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安全带的作用及有效率!

安全带的作用及有效率!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民解放军交通医学研究所所长周继红告诉人们,安全带单独使用,可降低死亡率为37%~45%,而气囊的降低死亡率仅为13%~21%。周继红说,安全带的第一个作用是避免车祸中的人们被抛出,现在1/4车祸致死者都是因被抛出车外所致,而抛出者的死亡率4倍于未被抛出者;第二个作用是增加缓冲力;第三个作用是将力分散到更大的体表上;第四个作用是降低撞击力的有效作用率。

安全带的作用及有效率!

1.示范法

示范教学法是教练员每天都在使用的教学方法,学员每天都在模仿教练员。教练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员以潜移默化的作用,教练员的驾驶习惯无论是好是坏都会给学员以影响。不同的教练员教出来的学员往往带有教练员的影子。有经验的考官,能够分辨出哪几个学员出自一个教练,因此,身教重于言教,应成为驾校训练中铁的准则。在示范教学中教练员要做到三点:一是示范要标准。不能一个教练员一种教法,让学员无所适从,不能随心所欲随便教,要边做边说,做的要到位,说的要详细。二是示范要严格。要求学员做到的自己要严格做到,要求学员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有些驾校规定教练员在训练中不准吸烟,不准接打电话,对违反的教练员给予罚款,之所以这样规定,除了保证训练的安全外,更重要的是怕给学员造成坏的示范效应。三是示范要重复。习惯是从某种特定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的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同样的事情。习惯就像一条电缆,我们每天在他的外表编制铁丝,到后来它就变得十分坚固,使我们再也无法把它拉断了。

2.警示法

(1)通过数字给学员以警示

有些数字是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大量观察、统计、分析所得出,有很强的逻辑力量,甚至能给人美感,而且这些数字往往又是一些权威机构或权威人士发布的,因此,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令人不得不信,不得不重视。有些学员和驾驶员忽视系安全带,也不把开车时接打电话当回事,这时教练员除了运用案例说服学员外,还可运用数字给学员以警示。

开车一定不要忘系安全带。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和气囊相比,腰带、肩带等安全带是汽车上最有效的安全装置,它大致可以降低40%~50%的交通事故死亡率。中国人民解放军交通医学研究所所长周继红告诉人们,安全带单独使用,可降低死亡率为37%~45%,而气囊的降低死亡率仅为13%~21%。如果安全带和气囊一同使用,其降低死亡率可达42%~50%。周继红说,安全带的第一个作用是避免车祸中的人们被抛出,现在1/4车祸致死者都是因被抛出车外所致,而抛出者的死亡率4倍于未被抛出者;第二个作用是增加缓冲力;第三个作用是将力分散到更大的体表上;第四个作用是降低撞击力的有效作用率。

新浪网调查显示:96%的人开车打手机,2006年,我国共发生因开车打手机造成事故18770起,死亡856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目前,开车打手机不仅已在事故原因中位居前列,而且其造成的后果还呈现出加重的趋势。

(2)通过案例给学员以警示

当你漫步街头,或者乘坐公交车、长途客车时,经常会发现有些驾驶人一边驾车一边吸烟、闲谈、左顾右看、抠鼻孔,有的甚至还在吃东西、刮胡须、与乘车人动手动脚开玩笑等。诸如此类的小动作,很多驾驶人做起来随心所欲,有的还以此为消遣,打发旅途中的寂寞,甚至已成为习惯。我们的学员对这些小动作也已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他们认识不到这些小动作对安全行车的危害。如何避免学员养成这些坏毛病呢?靠教练员一遍遍地提醒往往引起不了学员的足够重视,因此,这时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加深学员的记忆。如果你碰到这种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学员,你不妨把新华社的这篇报道讲给学员听:2007年1月13日8时30分,一辆由四川宜宾市开往浙江温州的冀A-22599双层卧铺客车,行驶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境内209国道KG2190处时,不慎翻入约7米多深的路坎下,造成8人死亡,19人受伤。经初步调查,发生这起恶性交通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车内的一个小孩的苹果滚到了司机的脚下,司机弯腰帮忙捡起时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可见“小动作,大问题”。

作为一名教练员,要把搜集各种事故案例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要把这些案例进行分类,需要的时候,讲出一个,其效果会比平淡的提醒强得多,好得多。一个将军心中没有大量的战例,他怎么指挥战斗;一个医生手中没有大量的病例,他怎么治病救人;一名教练员不掌握大量的事故案例,他怎么进行教学训练?

(3)通过现场给学员以警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事实胜于雄辩。许多学员对书本上看到的、教练员讲授的知识往往印象不深刻,尤其是80后、90后这些年轻的学员,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交规的学习和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因此,我们教练员在进行路训时,遇到事故现场,要利用好这种反面的案例,适时地给学员以分析和教育。有些驾校为了使学员养成安全驾驶的习惯,定期组织学员到当地的施救队看事故车,并请交警在现场上安全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

厉教练2002年从事汽车驾驶的教练工作,现担任训练队队长。他是1990年在部队上学的车,一次训练途中,在一个坡道下面有两车相撞,教练员在了解情况后给他们上了一堂现场安全课,空挡滑行,虽然省油,但制动失灵,是很危险的驾驶恶习。厉教练1994年复员后,先后开过长途货车和城乡客车,不管别的驾驶员如何指点,他始终在驾驶中保持不空挡滑行的习惯。

(4)通过警句给学员以警示

交通安全的教育中,许多有心人通过对一起起、一件件血的教训的分析,提炼出许多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既有教育性,又有艺术性的短语警句,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例如劝导人们不要酒后驾车的有:“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醉(罪)在酒中,毁(悔)在杯中”;“拒酒千里外,安全万里行”;“醉人驾车,易成罪人”……教育人们要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遵章行车的有:“遵守交规,储蓄安全”;“实线虚线斑马线,都是生命安全线”;“找点空闲,找点时间,交通法规,经常看看”;“生命无返程,切莫逆向行”;“心中交规严,眼前路自宽”;“交规脑后,事故眼前”……这些警句还有很多,有强调文明行车的,有突出不要疲劳驾驶的,只要你留心,就会搜集很多。作为一名教练员,心中装得多了,表达能力就会提高,教学效果就会提升。

3.强制法

“强制出习惯”是个不折不扣的真理。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渐变到突变的原则。(www.daowen.com)

许多被驯化的动物有好的习惯都是强制下的结果。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这样的情景: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牵得了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而一头小象,却得用钢柱、铁链才能拴住、牵得。这是因为大象在小的时候被长时间地用钢柱铁链强制拴着,已经养成了受约束、不挣扎的习惯,而小象则还没有。

某些国家和地区一些好的社会习惯也有强制下的结果。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名,市民的自律习惯让人赞叹,但是这些习惯的培养甚至动用了警察局、监狱等国家机器来强制执行

案例

胡教练,1996年在部队学车,2007年复员后担任教练员,在谈到“强制出习惯”时深有感触,他说:“在部队学车和在地方上学车大不一样,军人有铁的纪律,而纪律是靠强制约束形成的,我的许多好的驾驶习惯就是在强制甚至是在惩罚下形成的。学车之初,我总是习惯于先踏离合,再踏制动,生怕把车一脚刹死,但这往往延长了制动距离。为了改掉我的这个坏习惯,教练员收车后几次惩罚我,惩罚的方法是:面向墙壁以军姿站立,用一支钢笔或铅笔,笔尖顶在脑门上,另一端顶在墙壁上,时间长短按错误的轻重和教练员的心情而定。我现在过硬的驾驶技术和良好的驾驶习惯都是在这种强制之下形成的。我已成为一名教练员,过去‘惩罚式’的教学方法和现在倡导的‘赏识教育’是格格不入的,但严格要求,不放过学员的每一个坏毛病的传统却不能丢。”

胡教练再现当年被罚时的场景

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强制出习惯”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疏”比“堵”更重要,学员毕竟不是孩子,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坏习惯的形成总是有它的客观环境的。《三字经》中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不让学员“带病”毕业应成为驾校和教练员的一条准则。

4.环境熏陶法

熏陶是一种被思想、品行、习惯所濡染而渐趋的同化。环境熏陶法就是通过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情绪、气氛,促使被教育者受到积极因素的刺激,并加入进去,成为新的积极因素。这是一种以隐形教育为主的间接教育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这个道理。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不好的环境是养成恶习的温床。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那么,在他念书的地方,他无论走到哪儿,所看见的,都应当不是别的,而只是宏大的、强壮的、优雅的东西才对”。孟母三迁为什么?怕儿子在不良的环境中染上恶习,难以教化成有用之才。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这些伟人都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

如果人们把教师比作“三间屋里的皇帝”,那么我们教练员就是流动课堂中的主宰。毋庸置疑,营造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起主导作用的是教练员,而这种环境和氛围又带有教练员的烙印,教练员的性格、爱好、习惯等必然影响到这一环境和氛围。根据驾校训练的特点,教练员要营造以下三种环境。

一是卫生的环境。要把教练车当作自己家的客厅,把学员当作来做客的客人,整洁的车内外环境,必然会影响到学员爱护车的意识,也会约束学员不卫生的行为。

二是文明的环境。首先教练员语言举止要文明,行车要文明,通过自己的文明行为给学员以熏陶。

案例

在2007年6月13日,德州华晨驾校302号车的鲁教练带领本车学员杜丽华、宫迎晓、纪杰三位学员在开发区练习道路驾驶科目,在经过双福路口时,发现道路上撒满了玻璃瓶碎渣,占了大半个马路,过往车辆不得不减速绕行,鲁教练马上让学员靠边停车,他下车后把碎玻璃全部捡走。对此学员很是不解,来往的车辆这么多,我们注意不要轧上就行了,还耽误训练时间。鲁教练却一本正经地回答:“我们注意了不会轧上,别人不知道难免会轧上,太危险了”。学员回到驾校后马上将事情的经过反映到驾校值班队长那里,说教练不仅教给他们驾驶技术,更让他们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三是研讨的环境。四人一车是目前大多数驾校的培训模式,学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实际不在驾驶,这个时间学员们不是侃大山、听音乐,就是发短信、想心事,时间被白白地浪费。作为教练员要引导学员或者观察车内其他同学的操作动作,或者观察车外的道路情况,让他们去发现其他车辆行车中的不安全现象,让他们去讨论。

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在1961年的研究表明,让一个人养成习惯,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顺从,因为奖励或惩罚,使之表面上接纳新理念,或开始新习惯;第二个阶段是认同,从心里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自己说服了自己,因为如果不说服自己,就会“认知失调”,觉得自己很矛盾;第三个阶段是内化,此时,新理念、新习惯已完全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已经成为条件反射一样的本能。

帮助学员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和心态在整个学习期间要做到全过程、全方位。所谓全过程是指: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天,都要不断地给学员纠正坏习惯,建立好习惯。学的快慢不重要,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很重要。教练员和学员要确立一个共同的理念:拿证不是唯一的目的。所谓全方位是指:无论是车技还是车德,无论是安全观念还是节油意识,都要纳入我们养成式教学的视野,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尽力而为,使学员尽可能多的养成好习惯,增强真本领。

“养成”要从细节入手。解放军的军姿、军容、军威,就是靠细节养成铸造的,解放军的《内务条例》、《队列条例》、《纪律条例》对行为的细节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练三相:坐相、行相、站相;振三声:口令声、呼号声、掌声;纠三手:背手、袖手、插手;去三长:长头发、长胡须、长指甲;紧三带:鞋带、腰带、领带;扣三扣:领口、衣扣、裤口;行三礼:举手礼、注目礼、举枪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