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取向的政治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我国基本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国教育制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目标决定了我国各级教育系统、各种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其根本目标也在于此,这就决定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从历史沿革来看,若追溯到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和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恢复和新建的华北大学、山东大学和白求恩医科学校等,政治性始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在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这个根本目标始终没有偏离,也将继续坚持下去。同时,就现实境遇而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这样的历史变革中,社会内部各种社会问题积聚,国外各种敌对势力仍虎视眈眈,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弥漫着各种不同的思想倾向,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大学校园,干扰着正在成长中的当代高校学生。而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与阵地,其应始终坚守政治底线,使其不变味、不变色。因此,无论是基于历史沿革,还是从现实境遇出发,在目标取向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始终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之一。
(二)价值取向的育人性
育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实质是通过高校学生工作的过程达到培养人、塑造人的目标。这一取向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予以贯之。育人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这本身无可非议,但事实上,在国外的高校学生工作(在西方国家通常称为“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史中,却存在着不同声音,如“契约论”,即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视为市场经济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两者是关系对等的双方,契约就是连接两者的纽带;又如,将学生视为消费者的“消费者至上”论,提出高校学生工作的价值取向是为被视为消费者的学生提供各种消费服务等。
然而,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沿革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在价值取向上,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从改革开放前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唯一职责,到改革开放后加入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管理职责,以及21世纪以来,赋予高校学生工作为学生提供各种成长发展指导的服务职能。虽然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职能不断扩大,但无论是对学生开展教育、实施管理还是提供服务的过程,在价值取向上都落脚于育人,将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育人内容融入这三个过程之中。在学生工作中,对学生而言,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让其感知到学生工作带有明显的育人功能,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也是对其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倡在管理中育人、在服务中育人,可以说,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像两只“无形的手”,发挥着育人的潜功能。也就是说,将高校学生工作育人这一价值取向蕴含于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
(三)实施过程的任务性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施过程具有明显的任务取向,是自上而下性的,即各个学生工作主体通过逐层传导,将具体的工作以任务的形式传递到基层,最终面向学生开展各项工作。这种任务式自上而下的逐级传导性,既保证了各级高校能够及时领会、分解和落实党和国家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使党和政府的各项优惠措施和资助政策能够及时且准确地惠及高校学生。
事实上,这种实施取向上的任务性既源自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军队传统,又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早源自黄埔军校的政治指导员制度,高校学生工作源自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大学等,这就使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在萌芽阶段就打上了军队烙印,在工作的实施取向上以任务的形式去开展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学生工作职责范围虽然有所扩大,但是这种任务式的工作实施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在高校中,无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日常事务管理以及各种成长发展服务,绝大多数都是以一种任务的形式实施,且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校方针对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甚至是成长发展服务,都隐含着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力,比如统一上就业指导课、统一开展某一主题的团组织生活等。
(四)工作对象的全体性(www.daowen.com)
所谓全体性,即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向全体高校学生,涵盖中国籍全日制在校的每个高校学生。也就是说,所有中国籍高校学生,无论其性别、民族、生源地、家庭背景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如何,其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均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系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对象。
全体性源自我国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沿用到高等学府的学生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中。从其目标取向而言,这种全体性旨在将每个高校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价值取向而言,体现了育人工作,特别是思政工作的全覆盖。这一渊源在现今高校学生工作中就表现为工作对象的全体性。比如,从新生军训、开学典礼或开学第一课,所有新生必须参加,到上学期间必须全体住校,统一管理,再到毕业时,政审、体检、派遣等均涵盖所有学生,这些都体现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在工作对象范围上覆盖了所有高校学生。
从教育功能的实现而言,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全体性首先保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与目标能够贯彻并内化于每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从管理职责的实现而言,全体性保证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管理对象全覆盖的合法化,保证了高等教育的规则与纪律对全体高校学生具有规范与约束作用,既便于统一管理,又有利于保证全体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从服务功能的实现而言,全体性保证了高校学生工作系统可以将国家针对高校学生的优惠政策以及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各种服务性措施传递并惠及所有高校学生,保证每个高校学生都能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高等教育系统带来的红利。
(五)工作方式的经验性
所谓经验性,即与西方国家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或高校社会工作相比,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方式并非基于某种理论模型或理性的专业程序,而植根于工作人员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同时,在学习方式上,也并非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与培训,而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传帮带”的形式实现。
这种经验性的表征体现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实践渊源来自残酷革命斗争年代的革命实践。大批的军队政工干部在战争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了大量关于部队思政工作的工作方法与形式。这些方法与形式一旦在实践中有很好的效果,就会作为一种经验,在更大范围内予以推广。比如,榜样示范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文艺作品激励法等。同时,在学习方式上,经验丰富的工作者对新手进行“传帮带”,也是我国思政工作军队传统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经验性的工作方法与形式就在高校的学生工作,特别是思政工作中予以继承与推广,并一直延续至今。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经验性不但是一种历史传统的传承,更是一种适应学生工作目标取向政治性的需要。经验性的工作特点体现在高校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与学生谈心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学生工作者个人的工作年限、个人素质等;组织活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工作者的工作投入程度或是否善于思考与创新;学生事务管理的水平则取决于学生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与责任心等;而更高层次的成长发展指导则取决于学生工作者的个人生活工作阅历或是人格魅力等。
(六)问题归因的偏差性
对学生产生行为偏差、违纪违规等问题的归因是如何去解决与应对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构架中,归因取向的问题性是其一直沿用的归因方式。即将出现行为偏差、违纪违规的学生视为一个“有问题的人”,需要对“有问题的人”在思想道德上予以教育,在心理行为上予以纠正。在这种归因取向中,工作主体与工作对象的关系自然而然呈现出一种上下级的教育关系,两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一种主体对客体单向的道德灌输、思想灌输和纪律灌输的过程。
就本质而言,“问题性”是对高校学生心理、思想与行为偏差归因的一种建构方式。在这种建构方式下,当高校学生一旦出现思想与行为偏差就会被贴上“有问题的人”的标签。而就历史沿革而言,归因取向的问题性源自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军队印记和政治传统,源自政治指导员对阶级立场及纪律意识等出现“思想问题”的高校学生进行的教育与纠正。显然,这样的归因取向在战争年代的部队中无可厚非,因为部队的战斗力需要思想上高度统一的战士和指挥员作为保障。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高校学生工作的高政治化倾向,这种问题归因取向也一直被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