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汉帝国建立与政权巩固:刘启与晁错的伟大举措

大汉帝国建立与政权巩固:刘启与晁错的伟大举措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启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用自己的老师晁错做内史,而刘启和晁错早已经准备好了要做出一番大事来。到了孝惠皇帝七年,又生下她的第一个儿子刘启。不管怎么样,刘启顺利当上了太子。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反过来也一样,从学生刘启身上就能看出他的老师晁错大概是个什么样子。晁错也不辱使命,很快便学成归来,做了一名博士。到了文帝十五年九月,晁错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一次转机,这个转机源于策问。

大汉帝国建立与政权巩固:刘启与晁错的伟大举措

孝文皇帝后元七年,当了二十三年皇帝的刘恒在未央宫里驾崩了,随后太子刘启继皇帝位,就是汉景帝。刘启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用自己的老师晁错做内史,而刘启和晁错早已经准备好了要做出一番大事来。

这是一对有意思的师徒。

刘启的母亲窦氏原本只是刘邦后宫里一个普通的宫女,趁着刘邦驾崩,吕后把一些在后宫里没有得到过刘邦宠幸的宫女打发给了诸侯们。窦氏本是赵国人,自然想回到近家的赵王宫中。于是她找关系托负责分配的宦官走个后门,宦官当面答应了下来。也许是窦氏不懂规矩,以为宦官答应了就行了。想来说话就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那么简单,他们当场又没有立什么字据之类的东西,如此空口无凭,哪能作数?那个宦官很自然地说过就忘了,到正式分配的时候,也就没想到答应过窦氏的事,稀里糊涂地就把窦氏分到了代国。

分配方案下来以后,起初窦氏是哭天喊地死活不愿意去,可她胳膊怎么拧得过人家大腿,最后不得已还是去了代国。本来她以为这只是自己倒霉人生的开始,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的霉运就这么到头了。

当初跟窦氏一同去代国的还有其他四个宫女,窦氏在这五人里不见得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可一到代国,代王刘恒偏偏喜欢上了她,迅速把她纳入后宫。入了代王宫的窦氏还挺得宠,没过多久便为刘恒生下了女儿刘嫖。到了孝惠皇帝七年,又生下她的第一个儿子刘启。有儿有女,窦氏在代王宫中的地位更是稳固,接着没过多久,刘恒的王后就死了。

这还不算完,后面还有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代王后虽然死了,可这个王后早已为刘恒生下了四个儿子,但这四个儿子在刘恒当上皇帝的最初几个月里接二连三地病死了,等到大臣们要求皇帝刘恒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的时候,刘恒的长子已经变成了窦氏的长子刘启了。

当然,如果你非要觉得享受当时最好卫生医疗条件的皇帝一家,在几个月里一连死四个孩子肯定不正常,其中必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隐情,这一点也不为过。

真的,这种想法一点也不为过。

不管怎么样,刘启顺利当上了太子。刘启当太子以后也非常顺利,基本没受过什么挫折,除了小时候有一次跟吴王的太子下棋之外。

在一般人眼里,下棋本来就是件消遣娱乐的事情,还能出什么事情?话虽然不假,可你也得看下棋的人是什么样的主。想那吴王刘濞富甲天下,他的太子也是骄横惯了,平日里谁都不被他放在眼里。刘启作为皇太子,那就是等着做皇帝的人,以脾气秉性而论,自然也不是善茬。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在一起下棋,下着下着就因为悔棋一类的事情发生了争执。吴王太子大概是平日里得势惯了,来到皇宫竟也反客为主,先发制人对刘启一顿嘲讽。

刘启平日里要找个人吵架都难,怎么受得了吴王太子几句尖酸刻薄的挤对。两个人吵着吵着就动起手来。刘启哪里受过这样的气,仗着自己有“主场优势”,提起桌上铁制的棋盘就往吴王太子头上砸,一下子把吴王太子砸得颅内出血,没几天人就死了。

两个未成年人简单的争吵竟然发展到一人致死的地步,尽管对方也有错,但不得不说,刘启同学的戾气也太重了。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反过来也一样,从学生刘启身上就能看出他的老师晁错大概是个什么样子。

晁错的性格特点史书上总结为四个字:“峭直刻深”。具体点说就是,他为人严厉、耿直、苛刻、心狠。当然,不可否认,他是个有能力的人。

当年文帝刘恒即位后,为了恢复早年被焚书令和项羽火烧阿房两次劫难所破坏的学术体系,政府到处寻找散落在民间的百家书籍和有学识的能人,其中全国懂得《尚书》的人只剩下居住在济南的伏生。这个时候的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是不可能再到朝廷来供职的,甚至从济南到长安一路的车马劳顿也非伏生所能承受。于是,皇帝下令太常(1)在朝中筛选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去济南向伏生学习《尚书》,最后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晁错。

晁错也不辱使命,很快便学成归来,做了一名博士。晁错早年是法家的门徒,这下又掌握了儒家的《尚书》,便成了学贯儒法的高人,一下子牛气了起来,开始对国家政治、政策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彼时以贾谊的满腹经纶尚且不能在朝中立足,晁错的结果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晁错积极表现,但刘恒对他也只是赏识而已,对他所提的建议大多是看过、听过就完事了,并不予采纳或实施,给他的官职也只是俸禄千石的太子家令。

可要说晁错是不是真的倒霉也要看他跟谁比,他跟贾谊比起来还是要幸运得多。虽然都是生于公元前200年,都没得到皇帝的重用,而且这两个同龄人对政治有相似的见解,但晁错比贾谊幸运——他得到了太子刘启极大的赏识。年轻的太子对自己这个讲起理论来滔滔不绝的老师可谓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受太子的影响,太子府上的人对这个学问很高的先生也都敬佩不已,私底下给他起了个“智囊”的外号。因为有了这个机会,晁错得以不断地向刘启灌输自己的政治思想,这也为他以后能在朝廷上一展抱负打下了基础。

到了文帝十五年九月,晁错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一次转机,这个转机源于策问。可能有些人不了解,何谓“策问”?我们知道,汉代是没有科举考试的,作为当时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策问”我们还是有必要交代一下。(www.daowen.com)

文帝即位第二年的十一月,发生了一次日食。这在现在当然最多算是一次难得的天文景观,没什么稀奇的地方,但在古人看来,这就是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皇帝作为上天的儿子,在人间是说一不二的,可如果皇帝做错了事情又有谁敢告诉皇帝呢?自然是谁都不敢,敢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老子,也就是老天爷。可老天爷是不会直接跟人说话的,他只会以一些稀奇古怪的现象来提醒自己的儿子:小心,你小子犯错了。

在古人看来,日食便是老天爷提醒他儿子的一种方式。老天有了暗示,天子刘恒感到诚惶诚恐,就下诏书要在天下臣民中选举“贤良方正”的人上疏直言皇帝的过失,这便是策问的雏形。

文帝二年的这次策问只能看作是一次尝试,毕竟命题太宽泛了,不好作答,要你指出皇帝的过失,这个过失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也可能有但皇帝他自己不承认,这作答起来就比较麻烦。好比考试的时候就给你一张一千个空格的纸,其他什么话都没有就让你写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反而很难写得好。

然后又过了十几年,到了文帝十五年的时候,文帝再次下诏在全国选举“贤良方正”。这次刘恒的话就说得比较清楚了,要求“有司(有关部门)、诸侯、三公、九卿和主郡吏(地方的一把手)”选举一些有才干、敢说真话的人从“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这四个方面入手作“命题作文”,皇帝本人还要亲自阅卷。

这是汉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策问,可以看作一次全国性的统考。要在早几年,你随便找个人让他猜策问谁会得第一,懂行的十成里有九成九的人会把宝押在贾谊的身上,那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只可惜,夺冠的最大热门、朝中学问最大的贾谊已经在文帝十二年的时候病死了。最后,经过皇帝亲自批阅,这次策问的第一名便落到了平阳侯曹窋、汝阴侯夏侯灶、颍阴侯灌何及廷尉和陇西太守五人共同推荐的晁错身上。

“全国统考”第一名的晁错终于离开了太子府进入了朝廷,被任命为中大夫。自以为马上能一展宏图的他立即接二连三地上疏皇帝,今天要求削减诸侯的领地,明天提出要变更以往的法律,前后一共写了三十篇文章(说他不是早有准备,鬼都不信)。但以他“峭直刻深”的性格在官场上肯定是混不开的,当年文帝提出重用贾谊都被老臣们压了下来,这次大臣们要打压晁错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就这样,晁错在中大夫的位置上一待就是七八年。

尽管没得到重用,但至少晁错没被进一步打压。后来文帝死了,自己的学生刘启做了皇帝,最“高兴”的可能莫过于晁错了。果然,刘启一做皇帝,马上破格提拔晁错做了内史。内史是掌管京畿重地的行政长官,按理说,晁错应该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管理好长安地区的行政事务,可晁错丝毫不介意自己越俎代庖,身为内史的他却致力于修改国家的法令。景帝刘启不同于自己的老子刘恒,他对自己的老师是言听计从,对晁错的信任和重视甚至超过了朝廷其他所有的大臣,凡事都以晁错的意见为准,这让很多大臣心生不满。

当时的丞相申屠嘉早就不爽晁错的为人了,又看不惯晁错老在朝廷上指手画脚。他暗地里时刻盯住晁错,准备一有机会就揪住晁错的辫子教训他一番。

晁错这人行事不算谨慎,做了内史后,看着他的内史府紧挨着太上庙的外墙,而府邸的正面朝东,他每次出门总要拐几个弯,很是不便,为了进出方便,他干脆叫人凿穿了太上庙的外墙开了扇南门。这事很快被申屠嘉知道了,他心想,这下好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你小子这次是不想活了。申屠嘉跟手下的长史一商量,准备第二天就跟皇帝告状,要治晁错“大不敬”的罪。

没想到,当晚晁错不知道怎么就得到了申屠嘉要告状的消息,吓得他连夜就跑到宫里请自己的学生给自己做主。等到第二天,申屠嘉见到皇帝建议他拿晁错问罪的时候,事先已经给了晁错承诺的刘启就跟申屠嘉打起了哈哈:“哎呀,丞相说的这事朕早就知道了,也派人去看过了。内史是拆了太上庙的墙,不过那是外墙而已,不至于像丞相说得这么严重,我已经警告他下次一定注意。”

申屠嘉这个人在朝中是出了名的廉洁正直,脾气也是一等一的倔强,告状不成的他回到家里是又气又懊悔,结果急火攻心,不久就呕血而死。

申屠嘉一死,丞相的位子空了出来,御史大夫陶青就上位做了丞相,而间接害死申屠嘉的晁错就再次跳级从内史直接升迁为御史大夫。这下简单地修订修订法律已经不能满足晁错的胃口了,他准备把自己当年和太子谋划了很久的一个计划拿出来施行:

和贾谊一样,晁错也认为诸侯的存在才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安全隐患,削减诸侯的地盘以便减弱他们的实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与贾谊提出通过割地定制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来慢慢解决诸侯问题的办法不同,晁错的性格决定了他等不了这么长时间,他主张主动出击,要快刀斩乱麻,找各种机会、借口不断削减诸侯的地盘。在晁错看来,这件事是当下一定要做的,有机会要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做。

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晁错一生中要做的最大的一件、最重要的一件、也是最后一件事情:

削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