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主要由辅导员、学生工作部门工作人员、班主任、生活导师(少数情况)、学生干部等组成。其中,辅导员与学生工作部门工作人员构成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主体。由于辅导员直接与高校学生接触,因而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承担者。
(一)中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状况
我国党和政府向来重视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多次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就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做出部署。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由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组成。目前对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实行校、院两级领导制,由学校党委统筹规划、统一领导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学生工作部(处)负责具体开展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工作;而各院(系)则负责辅导员的日常培养、使用、管理和考核等工作。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管理关系明确、职责清晰。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断更新。目前,我国多项制度都对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人员配备、职责要求、培养发展等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辅导员是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专业职称和职员级别双向晋升,学校和院系双重管理。例如,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校要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学生辅导员。尽管如此,从现实来看,这一比例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些高校普遍存在辅导员配备不足的情况。
(二)中国高校学生工作者管理模式概况
目前,我国高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生工作者队伍管理模式。当前各大高校对学生工作者的管理基本上实行校级和院系两级管理,开展激励、考核综合管理。在当前中国高校学生工作者管理模式中,对学生工作者的考核占据核心位置。在考核内容上,除了要对其开展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考评,还包括对其工作表现、工作方法、工作绩效等各方面的考核;在方法上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以实现对高校学生工作者考核的综合性、整体性、科学性。当然,在保证考核综合性的同时,高校学生工作考核应注重一定的差异性,对于表现优秀者给予物质、精神乃至晋升激励,对于不合格者进行批评教育,对于长期考核不合格者纳入末位淘汰序列,以加强对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管理的有效性。
此外,不少高校通过实行“双轨制”拓宽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上升空间与发展前景,以保证学生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上进性。这里的“双轨制”是指,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开展学生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向教学科研岗位方向发展。这一制度的实施,既能够稳定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又能够提升学生工作者的工作认同、工作层次与工作地位,具有较为积极的激励作用。这既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管理模式,又是一种特殊的培养模式,对高校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中国高校学生工作者选配状况
学生工作者队伍作为学生工作的主体,它要在与环境和其他主体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工作对象。[2]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学生工作者选拔及配备工作具有相似之处。(www.daowen.com)
第一,在学生工作者选拔的流程、标准上日趋严格。意欲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人员在真正上岗前,一般要经过笔试、面试层层筛选。同时,当前高校对学生工作应聘者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素养及工作能力的要求更高,选拔范围由高校内部逐步扩展为全国范围的竞争性选拔。
第二,在学生工作者的配备上,各高校也越来越注重专兼职人员的结合,即在保证学生工作专职人员数量的同时,适当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学生工作者。兼职学生工作者一般由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担任,一些高校也会选择青年教师兼职开展学生工作。近年来,高校兼职学生工作者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群体大多与高校学生年龄相近、经历相仿,具有亲和力,更易与学生接触,能够更好地了解、把握学生的各方面状况,因而能够协助专职学生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可以说,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工作者配比,推动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结构性优化。
(四)中国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及方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偏重于“政治思想工作”,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政治环境有关。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原先偏重“政治思想工作”的较为单一的学生工作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问题。在此情况下,中国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工作内容逐渐由“政治思想工作”扩展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发展指导”。同时,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规定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发展指导等。相应地,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由原先的“灌输”式方法转向“教育引导、管理、服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学生工作抛弃灌输理念。事实上,政治性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与优势,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校学生数量也日益增多,当代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灌输”方式效果不佳,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针对此现象,教育部《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同时,高校学生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的工作方式需要重视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包括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寝室管理、奖惩助贷补免管理、安全风险管理等。
当然,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发展还受到一些制约。一是科研水平落后,高校辅导员被日常工作占用大量时间、精力,导致无心科研或有心无力;二是上升空间有限,“金字塔式”的行政管理岗位设置限制了高校辅导员的上升空间,长期忙于学生日常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容易感到动力不足与产生职业倦怠感,这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不稳定,普遍缺乏基础理论培训和后续教育计划,职业认同感不强,人员流动频繁。同时,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并不明晰,“双向晋升”的前景并不明朗,“双重管理”的管理架构更是使学生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