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差
毫无疑问,高校学生工作应当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高校管理层与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然而,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高校学生工作既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又缺乏学科的专业性支撑,不少高校中的学生工作者存在着凭经验和感觉办事的问题。正因如此,学生工作在高校中难以得到足够认同,高校的高层管理者、专业教师、普通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均对学生工作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定位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学生工作就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学生工作与高校日常教学活动及学生培养活动是分离的;第二种观点认为,高校学生工作是辅助性、应急性工作,这种观点将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范围锁定于处理关于学生的日常杂务,甚至认为学生工作部门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学生工作对于高校长远发展无足轻重;第三种观点认为,学生工作是监督性工作,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考勤与纪律约束,认为学生工作容易引发师生对立,引起学生抵触情绪。总之,由于存在上述认知误区,高校学生工作被贴上了“经验型”“应急型”“辅助型”等功能标签,使学生工作者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难以获得认同与支持,无法有效发挥学生工作应有的功能。
(二)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描述组织的框架体系,它反映了特定组织内部的部门组合及其相互间的责任和权力关系。”[4]在组织中决定人的行为的首要因素是组织结构。[5]总体来看,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还存在不足,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尽管很多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一些高校还在学校层面单独设立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但是,在该模式下,各职能部门、各服务中心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各条线上的部门因职能分工的差异具有各自的工作理念与工作作风。这一现象导致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被划分为若干个小型“块状”实体。从单一学生工作部门的内部角度看,该部门能够有条不紊地运作。但是,从全校学生工作的总体层面看,“块状”部门之间往往存在沟通不畅、协调困难等问题,进而导致这些部门无法协同合作,难以在学生工作系统中实现合力育人。
除此之外,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能之时,往往需要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支持、配合。然而遗憾的是,在高校多管齐下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工作职能部门难以与其他职能部门有效协调,难以真正形成育人合力,有时甚至会出现违反教育一致性原则的现象,进而导致各部门的工作效果相互抵消。
(三)高校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
目前,从学生工作的内容体系设计看,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内容、方式方法仍然具有较浓的主观性色彩,往往以学生工作者自我为中心。而高校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心理需求。但“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工作者往往忽视了这些因素。这使学生工作内容缺失了学生本位价值,其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一些高校的学生工作内容,常常是在上级部门发布文件之后,就旋即按照上级精神组织活动,并强制或半强制地要求学生参加活动,这显然并未较好地尊重高校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常是千篇一律的硬性规定与要求,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实际需要,忽略了不同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个人追求;常常按照一时一事的要求确定学生活动内容,缺乏目标导向与长远考量,可持续性不足,不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成才;常常是先有活动内容的大致方向,而缺乏规范性操作指导,这导致学生活动组织水平的高低受具体实施者个人能力影响,存在不稳定因素;常常因为缺乏周密计划与充足准备,导致学生对活动预知程度、接受程度不高,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上述问题的存在,对“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科学理念在高校的贯彻落实构成了不小的阻碍,影响了高校学生工作应有的成效。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而弱化了道德修养、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度不够、覆盖面不广,这与各高校投入其中的人力、时间、财力不足有关。同时,一些高校仍然采用原有的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多数高校在院系层面上是将研究生和本科生放在一起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导致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甚至处于空白地带,导致研究生在校生涯仅限于科研活动以及简单的课外活动。在此情况下,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难免存在偏颇。虽然有不少高校设立了专门的思想政治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对学生的影响力有限,不少学生对这些网络平台视若无睹。同时,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不太科学,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并不强。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必须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切实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适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www.daowen.com)
(五)高校学生工作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
当前,虽然高校学生工作的机制体制不断完善,但在学生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评估规范性不足的现实问题。一般来说,高校学生工作的评估体系包括两部分:一是学校对院系一级学生工作状况的测评;二是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在高校对院系一级学生工作的测评过程中,评估人员主要由学校层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学生工作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一级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组成。其中,院系一级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评估对象,需要接受校级评估;又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评估主体,需要参与学校评估。这种“评估者”与“被评估者”的二重角色必然产生角色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甚至矛盾。
更为重要的是,在校级的学生工作评估过程中,往往缺少各院系专业教师以及普通学生的参与;学校评估人员将学生工作评估的重点放在各院系是否按照学校规定完成工作任务,而对院系一级的学生工作究竟是否有助于人才培养、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问题缺乏关注与考察。可以说,这种从评估者视角出发的单一评估模式,并不符合高校育人的目标,不利于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育人积极性。在高校组织开展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专业课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低的主要尺度,学生的道德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往往被忽视,因而高校学生工作评估的方法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在重表象不重实质的评估导向下,评价得分的高低又成为决定学生能否评优的唯一依据。这种评价机制不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同时容易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
此外,尽管各高校完善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的管理色彩浓厚、服务意识不足,学生工作者秉持“管理论”思维开展工作,不仅容易激化学生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还降低了服务效果。
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在勤工助学、学生心理咨询、学生就业指导等学生服务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品质还有待提高,尤其在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服务机制的全程性、专业性有待提升,关于学生就业指向的服务有待补充,团体辅导基础上的个性化指导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来说,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面,部分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设置处于消极性层次,忽视高校学生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大多局限于心理咨询服务,对高校学生尤其是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高校学生进行预防性与补救性服务较少,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主要表现为:高校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仅限于对那些主动要求心理咨询的学生进行疏导、关怀,缺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服务,如心理素质拓展提升训练、职业心理辅导等。
由于存在上述缺失,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完全发挥应有功能,尤其是发展性功能发挥不足。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高校缺少相应的硬件配置,导致其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停留于心理测验、心理分析的简单层面。从师资水平上看,当前在高校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咨询服务的规范性、专业性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这些都在客观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服务的水平。在学生就业规划与指导上,部分高校对学生开展就业规划与指导的内容和层次不高,尤其在内容上仍然停留在收集学生就业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传授面试技巧等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差异与兴趣爱好,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此外,高校学生就业规划与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待提高,人员数量也不足,由此无论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层面,还是在人才储备层面都远远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因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
(七)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
当前,不少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在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上存在认知误区与实践失误。从学生工作者的选拔方式上看,一些高校更看重被选拔者的政治素质、组织能力和日常表现,但忽视被选拔者是否具有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专业背景。从对学生工作者的培训内容上看,一些高校较为注重经验式传承,缺乏系统的学生工作理论传授,更缺乏将理论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在学生工作者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上,一些高校更看重学生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忽视其实际工作水平与理论研究能力。上述情况导致学生工作者对学生工作理论学习、研究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往往是凭经验和感觉开展工作、思考问题。这导致学生工作者在高校没有学术地位,得不到专业教师的认可,学生工作者自身也没有术业有专攻的荣誉感、归属感。
在上述问题的作用下,高校学生工作者很难在工作时投入饱满的热情,实现全身心投入。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仍存在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影响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功能发挥。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其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表现出无能为力或不能胜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