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再封天下:刘邦在家天下的愿望与现实的调和

再封天下:刘邦在家天下的愿望与现实的调和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我们能确定的是,刘邦当皇帝肯定是想自己独占天下的,即便这个蛋糕很大,谁也不愿意别人来分走一块,但现实不得不让他做出相应的妥协。刘邦也是先承认了韩信和彭越诸侯的地位之后,才得到他们的帮助打败了项羽的。刘邦封给他的也是汉初功臣中最多的一万户。

再封天下:刘邦在家天下的愿望与现实的调和

这是一个很广的题目,可以单独写成一篇洋洋万言的学术论文,但这样的文章写了有没有人看,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如果我是读者我肯定不看。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了不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同时又要说清楚为什么刘邦暂时不能像秦始皇一样做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我简单解释一下当时刘邦的处境,浅入浅出吧。

首先,我们能确定的是,刘邦当皇帝肯定是想自己独占天下的,即便这个蛋糕很大,谁也不愿意别人来分走一块,但现实不得不让他做出相应的妥协。

当时的社会实际上仍处于贵族政治末期,除了秦统一天下的那十五年外,再往前追溯千把年,情况都是一样的,国家和天下是两回事。那时候,中国大地上除了有很多诸侯,另外还有一个名义上统领天下的天子。但这个天子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哪个诸侯都控制不了的,诸侯里面实力最强的国君才是真正可能对这个天下发号施令的人,于是有了我们熟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些贵族拥有非常强大的势力。

战国末年,秦始皇嬴政以他非凡的魄力改变了当时社会的格局,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把国家和天下等同起来,把很多原来六国贵族的既得利益给取消了,六国贵族自然是不满的。碰巧秦统一天下的时间很短,到了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原来的六国贵族后代便趁机把秦朝推翻了,他们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百姓谋福利,而是为了拿回本属于自己的利益。并且,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是,已经经历了周朝近八百年的统治,不仅是贵族,就连平民百姓都已经习惯了纷争的格局。

大家都想,或者说都不反对恢复原来诸侯并立的局面。刘邦也是先承认了韩信和彭越诸侯的地位之后,才得到他们的帮助打败了项羽的。他们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不是义务劳动,是要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的,这个利益就是裂土分疆。同样的道理,虽然现在项羽没了,但如果刘邦想要做秦始皇,就这样把其他已经成为诸侯的功臣的既得利益给夺了,那保不齐很快就会出现第二个刘邦,他自己也可能变成第二个嬴政。

当然,我说得比较拗口,读起来不是很通顺易懂,同样的话我们看下面的另一个版本:原来天下有很多个地主,有一个姬姓的地主做了名义上的地主头子。这个地主头子对天下的土地都有名义上的所有权,但实际上,真正归他自己的地很少,绝大部分土地的实际所有权都是在他下面的地主们手里。这些地主相互认识,地位基本平等,没有谁归谁管的问题。地主们占有了这些土地几百年,老百姓在这些土地上耕作了几百年,大体上还算是相安无事,于是大家都产生了默契,连老百姓都默认这是田地主的地、这是熊地主的地、那是赵地主的地。

后来,在地主里面出了一个姓嬴的地主,他破坏了游戏规则,通过强取豪夺的方式兼并了天下所有的土地,做了地主头子,把原来姬姓的地主头子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地主赶回去种地了。对这种局面的产生,其他地主的不满是肯定的,不巧,嬴地主死得早,嬴小地主又比较败家,于是,一个曾经的小地主项某带领其他丢了地的地主把嬴小地主赶走了,又把地重新分给了大家,天下回到了最初的局面。

然而,在赶跑嬴小地主的过程中,出力较多、从农民升格为地主的刘某嫌自己分到的土地太贫瘠、种不出粮食,于是刘地主联合几个对分田分地心存不满的小地主又合谋赶跑了项地主,然后刘地主做了地主头子。现在,掌握着天下土地的地主头子刘某开始发愁了:把地自己留着,怕是会成为第二个嬴地主;把地分出去,又怕步项地主的后尘。

于是,刘地主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把最大、最肥沃的土地留给自己,并且由自己直接管理,同时把周边其他的土地按劳分配出去,尽量满足那些帮他赶走项地主的地主。

这就是汉初的政治局面,刘邦肯定是想一个人拥有天下的,但形势迫使他即便心里再不愿意,也得分封七个诸侯。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韩王韩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后来又封驺无诸为闽粤王。诸侯们在自己的诸侯国里居住,全权负责自己诸侯国里的事务,不仅自己收税,也自己任命国中的官员,完全是一个国中之国的架势。

这些诸侯国里,大的占有五六个郡,几十座城池,顶不济的长沙王的长沙郡也有两万五千户人口,这样一来,把全国大半土地都分封出去了,归中央直属的只剩下十五个郡而已。但事情还没完,刘邦手下现在不是有很多开国功臣吗,这些人还没得到好处呢,于是刘邦只能把其他功臣封为列侯。好在这些功臣胃口也没有那么大,各个列侯在自己的侯国里没有行政权,只是可以收赋税。比如,某某封五千户,那意思这五千户交的税归你,这五千户的人还是刘邦的,地还是刘邦的,其他的不归你管,说白了就是你得到一张长期饭票而已。就这样,他前后一共又封了一百多个功臣为列侯,在刘邦的功劳簿里排名前十八的功臣是: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蒲侯柴武、清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虫达。(www.daowen.com)

这些被封的列侯大多是跟随刘邦征战多年的武将,刘邦称他们为“功狗”,而刘邦心中的“功人”、汉朝的第一开国功臣则是一直在后方打理事务,为刘邦做后勤工作的文臣萧何。刘邦封给他的也是汉初功臣中最多的一万户。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萧何在后方殚精竭虑地给予前线兵员和粮草补给,刘邦早就不知道在荥阳和成皋间死了多少回了。

因为诸侯对自己的诸侯国有统治权,而列侯对自己的侯国没有统治权,所以刘邦对诸侯们很不放心,但对列侯们还是很放心的。放心的标志是刘邦还参照战国时期的铜节发明了“丹书铁券”这种东西。每个列侯一份,上面写着刘邦和列侯的契约:

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我看到有的资料上记载的是:

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朝,尔无绝世!

我没见过实物,自然不好分辨两者的真伪,但不管是哪个,意思都是只要大汉朝能一直延续下去,你们手上的饭票就一直有效。比列侯高一级的诸侯却没有得到刘邦的“丹书铁券”,其实,如果诸侯们警惕性高一点,就可以揣摩出刘邦的心思——列侯的权益至少在一定时期是有保障的,而诸侯的权益则是完全没有保障的,因为刘邦压根就不愿看到这些诸侯的存在。

当然,“丹书铁券”这东西其实就是刘邦哄骗手下功臣、稳定人心的一个玩意而已,等到大汉朝江山稳固之日,就不需要你们这些人或者这些人的后代了,那时候这饭票有效没效还不是老板说了算?事实上,到了刘邦的曾孙武帝刘彻那一代,这些饭票基本上都失效了。

虽然刘邦对分封是这样那样的不情愿,对独揽一方大权的诸侯们怀有种种戒心,但天下毕竟经过了八年的战乱,很多地方都人口凋零,汉初的时候,五千户以上的县都算得上是繁华之地。而大乱之后需要的是安定,需要的是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的休养生息,天下再经不起大的折腾了。

这就是刘邦在家天下的愿望之下做出共天下决定的原因。在之后一段时间内,刘邦和这些诸侯只能保持着一种默契:只要你不闹事,他刘邦就暂时不动你。

让刘邦没想到的是,国内暂时安定下来,边境上却出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