至于各项工作任务和计划的落实和开展,没有统一的工作方法和定式,完全凭借辅导员的责任心和以往经验进行。例如,特殊群体的排查,辅导员接到学校排查任务后,完全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上报学业和生活困难的学生,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步骤,各学院甚至同学院不同年级上报人员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排查结果的准确性完全依靠辅导员的责任心和经验总结。再例如,约谈学生,由于辅导员工作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或缺少专业背景,在约谈学生时,有的辅导员无从下手;有的辅导员谈了很多,了解的有效内容却较少;有的辅导员注意环境选择和心理引导,寥寥数语即可引出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由此可见,辅导员结构的优化与完善将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学校社会工作基本模式

1.学校个案工作(www.daowen.com)

学校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尤其是因遭遇重大挫折而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理论和技巧的指导下,对学生仅依靠自身能力和资源条件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个案工作是以矫治的目的为主,旨在帮助适应不良或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恢复社会功能。从个人角度来看,学校个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充分悦纳自己。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挖掘自身潜能,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从社会角度出发,学校社会工作者应保证学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尊严和权利,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减轻因学生个体社会功能失调而给学校带来的消极影响,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2.学校小组工作

学校小组工作通过社会工作者组织、参与小组活动以及组员之间的互动互助,促使小组成员获得情感支持、改变行为方式、恢复社会功能和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实现小组目标,促进学校发展。

基于学生群体个性鲜活的特点,学生小组的类型也有很多。较为常见的学生小组类型有休闲小组、教育性小组、自助性小组和治疗性小组。休闲小组作为学校小组工作最为常见的一种小组类型,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其通过提供小组活动,让组员掌握休闲的技术并体会到休闲的乐趣,促进学生社会化。教育性小组由具有相同受教育需求的学生组成,通过为小组成员提供各领域内的学习机会,形成相互激励的互动模式,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自助性小组是由具有相同经历的学生自愿参加而组成的,通过成员间的互帮互助,为负面情绪的宣泄提供情感支持,从而实现小组目标。治疗性小组针对学生在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进行治疗。通过观察小组成员在互动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小组成员的需求和困惑,最后采用小组干预的方式来对其进行适当处理。

学校小组工作的基本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计划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社会工作者需要完成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小组目标;评估小组获得支持的程度和组员的能力;招募成员;订立契约;筹备相关资源。第二,初始阶段。该阶段有以下几方面任务:帮助小组成员建立起亲密关系;明确小组目标与功能;建立积极的气氛;收集成员反馈信息等。第三,中期阶段。该阶段的活动主要包括:筹备小组聚会及调整小组目标;建立成员间沟通模式及介入方式;增强成员归属感调控小组工作进度等。第四,结束阶段。该阶段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包括:维持成员改变了的行为和应用学习的技能;调整小组成员的心理状态;协助小组成员为将来的生活制订计划;转介尚未达成个人目标的成员;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此次活动的成效及得失。

3.学校社区社会工作

高校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同样也离不开其生活的社区环境。目前已有一些高校正在尝试使用“学生—学校—家庭—社区”体系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绩效。学校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来源是社会系统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社区为学生生活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也为学生社会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平台。理论和现实都支持了这一工作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只有学校、家庭、社区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培养和谐健康的人。

4.学校社会工作行政

社会工作行政是指学校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来。学校社会工作行政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为学校组织层面的干预和教室管理层面的干预。

学校组织层面的干预包含早期筛检、暴力防范、冲突调适和思想品德教育。早期筛检是指社会工作者利用专门的技术对学生档案进行分析,对于可能引起问题的学生提前给予关注,消除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能。暴力防范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环境,从而防止学生暴力行为的发生。冲突调适是指提高学生情绪控制的能力,提供发泄情绪的途径,培养学生科学合理地解决冲突的能力。

教室管理层面的干预包含预防性教室管理和班级文化。预防性教室管理是指学校社会工作者作为中间人增进学生和教师、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班级文化则是指学校社会工作者帮助学生共同建立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

高校辅导员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采用学校个案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专业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工作绩效,锻炼和培养自身能力,使自身工作日趋科学化,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