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汉荣耀:刘邦建国与政权巩固

大汉荣耀:刘邦建国与政权巩固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高帝十年,刘邦亲征陈豨时,他发出鸡毛信,却没有一个诸侯及时出兵响应,使得刘邦迫不得已只能在邯郸就近征兵。他认为自己的太子太软弱,这些事情只有让他这个老子来做完才能让子孙后代永远享福。要给后代留下一个万年不败的基业,恐怕是每个作为帝王的父亲所共有的信念。可自己的帝国才刚刚建立,他的事业还远没

前面我们说过,刘邦本来是想把所有的地盘都划拉进自己口袋里的,只是形势还不允许他这么做而已。建国初年,他不得已封了七个诸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准备把他们一个个干掉。我们也不能说刘邦过河拆桥,除了他自己“天下”的私欲外,也有让社会长治久安的考虑在内,因为这些诸侯掌握着封国的赋税、军队、地方官员的任免甚至百姓的生杀大权,其实就是当地的土皇帝。既然是土皇帝,就可能有不臣之心,为了天下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也为了他刘家的皇位能世代传下去,刘邦肯定是要除掉这些诸侯的。

当了皇帝后,刘邦可能内心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他希望社会安定;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诸侯们造反。因为只有他们造反了,刘邦才有借口解决他们,甚至说,就是逼也要把他们逼得造反。我们知道,刘邦达成了后面一个愿望,代价是刘邦当了皇帝后,几乎始终都在做的只有一件事——平叛。

汉高帝五年初,刘邦当了皇帝后,马上就有共尉的反叛,好不容易将共尉消灭。五月,刘邦命令士卒们都回家,本希望这些壮劳力能放下兵器拿起耕具去恢复社会生产。不料,十月燕王臧荼就反了。平定了臧荼,利几又起兵反叛。之后帝国过了一年相对安定日子,汉高帝七年,韩王韩信投降匈奴;汉高帝十年,陈豨反于代地;汉高帝十一年淮南王英布反于淮南。这里还不包括以谋反罪除掉的楚王韩信、梁王彭越及废掉的赵王张敖等。

如果这是刘邦的日记,恐怕是最令他高兴又心惊肉跳的日记,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刘邦自己都没有信心一定能够在这场斗争中获得胜利。

汉高帝八年,萧何建好了长安的未央宫,刘邦刚从平叛的第一线回来,看到规模如此壮丽的宫殿,贪图酒色享乐的他第一反应居然是大怒:“天下纷争不断,成败还没有个定数,你为什么修建规模如此宏大的宫殿?”

汉高帝十年,刘邦亲征陈豨时,他发出鸡毛信,却没有一个诸侯及时出兵响应,使得刘邦迫不得已只能在邯郸就近征兵。

是的,他心里没底,他不知道下一个反叛的人是谁,不知道下一次平叛的时候,胜利女神是否还在自己这一边,不知道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能否经得起累年征战的考验,幸好刘邦咬着牙一一挺了过来。

刘邦坚信,这些异姓的诸侯是靠不住的,只有把他们都消灭了,再换上自己刘家的子孙,刘姓的天下才能太平。他认为自己的太子太软弱,这些事情只有让他这个老子来做完才能让子孙后代永远享福。于是,消灭了臧荼,刘邦任命从小和自己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同乡卢绾做了燕王;拿住了楚王韩信,刘邦把楚地一分为二,任命同宗的将军刘贾做荆王,自己的弟弟刘交做楚王,同时把齐国封给了自己当年在曹家的非婚生的庶长子刘肥;平定了陈豨,刘邦把代地封给了自己的四儿子刘恒,把赵国封给了自己最爱的三儿子刘如意。

要给后代留下一个万年不败的基业,恐怕是每个作为帝王的父亲所共有的信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念,几乎每次平叛刘邦都御驾亲征,以他逐渐衰老、顽疾缠身的躯体不断地推着这个庞大的帝国前行。

到了汉高帝十一年,淮南王英布也反了。英布的谋反实在是被逼的。当年英布和韩信、彭越作为消灭项羽最重要的功臣一起被封为诸侯,但没过几年,韩信就被灭了三族,随后彭越的下场更惨,不仅三族没保住,自己还落得跟伯邑考一样的下场,用自己的肉制的肉酱还给别人吃了。只要英布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就可以推断出刘邦的心思,下一个被除掉的诸侯轮也该轮到自己了。正巧这个时候,英布小心眼的毛病犯了,疑心自己的爱妾和一个叫贲赫的官员私通,就非要捕杀贲赫不可。于是贲赫和彭越的太仆一样,逃到长安去告主子谋反。

对这种告发谋反的事情,虽然可能大多没什么切实的根据,但刘邦也乐于派人到淮南去调查调查,万一真能查出点什么呢?而对英布来说,这种情况近几年看多了,多熟悉的桥段,不就是要拿自己开刀的前奏吗?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不反也得反了。

英布毕竟是项羽手下的第一号猛将,他谋反之后,先袭杀了荆王刘贾,再挟持刘贾的队伍打败了楚王刘交,叛军兵锋盛极一时。刘贾当时已经是刘邦手下能力不错的将军了,在楚汉相争时也曾经独当一面,但跟英布一比则完全不是对手,至于刘交,跟英布相比更是差了好几个档次。这也是英布敢于反叛的原因:他认为刘邦已经老了,并且身体不好,不太可能御驾亲征;而刘邦手下的将领中能让英布看得上眼的只有韩信和彭越,现在这两个人早都不在了,至于其他人,则完全不能入他英布的法眼。

的确,这时候的刘邦已经是重病缠身,但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不得不再次踏上征途。英布一路过关斩将与刘邦在庸城相遇。刘邦在庸城上看到英布的军容整肃,排兵布阵颇有当年项羽的风范,顿时感到心烦意乱,他远远地看见阵前的英布,便问:“你做王做得好好的,何苦要谋反呢?”

英布朗声回答:“我也想坐坐你的位置!”

对于英布的公然挑衅,刘邦当然不能忍,他要用实际行动告诉英布,尽管自己已经老了,尽管饱受病痛折磨的身体失去了当年的雄壮,但他刘邦永远是你赢不了的。刘邦亲临前线,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指挥队伍疯狂地进攻,在战局最胶着时,他也没有后退过一步。

没想到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英布军中飞来的一支流矢射中了刘邦,这次刘邦连脚趾都没来得及捂就被士兵们抬了下去。好在刘邦手下的将军们也是雄起了一回,终于打败了英布。

英布使用类似项羽用的战法,使用类似项羽用的排兵布阵,自己也是一员难得的勇将,他和项羽在战场上面对刘邦却是两个不同的结果。项羽总能把刘邦打得屁滚尿流,而英布这个“伪项羽”只能败逃流窜,由此可见,当年的项羽真正是一位天生的将才,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刘邦的军事才能在当时也是一流的。即便不能和顶尖的韩信、章邯、项梁相比,也应当相去不远。早年间,他在战场上给后人所留下的废柴印象实在是因为他的对手项羽太过强大。

刘邦中了箭伤,打败英布后便返回长安疗伤,只让手下的将领去追击英布。英布战败后渡过淮河依然是连战连败,只能一路流窜最后在番阳被杀死。又一个异姓王被除掉了,刘邦让自己的第七个儿子刘长做了淮南王,刘贾没有后代,刘邦就让自己哥哥刘仲的儿子刘濞做了吴王。(www.daowen.com)

但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刘邦已经感到自己的身体渐渐透支,自己生命的火种越来越微弱暗淡。可自己的帝国才刚刚建立,他的事业还远没有完成,北方有强大的匈奴,南方的越人也不能让自己高枕无忧,国内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却兵祸连年。这不,他刚消灭了英布,部下的将领又斩杀了陈豨,可听说燕王卢绾又反了。

这一次,刘邦再也没有精力和体力去御驾亲征了,只能派自己的大将樊哙周勃去征讨卢绾,顺便把自己的小儿子刘建派去做燕王。好在卢绾的反叛其实也是被刘邦诛杀异姓王的行为逼迫的,他真没有反心更没做反叛的准备,一看樊哙的大军杀将过来,自思这种情况下他是有理也说不清,干脆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和亲信共几千人跑到长城外面去了。

卢绾这个人我们以后可能还要提到他,这里先暂且按下不表。值得注意的是,刘邦这次没有御驾亲征,英布反叛时刘邦身体也不好,但他依然能够勉强支撑着出征,而现在他甚至连“强起”都做不到了,这时候的他越来越感到时不我待。

在从征讨英布的前线返回长安途中,刘邦路过自己的故里沛县,这个他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地方,这个他起兵的地方,这个他许久不曾回来的地方,在一众父老乡亲的面前,刘邦感到威风、得意,又感到困惑,他有感而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是啊,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刘邦内心真实的困惑,真正的猛士已经被自己消灭干净了,但剩下来的人谁又能保证他们是忠心的呢?一旦自己撒手而去,那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又该由谁来守护?

可是,刘邦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这些事情了,当他渐渐对国家甚至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掌控都力不从心的时候,他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多疑。刘邦先是怀疑萧何谋反,后又怀疑樊哙政变,虽然最后都不了了之,但刘邦身边的人都开始感到他性格上的变化,他不仅不信任异姓的诸侯,连对自己的大臣们也开始无端猜测和怀疑,总觉得有人要阴谋夺取自己的天下。

刘邦毕竟老了,又受过两次严重的箭伤,并且伤势一直没得到彻底的康复,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征讨英布归来半年后,刘邦感到自己已经油尽灯枯,他再一次病倒了。在太医当着刘邦的面说他的病还可以治的时候,刘邦骂道:“我一个平民出身,手提三尺宝剑便取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上天注定的吗?我的生死自有上天注定,即便扁鹊在世也不能左右。”随后,刘邦赏了太医一笔钱便打发他走人,从此拒绝再做任何治疗。

刘邦以微末之身起于沛县,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便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帝国,又引领着这个帝国走过了它最初的八年时光。在这短短的十几年的人生旅程中,刘邦经历了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可能经历的精彩。他从一个普通的平民变成了社会地位最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其间有人从朋友变成了敌人,也有人从敌人变成了朋友;有忠诚的臣子,也有背叛的亲信;有成功的印记,也有失败的伤痕;有得到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对躺在病榻上的刘邦而言,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汉高帝十二年四月甲辰,刘邦做皇帝的第八个年头,他的生命之火终于熄灭了。

在结束刘邦的故事之前,我再说几句多余的话:

我们后来人总喜欢对前人的一生品头论足一番,而对刘邦,其实当时的人们早就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准确的评论,那就是他的谥号:高。

刘邦,当初那个沛县的小亭长,他最初的理想是做一个快意恩仇的游侠,潇洒地过完一生。然而,时势造英雄,在时势的推动下,他建立了一个伟大的王朝,让百姓们在他的庇护下过上相对安宁的生活;他为一个民族永远地烙上了“汉”的印记,使之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侠之小者,行侠仗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不管怎么样,从某个角度来说,游侠刘邦最终成了为国为民的大侠,我猜测,或许这是他内心深处最高兴的事情吧。

纵观他人生最后十几年的表现,我们不由得佩服:高,实在是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