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老皇帝死了,太子就要即位做新皇帝来治理国家,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刘邦死后,这样自然的事情都不能自然地发生。
刘邦的太子是他和吕后的儿子刘盈,汉二年六月,刘盈就被刘邦立为汉王的王太子。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刘盈自然升格为了皇太子。不知道是不是当年刘邦从彭城一路败逃时候的那几脚把刘盈踢坏了,长大后的刘盈,完全看不到他老子刘邦身上那种“提三尺剑而取天下”的豪气。刘盈的为人说得好听点是比较仁慈,说得难听点叫懦弱,这样的儿子完全不对半文盲加大老粗刘邦的脾气,使得刘邦晚年时常因为刘盈在气质上不像自己而苦恼,就打算废掉刘盈而改立自己宠爱的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做太子,并几次三番地想付诸行动。
中国历来有句古话叫“国赖长君”,废长立幼的事情大多没有好结果,这一点,朝廷的大臣们远比刘邦清醒,所以,刘邦每次提出废太子,几乎所有大臣的意见都是不同意。不仅是张良这样的聪明人,就连口吃的大臣周昌、一生主要以投机取巧为生的儒生叔孙通都极力反对,叔孙通还曾经为阻止刘邦废太子而以死相逼。张良也献计吕后让她请来号称“商山四皓”的四位避世隐居的老头来辅佐太子,让刘邦知道天下的民意都在太子刘盈这里。最终使刘邦的理智战胜了感情才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刘邦一死,最紧张的就是他的皇后吕雉。刘邦在时,她贵为皇后,虽然因为更年轻貌美的戚夫人的存在,吕雉逐渐失去了刘邦的宠爱,但她毕竟母仪天下,名分摆在那,又有太子刘盈这座靠山,地位不是他人可以轻易撼动的。
虽然吕雉当年只是一个新到沛县的年轻女子,甚至有可能待字闺中时连大门都极少迈出,但之后十几年,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见识过秦朝的大牢,协助丈夫造过反,当过项羽的人质,杀死过名满天下的大臣,这一切使得吕雉在性格上逐渐变得刚毅起来,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奉父母之命就嫁给刘邦的少女了。
然而,不管吕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刘邦死了,自己四十多岁就成了寡妇,两个哥哥虽然都做了将军,但一个早死,另一个身体不好,即便没死也就只剩半条命在,自己的儿子又未成年,这都让吕雉不由得担心:孤儿寡母怎么镇得住满朝的老臣?
这时候的吕雉还没有太多的政治经验,也没有做好升格为太后的准备,又被刘邦晚年的疑心病所传染,总觉得所有的文武大臣随时准备赶跑他们母子俩。于是,为了保住刘邦留下来的江山,她决定,在想出保证政局稳定的万全之策前先秘不发丧。
就这样一直过了四天,吕后居然还不对外公布刘邦的死讯。要知道,那可是在天气还挺热的四月,四天下来,刘邦的尸体恐怕都已经开始发臭生蛆了。吕后却仍致力于和她的宠臣审食其商量,准备先把那些她认为可能会觊觎帝位的大臣全都干掉。
想来那刘邦也端的是可怜,管你生前是如何地位崇高,多么威风八面,死后也不免落得被人利用的下场。好在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这股风还夹杂着尸臭,终于,吕后的打算还是被别人知道了。
将军郦商也不知怎么得知了刘邦驾崩和吕后准备诛杀大臣的消息。他急忙告诉吕后的宠臣审食其,如果吕后还不发丧而是准备诛杀朝中的大臣,其结果必然是大臣们在朝中叛乱,诸侯们在外面造反,天下瞬间就可能不姓刘了。
审食其是当年刘邦去造反时留在家里照顾吕雉和刘太公的沛县同乡,他常年服侍在吕后左右,与吕后年纪相仿又共患过难,还一起做过项羽的人质,两人之间的交情不可谓不亲密。在长期的斗争生活中,审食其与吕后有没有产生过超越患难朋友的友谊我们不好判断,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吕后当年身边为数不多的绝对信任的人之一。因此,刘邦当了皇帝后,想来是通过吕后的关系,没什么战功的审食其也被封了个辟阳侯。
由此可以推见,审食其应该是很替吕后着想的,所以,他立即把郦商的话告诉了吕后,并且建议她应该立即给刘邦发丧。吕后很信任审食其,马上就给刘邦发了丧,又把大概已经发臭的刘邦的尸体安葬在了事先已经准备好的离长安城三十五里的长陵里。
一切安排妥当后,又过了二十二天,太子刘盈即位当了皇帝。事实证明,大臣们还是比较安分的,新皇帝即位后,天下还是姓刘,天子也还是姓刘,吕后之前想象的大臣们时刻准备打倒他们孤儿寡母的事情根本没有出现。
刘盈当皇帝的时候不过十六七岁,依照古人“二十而冠”的概念,他还是个未成年,各位大臣又没有专权的想法,朝廷的大权实际上就落到了太后吕雉的手里。吕后一看大臣们都挺忠于汉朝又都挺能干的,虽然刘邦不在了,但大家紧紧围绕在新皇帝刘盈身边仍把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不需要自己母子二人去操心,她之前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放下心来的吕雉看着国家政权稳定,她吕太后的架子也摆起来了,以往总是躲在幕后的她现在要开始走到台前,抖一抖皇太后的威风,教训下那个不识好歹的人。
这个人就是戚夫人。
戚夫人是在刘邦当汉王后,统一全国前出现在刘邦身边的美人,籍贯定陶,再具体的出身、背景就不清楚了,但从她没什么外家势力来看应该不是什么名门望族。戚夫人来到刘邦身边恰好是在刘邦和吕雉长期分居的时候,之后吕雉又在项羽那里当了多年的人质。这样一来,正好让戚夫人钻了好酒及色的刘邦的感情空子,等到吕雉终于回到刘邦身边时,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都好几岁了。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一边是年轻、漂亮、爱撒娇、没什么城府的戚夫人,一边是年纪大、性格刚毅、结婚多年没什么新鲜感的吕后,对刘邦来说,选择更宠爱谁那真的是太容易了。所以,贵为皇后的吕雉虽然表面风光无限,但实际上是长期独守空闺,刘邦常年在外平叛,陪伴在侧的都是戚夫人,吕后总独自落得个留守关中的“重任”,有时候甚至很久都见不上刘邦一面。
刘邦还活着的时候,吕雉心里对戚夫人已经是非常怨恨了,只是因为戚夫人有刘邦罩着,吕雉才不敢对她怎么样。对此,没什么心机的戚夫人却毫无警觉,只是仗着刘邦的宠爱就不知进退,居然还几次三番哭哭啼啼地在刘邦面前为自己的儿子刘如意谋求太子的位置,全凭着群臣极力反对和刘邦的理智,戚夫人最终才没有得逞。
虽然刘盈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刘如意夺去,但这事让吕雉和戚夫人彻底决裂了。太子不仅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她吕后的根本。戚夫人要动太子就如同要动吕雉的命一般,于是吕雉对戚夫人的怨恨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以想见,这种怨恨一旦爆发出来那将是一股多么可怕的力量。
戚夫人不懂得宫廷斗争的残酷,既没有外家势力可以凭借,也没有在朝中培养、拉拢自己的亲信,只凭着刘邦的宠爱就任意行事。现在刘邦死了,以往罩在戚夫人身上的那层看起来刀枪不入的保护罩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戚夫人便完全暴露在了吕后面前,很快,吕后的报复接踵而来。
要对付戚夫人,吕太后也不需要找什么借口,而是直接命人将戚夫人剃光头发关到了永巷,每天就干舂米的活儿。平日里享受惯了锦衣玉食的戚夫人哪里受得了这种苦,她感到委屈、郁闷,整日一边舂米一边作歌:
儿子做王啊,
母亲做囚犯,
整天做着舂米的活儿,(www.daowen.com)
时常与死亡相伴。
儿啊,我们相隔三千里,
能找谁来告诉你?
从这首歌就可以看出来,戚夫人这个人确实不适合生活在深宫后院里,自己落到这步田地是很惨,但如果能够忍气吞声、委曲求全,说不定吕后还不至于进一步下杀手。毕竟自己的命还在,自己的儿子还在赵国当王,还不是非常惨嘛。不就是头发被剃了嘛,只要头还在,头发剃了还能长;假以时日,等自己的儿子长大,吕后老死了,搞不好自己还能翻身嘛,谁让你之前风光的时候一个劲地得罪人呢?现在倒好,歌声很快传到了吕雉的耳朵里,刘如意的名字再次刺激了吕雉。一想到刘如意这个臭小子三番五次地威胁自己儿子的地位,吕雉更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出使者要把刘如意从赵国召回来,斩草除根。
可吕雉的使者一连去了三拨都没有见到刘如意,使者们从赵国国相的口中得到的都是一样的回复:赵王刘如意病了,不便出门。
原来刘邦对自己的这个发妻还是很了解的,当他晚年改立太子的打算落空后,刘邦就非常担心吕雉会在自己蹬腿之后报复戚夫人母子。为了让刘如意远离危险,刘邦早早便让年幼的刘如意之国,还派遣了大臣中脾气最硬、最耿直的周昌去做赵国的国相,意在让他保护刘如意。
即便如此,刘邦还是很不放心,总是想着日后戚夫人有可能被吕后欺负的惨状,以致已经到了弥留之际的刘邦听说自己的连襟樊哙已经和吕后商量好了,一旦自己咽气就干掉戚夫人和刘如意一干人等。这种捕风捉影的传闻让刘邦感到震怒,他既不思考也不审查,而是立即命令陈平去樊哙军中斩了樊哙的脑袋。谁都知道樊哙是刘邦最信任的武将,他连樊哙都要不由分说地杀掉,可见刘邦已经紧张到了什么程度。他或许已经预料到了戚夫人母子二人的下场,但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当然,陈平这种权力斗争中的墙头草是不会为了一个马上要死的老皇帝的命令去得罪太后和新皇帝的,他到了军中并没有执行立即处决樊哙的命令,只是把樊哙用囚车押了回来。果然和陈平预料的一样,刘邦一死,吕后马上就把樊哙放出来并官复原职了。
但除了陈平外,还是有人忠实地执行着刘邦的命令,这个人就是周昌。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周昌可以说是吕雉和刘盈的恩人。在刘邦易太子打算态度最坚决的时候,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公开在朝廷上讨论这件事情。有一次,刘邦的态度非常坚决,大臣们怎么劝刘邦都没有用,刘邦看起来已经铁了心要把刘盈换下去。大家一看劝不动刘邦就干脆闭口不言了,说到底,立谁为太子毕竟是刘邦自己的事,谁愿意这么不知好歹地触怒皇帝,万一真把刘邦惹急了,随便给自己安个谋反什么的大逆不道的罪名,最后落得个诛三族的下场又何必呢。
然而,哪个朝代都有所谓的骨鲠之臣,周昌就是这样的臣子。廷议陷入僵局,大家都不再发言的时候,是周昌在朝廷上冒死力争才让刘邦暂时打消了易太子的决定。周昌这人有个毛病,就是口吃,尤其是在紧张的时候,更是经常结巴得说不出话来。为了废立太子的事,刘邦和周昌当场起了争执,紧张的气氛让周昌口吃的毛病又犯了,看到刘邦如此不顾大局,周昌气得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一句整话,最后干脆摆出一副不怕死、混不吝的嘴脸对刘邦耍起流氓来:“臣就——就口吃,说——说——说不出话——话来,但臣期——期知其不——不可!如——如果陛下一——一定要——要废——废了太——太——太子,臣期——期不——不奉诏!”说完,周昌跪在地上,摆出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表情。
刘邦被周昌给气乐了,只好作罢,宣布搁置争议退朝。可就在刘邦走后,吕后却从东厢房里走了出来,原来吕后得到刘邦要廷议废太子的事情,紧张之下就跑到后殿来偷听。周昌和大臣们的话她可都听到了,最后听到因为周昌的力争,刘邦没能废掉太子,吕后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激动之余,吕后也顾不得什么礼数不礼数,走出来后对着周昌纳头便拜:“如果不是阁下,太子的位置这次就保不住了。”
周昌就是这么一个耿直强硬的人,可就是这么一个耿直强硬的人,最终也没能拗得过吕雉。吕雉一看周昌不让刘如意进京,就先把周昌召了回来,太后召自己回京,不管有没有病,周昌都是不敢不答应的。等周昌回到了长安,吕后再派人去召刘如意,可就再也没有人敢阻拦了,这下刘如意只能乖乖地上了回京的马车。
谁都知道,刘如意一旦回到长安皇宫里将会是什么结果。好在这个时候刘盈念及兄弟之情,挺身而出,主动到郊外去接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虽然这个弟弟差点让自己做不成皇帝,但年轻的刘盈并不记恨刘如意,而是把他接到了自己的寝宫里居住,每天与他形影不离。
可想而知,以吕雉的脾气,看到刘盈横插一道,她会多么愤怒,她可能也找过各种理由斥责自己的儿子,但她还不至于公开说“我要杀了刘如意,你小子长眼的话快滚开”之类的话。而刘盈一直默默地与自己的母亲抗争着,时刻保护着刘如意,甚至是刘如意每天吃的饭菜,他都要先亲口尝过。这让吕雉毫无办法,她只能是时时从旁窥伺,等待机会。
虽然有了刘盈的保护,刘如意暂时是安全了,但刘盈毕竟年轻,警惕之心容易懈怠。在十二月的一天,刘盈早起去射猎,刘如意因为天冷赖床就没有跟刘盈一起去,这就给了吕雉以可乘之机。要知道,刘盈是天没亮就起床出发,到黎明天亮的时候就返回了皇宫,和刘如意分开这么短短的几个时辰,就让吕雉抓住了机会,她命人拿着见血封喉的毒药强行灌入刘如意的口中(也有说是吕雉命力士用被子把刘如意闷死的),等刘盈回来的时候,刘如意已经死挺在床上了。
杀了刘如意后,吕雉很得意,总算去了她的一块心病,但没了赵王并不意味着她会忘掉戚夫人。相反,刘如意的死让她更加肆无忌惮,接下来,吕雉对戚夫人所做的事情简直令人发指,只有后世的武则天对王皇后的暴行方可与之匹敌。
吕雉几乎是丧心病狂地命人砍掉了戚夫人的四肢,剜去了她的双眼,弄聋了她的耳朵,又给她灌了哑药,然后把这样一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半死不活的戚夫人命名为“人彘”,丢到了厕所里。或许是出于对刘盈违抗自己的意愿保护刘如意的惩罚,或许是长期怨恨戚夫人母子所致的心理扭曲,反正猜不到吕雉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几天后,她居然叫刘盈来厕所里观看自己的“作品”。
当吕雉不无得意地告诉刘盈,厕所里这个“东西”就是戚夫人的时候,生性懦弱的刘盈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刺激,随即当场号啕大哭,但他又能拿自己的母亲怎么办呢?
如果说刘如意被杀只是让刘盈对自己母亲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那么吕雉所制造的“人彘”则彻底割断了刘盈和自己内心情感的联系。从厕所出来后,刘盈就大病了一场,病中的刘盈托人转告吕雉,她的所作所为实在不是人干的,而因为有这样的母亲,身为皇帝的他也没有脸面去治理这个天下了。
刘盈这一病就是一年多,病好以后,他就开始纵情于声色犬马,再也不理朝政。虽然他生来懦弱,没有刘邦那样的豪气,没有暴起反抗的胆量,但他没有妥协,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吕雉无言的抗争,或许他仍然希望终有一日能唤醒吕雉的人性和善良。
接下来的几年,面对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一个处于青春年少本可以大展拳脚的皇帝刘盈,他做过的可以算得上政绩的事情,我们概括如下:在当皇帝的第三年,刘盈征附近的农民来修长安的城墙,工程进行得还算顺利,一年时间就修了一半,接下来,刘盈下诏减少征用农民工的数量,不能因为修城墙就耽误了老百姓的生活。于是工程速度减慢,又过了两年,也就是刘盈当皇帝的第六年,才把城墙修好,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才当了七年皇帝,年纪仅仅二十三岁的汉惠帝刘盈就因为长期纵情于酒色而病死于未央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