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概念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的第1版《辞海》(后文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此版本)对能力的定义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任何特定活动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这些主观条件的组合,就是能力。能力只有在一定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办学宗旨也有所变化。高校也承担着除教学工作外的更多责任,如丰富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促使其成长成才等,高校教学工作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在此情况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角色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和领导者。高校学生工作对高校学生灌输价值观和理念,施加教育影响,以实现其教育者的角色;在日常工作中对高校学生进行引导与管理,以实现其管理者的角色;同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活动进行规划和决策,以实现其领导者的角色;然而高校在充当这些角色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这些条件组合起来即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能力。
本书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界定为: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基于自身定位的需要,旨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为完成自身工作而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是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增强其感染力与吸引力的综合体现。
(二)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主体
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主体即为高校学生工作主体,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即个体施教者,如相关学校领导、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相关教师等。另一类是高校学生工作者群体,或是部门组织,即群体施教者,如高校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宿舍管理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机构。
基于能力主体的分类,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分为高校学生工作者个体能力和高校学生工作组织能力。高校学生工作组织能力由组织内的每位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个体能力组合而成。(www.daowen.com)
(三)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研究的意义
第一,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大学职能扩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产物。大学不再只是社会的“象牙塔”,而逐渐成为社会的“抽芯机构”,随着大学的职能从人才培养拓宽到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大学教师很快就由以学生为中心,教书与育人并重,转向以个人学术为中心,无暇顾及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如此一来,教书与育人的矛盾日益冲突,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的分离以及学生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加强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研究是改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迫切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要能够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托付的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就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创新自身的方法手段,以专业的工作水平和理论素养,引导高校学生健康向上,成为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航标灯。
第三,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是高质量本科教育的有效保证。当前,在我国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中,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三根支柱,只有形成稳固的三足鼎立局面,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作为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努力发展人的智力和能力,还应该更多地注重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
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能力,有助于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使高校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进而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