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韩信破釜沉舟:背水列阵助大汉荣耀

韩信破釜沉舟:背水列阵助大汉荣耀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因就是,在项羽鞭长莫及的地方,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不断取得胜利,其中最能体现韩信军事才能的要数灭赵的战争。这时候,刘邦留给韩信的除了少量军队,还有一个号称拥兵二十万的对手,而正是这个对手成就了韩信。而韩信得到了李左车的建议被否决的消息,大喜过望,马上命令队伍整装进入井陉道。其实,历史记录在这里遗漏了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透露陈餘否决了李左车的建议让韩信大喜的间谍。

韩信破釜沉舟:背水列阵助大汉荣耀

虽然刘邦在和项羽的正面对抗中一直处于劣势,但并不意味着汉军和楚军的实力对比也一直处于劣势。相反,随着战争的进行,汉军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地盘在不断扩大。原因就是,在项羽鞭长莫及的地方,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不断取得胜利,其中最能体现韩信军事才能的要数灭赵的战争。

荥阳之战时,韩信按刘邦的命令和张耳带领三万人马去平定魏、代、赵这些地方。韩信以木桶做船渡河,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击败了魏豹,紧接着又击败了代地的夏说。后来刘邦在荥阳战事吃紧的时候,派人抽调了韩信大部分的人马,还命令韩信继续进攻赵国。这时候,刘邦留给韩信的除了少量军队,还有一个号称拥兵二十万的对手,而正是这个对手成就了韩信。

韩信要进攻赵国也不是什么秘密,赵王赵歇早就知道了。这个赵歇就是当年在巨鹿城里捡回一条命的赵王,大概是信奉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类的话,赵歇觉得既然当年自己如此落魄还能幸存下来,这次兵多将广,没什么理由摆不平韩信,于是他亲点大军二十万,由在巨鹿一直陪着自己的丞相陈餘做主帅,同陈餘一起出征以壮声势,队伍就驻扎在井陉口。

井陉位于太行山的东麓,汉军要进攻赵国必须经过井陉,其间仅有一条宽数尺,长约百里的小道,出了这条小道就是赵军驻扎的井陉口。这是一个天险要塞,当时号称“天下九塞”之一,地势非常凶险。

韩信领了刘邦的命令,在代地紧急抓了一批壮丁东拼西凑出一支队伍后就向赵国进发,军队在井陉的小道前停了下来。

韩信不敢贸然前进,因为一旦进入了这条狭窄的小路,队伍必须如同长蛇般一字排开,路面狭窄到两匹马都不能并排行走。在这种地方,如果队伍遭到伏击,真就连个周旋的余地都没有。

韩信的担心是有根据的,虽然赵国的国王赵歇没有什么才能,赵军的主帅陈餘也只是个沽名钓誉的货色,但赵军中有一位出色的军师叫李左车。李左车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孙子,是当时有名的谋士。李左车就敏锐地意识到汉军的困难所在,他建议陈餘,一旦韩信的军队进入井陉道,便让自己率军三万翻山去抄韩信的后路,然后一举截断汉军的粮草供应路线,而陈餘的队伍可以在井陉口坚壁不出,这样汉军的队伍进退不得又没了粮草,几天之内必然会溃散。

按理说,李左车的计策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既省成本又少风险,顶多是花上点时间。可陈餘是个假道学书呆子,偏偏要做道德上的翩翩君子,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正义之师不需要什么阴谋诡计”,自认为仁者无敌的他怎么肯理会李左车什么抄后路、截粮草、坚壁不出,还要等韩信的军队进退不能自乱阵脚,于是陈餘当即否定了李左车的建议:“我看兵法上说,如果你的军队是对手的十倍,就应该把他们包围起来;如果是对手的五倍以上,就应该主动进攻。现在韩信军队的情况我打听得非常清楚,说是一万人,其实不过数千,还是从千里之外前来进攻的,如果对付这几千人我们都不敢主动应战,那不是要被诸侯们小看吗?要是这几千人我们都不敢打,以后有更多的敌人来进攻,那我们要往哪儿躲?所以,这一次我们一定要漂漂亮亮地跟他们正面打上一仗,让其他的诸侯们都不敢小看我们赵国。”

历史上像陈餘这样的“道德君子”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什么叫“空谈误国”。而韩信得到了李左车的建议被否决的消息,大喜过望,马上命令队伍整装进入井陉道。

其实,历史记录在这里遗漏了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透露陈餘否决了李左车的建议让韩信大喜的间谍。大家对这个人似乎并不关心,他本人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蛛丝马迹,但认真研究下这个人还是有意义的。

从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应该至少有这么几个特征:第一,因为李左车的建议是被陈餘否决的,向来只有会议批准通过的建议才会被执行,会中已经被否决的建议不太可能很快被不参会的其他人得知,但这个人竟能知道得如此详细,所以他一定是赵国的高级官员,而且肯定参加了当时陈餘和李左车对话的会议;第二,他是一个值得韩信信任的人,不然仅凭他的一句话,韩信怎么会大喜过望,就把自己手下的军队全数放进了兵家所谓“死地”的井陉小道?考虑韩信本人的出身和经历,他似乎并没有可能安排一个如此高级的间谍到陈餘的身边,而且这个间谍还必须深得韩信的信任,再考虑陈餘和张耳的关系,那么这个间谍很有可能是张耳的亲信或旧部,也可能是张耳和陈餘反目后,张耳策反的陈餘手下,专门替张耳在赵国做地下工作。

前有项伯,后有安插在赵国的间谍。我们可以想象,刘邦集团中像这样安插在对手阵营中的探子并不是个例。正是有这样一群地下工作者的帮助,刘邦才能一步步削弱对手的实力,战胜对手;反观项羽,好容易有一个主动投靠的曹无伤,他都不知道保护,怎么能不失败?

汉军迅速行进在井陉小道中,一路上并没有遇到赵军的骚扰,队伍过了当地称为“绵蔓水”的一条河后,很快到达了离井陉口要塞三十里的宽阔地带。

韩信遥望着远处赵军规模庞大的军营,知道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按理说,队伍千里奔袭到达了井陉口前,人马已经相当疲惫了,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也,应该休整休整再准备交战。可是韩信没有准备休整,因为他有他的苦衷:韩信手下的士兵在数量上不仅远远不及对手,组成上也有问题,他们部分是在魏、代两地连续作战之后的疲惫之士,部分是出发前刚抓来毫无战斗经验的平民百姓。这样的军队根本就是乌合之众,只能靠一股锐气跟敌人战斗,说白了,就是趁大家头脑发热的时候赶紧上,一旦拖一拖,让他们清醒过来,面对数量庞大的赵军,可能都不用对手进攻,他们自己就会溃散。

于是韩信决定冒一把险,他让士兵们背水下寨,同时命令两千骑兵每人都拿着汉军的旗帜连夜到两军之间的山林中埋伏,主力军则准备天一亮就跟赵军决战。

这个时候的赵军虽然没有采取李左车的建议,但他们扼守井陉口要塞以逸待劳,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有利因素,可以说先就立于不败之地。那韩信如何才能在这场汉军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战斗中取胜呢?(www.daowen.com)

韩信的计划是这样的:先诱使赵军全军出动攻击自己军队的大营;接着,埋伏在林中的两千骑兵快马奔到赵军营中,拔掉赵军的旗帜,全部换成汉军的大旗,造成汉军已经攻陷对手大本营的态势,以期对对手起到心理震慑的作用;然后,如果对方陷入混乱,就可以一鼓作气将他们消灭,如果对方镇定自若,那……就听天由命吧。

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韩信显然对自己的计划还是有一定信心的,不至于落到纯粹靠运气的地步。他的信心来源于两点:一是他通过那个高级间谍了解到赵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纪比较涣散,也就是跟自己的大军差不多,都是乌合之众而已,只不过是赵军比汉军“众”得多;二是韩信对自己的指挥能力和手下将领的执行力还是有信心的,他相信,有他和没有他的乌合之众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战国末年,儒家大师荀子在和赵孝成王的一番谈话中将古代的军队分五个等级:五流的军队就好比当年齐国的士兵,各个精于技击格斗、好勇斗狠,却是散沙一盘,遇到弱小的敌人就会穷追猛打,遇到强大的敌人则一触即溃,这样的军队是亡国之兵;四流的军队好比当年魏国的武卒,行军时,士兵身穿三层的铠甲,用十二石的强弓,背负五十支利箭,还要带着盾牌、刀剑和干粮,半天就可以走百里的路程,这样的士兵战斗力强悍却不能持久,这样的军队是危国之兵;三流的军队就好比秦国的锐士,他们生性狭隘,凡事以利益驱动,在战场上能奋勇作战,但他们打仗杀敌是为了升官发财,这样的军队是蹈利之兵。

在荀子看来,上面这三种军队都不是好的军队,他们还没摸到常胜之师的门道,而真正登堂入室的军队有以下两种:二流的军队就好比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的军队,那是真正有节制、听指挥的军队,是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军队;一流的军队就如当年商汤周武王的军队,那是真正的仁义之师,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所以荀子总结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当汤、武之仁义。”

按荀子的理论,陈餘的赵军和韩信的汉军一样,都是五流以外未入品的军队,这样的军队作战,人多不一定有用,人多了说不定还麻烦。韩信自认为自己的能力足以,对军队的指挥能力不输齐桓公、晋文公,这一下就能把五流外的汉军军队提高好几个档次,天下非汤武的仁义之师不能与他韩信的军队匹敌。

这恐怕就是韩信的信心所在。

第二天天刚亮,韩信便命队伍主动向三十里外的赵军进攻,为了引诱赵军出来,韩信特意命人扛上了自己的大将军旗

陈餘虽然不屑于用计,但处处处于劣势的汉军敢主动进攻也让他感到有必要提防着韩信有什么阴谋诡计,于是一开始只派出部分士兵迎击汉军。

两群乌合之众就这么开打了。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况就跟大规模的械斗差不多,人多的固然气盛,人少的未必就,双方你来我往的好不激烈却一时难以分出胜负。就这样,汉军的几千人马在赵军大营前和赵军从清晨一直斗到了中午,晌午时分,韩信算算时间差不多了,就命令手下们撒腿往回跑,一路上什么大将军旗、小将军旗都不要了,边跑边丢盔弃甲。

不管在哪个时代,作战时,旗帜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在战斗中能夺得对方的旗帜是大功一件。在大本营里没出战的赵军一看汉军败退,一路丢弃旗帜、武器装备,也忍不住蠢蠢欲动了,捡东西谁不会啊,哪能让别人占了便宜!于是赵军倾巢而出,一路捡战利品,顺便追逐汉军到了汉军的军营前。

二十万赵军一路捡东西捡到绵蔓水边,到了汉军大营前,看到汉军居然有违常规地背水列阵。赵军的将领们哈哈大笑:背水列阵,这不是傻子干的事儿吗?干脆顺便把他们赶到水里喂鱼算了!于是陈餘指挥赵军开始总攻。这个时候,汉军的士兵们背靠着河水已经无路可退,不想到水里喂鱼只能拼死作战,乌合之众居然也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双方又从中午打到了下午。

赵军的二十万人到底是乌合之众,打了一天也挺累的了,看一时半会儿吃不掉对方,便打算回去洗洗睡第二天再来,却不知这时候自家的大营里已经出了大变故。韩信事先埋伏好的两千骑兵趁赵军全军出击的时候冲破了营门,把军营里所有赵军的旗帜拔掉了,还插上了事先准备好的两千面极为醒目的红旗。快回到自家大营的赵军将士远远地看见自家的旗帜都不见了,到处都是汉军的红旗,便人心骚动起来,这时候不知哪里又有人高喊了一嗓子:“汉军夺营了,赵军败了,大家快逃吧!”与此同时,汉军从两面夹击赵军,二十万乌合之众不辨真伪,“轰”的一声四散奔逃。虽然赵军的将领们马上拔出刀来杀了几个跑在前头的逃兵,可光靠杀人怎么止得住士兵的溃散?赵军将领杀得多,士兵逃得就更多,二十万人不一会儿就逃了大半。汉军则一鼓作气杀了陈餘,又俘虏了赵王赵歇和李左车。

这就是战场上的“军神”韩信,率领一万汉军一举战胜了二十万赵军,体现了他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非凡勇气和军事才能,但在政治斗争的另一个战场上,韩信犹犹豫豫、患得患失、毫不果断,为自己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韩信打败赵国是在汉三年的十月,在之后的八个月里,韩信听取了李左车的建议,让大军一直驻扎在赵地休整,准备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燕国和齐国投降。弱小的燕国确实是望风而降了,但总体来说,在这半年多时间里,韩信的大军既没有继续进攻夺取齐国的地盘,也没有全力以赴协助刘邦对抗项羽,使得刘邦先被围于荥阳,后受窘于成皋,几次几乎性命不保,或许刘邦心里对韩信的芥蒂也就此产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