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跑回了关中,原来守成皋的英布一看刘邦跑了,怎么还敢待在原地等项羽来进攻,马上跟着刘邦跑了,成皋轻易地就被楚军占领了。刘邦很清楚荥阳和成皋对他的意义重大,自然是丢不得的,他回到关中后,马上又纠集了一票人马准备和项羽再战荥阳。
虽然刘邦总是打不过项羽,但好在他手下能人很多,他也善于听别人的意见。这时候,他手下有一个叫辕生的谋士给他出主意,辕生说:“您和项羽在荥阳打了这么久,总是吃亏,怎么还想着去荥阳呢?我建议大王这次要打不如出武关打,反正项羽的注意力都在你的身上,您出武关,他肯定会跟着你跑到南边来,这样我们坚守在荥阳的士卒就可以得到休整的机会。您再命令已经占领了赵国的左丞相韩信去攻打燕国和齐国,这样就相当于我们从北面和西面包围了项羽,他要防备的地方多了,力量就要被分散,那个时候,我们再以逸待劳,一定能够战胜项羽。”
刘邦一听,是这么个道理,而且自己确实没什么其他好办法了,就带着队伍出武关驻扎到宛城。这时候的项羽已经快把荥阳城的城墙都刨平了,拿下荥阳指日可待,可一听说刘邦那厮跑到了宛城,他立即抛下唾手可得的荥阳于不顾,带着大队人马急匆匆地就直奔宛城而来。
刘邦见项羽果然上当了,就一面命令队伍坚壁清野不和项羽交战,一面派人催促韩信和彭越赶紧行动。彭城之战后,彭越一直在项羽的后方打游击,以“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策略不断骚扰项羽军队的粮道。这次接到刘邦的命令,彭越更是卖力表现,带着他的游击队不仅断了楚军的粮道,还打败了项羽的亲信项声,杀死了将军薛公。项羽一看这情况,不亲自出马是不行了,只好撇下刘邦不管,命令手下一个叫“终公”的将军守成皋,自己率队去打彭越。
刘邦一看项羽离开了前线,觉得机会难得,也顾不得分散楚军实力的策略了,马上率领大队人马进攻成皋。
为什么刘邦不再等一下,准备充足再出击?其实刘邦也没有办法,彭越虽然表现积极,但韩信的大军在赵国一直没动啊。刘邦清楚,彭越怎么会是项羽的对手,如果他现在不趁机占领成皋,等项羽打败了彭越,自己就没什么机会了。
好在项羽虽然是天下无敌,但他手下没几个像样的将领,这个终公也一样,就是给楚军将士送终的,完全不是刘邦的对手。刘邦趁着彭越吸引走项羽主力军的机会,迅速挥师北上,轻易打败终公占领了成皋。
正如刘邦所预料的,游击队长彭越在项羽面前不堪一击,项羽很快打败了在楚国后方捣乱的彭越,正准备一口气把彭越赶到海里去喂鱼,这时他又接到了成皋被刘邦占领的消息,不得不回师去对付刘邦。
项羽被刘邦踢皮球一样调来调去,依项羽的脾气,当时肯定窝了一肚子的火,他心里肯定发誓要一次性彻底解决刘邦。回到前线的项羽准备步步为营,不受刘邦这个香饽饽的诱惑,你不是爱在成皋待着嘛,就让你先待着,他先拿下荥阳,再拿下成皋,一步步地把你往绝路上赶。
项羽再次来到已经被围困多时的荥阳。这时,荥阳城里的情况极其差,刘邦上次逃跑时,城里已经“绝食”,之后又过了将近一个月,估计连死人都吃得差不多了。这次项羽终于攻破了荥阳,破城时,楚军生擒了荥阳的守将、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
项羽对这个在刘邦出逃后,在绝境中依然坚守了荥阳一个月的将领也充满了兴趣。他要搞清楚,为什么刘邦带兵打仗不如自己、对士兵的爱护不如自己、身上那股英勇豪迈之气也不如自己,但像纪信、周苛这样的人却甘心为刘邦卖命。自己的手下如英布、范增这样的人却接二连三地离开自己?于是项羽命人将周苛押解到自己面前,对他说:“如果你肯投到我的帐下,我就任命你做上将军,封三万户,怎么样?”
周苛鄙夷地看了项羽一眼:“哼!不如你投降我们汉国吧,我们也可以给你高官厚禄,你小子可不是我们的对手。”
项羽哪受得了别人对自己冷嘲热讽,想也不想就又命人支起他平时煮人的大锅,把周苛给煮了。自始至终,项羽从周苛的眼睛里看到的只有嘲弄和不屑,没有看到恐惧和惊慌失措。我们很难想象,用大锅煮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即便煮熟了周苛,项羽也没能找到他要的答案。
项羽不理解,也想不通,为什么他们为了刘邦宁可从容赴死也不投降。正如同他不理解天下无敌的自己最后为什么会失败一样。刘邦和项羽成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他们自身,从后来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也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但眼下刘邦知道自己不如项羽勇武,所以他懂得团结身边能征善战的勇士,知道自己不如项羽善战,所以他懂得利用身边有智慧的谋士。而项羽自己太强大了,所以他看不起别人,他太自负了,所以他不相信别人,他不懂得权力斗争在一定的时候也需要隐忍,需要妥协,需要退让。但这不能全怪罪于项羽,毕竟刘邦比他大了二十多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刘邦吃过的盐比项羽吃过的米还多。项羽二十四岁起兵,二十七岁就做了天下诸侯的盟主,唯一有能力且能让项羽甘心听命的项梁又早早地死了。项梁的死可以说是项羽最大的损失,它让项羽失去了人生的导师,失去了指引,致使高高在上的项羽越来越偏执。终于,项羽的霸业也在自己一次次支起的大锅里被煮得七零八落。
没办法,年轻人终究还是年轻。
项羽可不会想这么多,他拿下荥阳以后,又包围了成皋。这次刘邦学精了,看着项羽的大军围拢过来,再看看自己手下已经没有第二个纪信了,干脆不再与项羽纠缠,直接带着自己的车夫夏侯婴跑掉了。
可能大家读着读着就觉得奇怪了,刘邦几次都把自己的队伍抛下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这算什么本事?其实对将领来说,逃跑也是一个技术活,甚至是一个成功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技能。下面我们用一点时间简单地讨论下在战场上为什么要逃跑,以及如何才能快速成功地逃跑。(www.daowen.com)
在战场上逃跑,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胆怯,另一种是为了保命。所谓胆怯的逃跑,是双方胜负未分时,一方因为怕死而临阵脱逃,士兵逃跑称为逃兵,将领逃跑可以称为逃将,这种情况下的逃跑者被抓到按军法是要被砍头的,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如果你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既没有悬赏,又没有身负重要机密,逃跑是否成功只是个人的事情,对整个大局没有影响,这种情况也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我们要讨论的是,作为一个将领,如何在败局已定的时候适时恰当地逃跑以便保住性命,毕竟留得命在才能图谋再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要了解逃跑,我们就要先知道怎么打仗,因为有仗打是逃跑的前提。
我们现在看很多古代的战争剧,双方开战时,总是两方的将领先出列,相互报一轮字号再比拼一番武艺,一定要分出个胜负才算完。有时甚至要双方各派数人反复较量,类似于现在体育比赛的三局两胜、五局三胜。比武胜利一方的将领这时候就显得非常牛,大手一挥,身后的士卒们就好像得到了英雄光环加持一般,神情亢奋地冲杀过去。失败的一方则全体仿佛中了诅咒,尽管兵器可能更加先进,人数可能占优势,但也只能节节败退。让人觉得跟当年玩游戏《三国群英传》一样,只要将领武艺超群,随便带几个阿猫阿狗上去也能平定天下。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这种特别的战斗方式在历史上只是极个别的情况。战争的方式也是随时间而改变的,早期的时候,诸侯国之间打仗往往是以一种我们现在看起来比较特殊的方式进行,操作流程比较固定,大概如下:
首先甲乙双方先行排兵布阵一番,然后双方的最高将领(一般是诸侯国的君主)出列进行问答,通常是进攻的一方(比如甲方)先说话,内容大概就是告诉对方“你犯了什么什么样的错,我为什么要过来打你”之类。然后问对方:“你服不服?”接下来,另一方(乙方)的将领再对对方的提问进行回答或解释。如果乙方的将领表示同意或认错,那就相当于双方谈拢,两方队伍就地解散,乙方将领回去自动改正错误;如果乙方表示不同意,就相当于没谈拢,那他们就准备开打,这样双方才能开战。
即便开打了,那时候的对打也是很有讲究的。开打之后,不管你是将军还是士兵,如果觉得和你对砍的是个高手而自己不是他的对手,那你随时可以掉头就跑,而且只要你能够跑出五十步(中途不被砍死),接下来你就不用跑了,可以回头在外围观战。因为在当时,按道义来讲,战斗的时候,逃跑就算你认输,只要你能跑出超过五十步,对方就不能再追杀你。这时候,如果你看见旁边一个人很紧张,跑出了一百步才知道停下来,你是可以嘲笑他的,因为他后来那五十步相当于白跑了,此所谓“五十步笑百步”也。
这样的战争是所谓的“义战”,双方都不搞埋伏,不搞突袭,不能放冷箭,也谈不上用什么阵法战术,简单地说就是单纯比拼武力,毫无技术性可言。而“义战”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当时诸侯国之间是非对错的问题,并不是为了消灭某个国家或某些人。但这样的“义战”后来越来越少,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就完全变成了单纯的杀戮和扩张。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所以孟子才会说:“春秋无义战。”
正因为这样,在战场上逃跑也就成了将领们的一门必修课。在战场上逃跑不用讲究步伐,可以大步流星,可以小步快走,也可以凌波微步;不用讲求风度,你可以蓬头垢面,可以披头散发,也可以割须弃袍。但有以下四点注意事项,或者说,想要做一个优秀的逃跑者就要有以下四关要过:
第一关,要有逃跑的意识。为了适应战争情况的变化,各国的军事家、先贤们总结出了一套套用来打仗的阴谋诡计,谓之兵法。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能熟练运用兵法的统帅,则可称为兵家,而兵家又有云:“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走,既不能战、又不能守、又不能走,惟死与降尔。”可见逃跑历来都是将领的必备技能。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毕竟打仗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正确判断战场上的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是一个成功将领的必备条件。该坚持的时候自然要坚持,该逃跑的时候也不能含糊。这方面的反面教材是本来应该很强大的项梁,他也许是当时最杰出的将领,也许可以灭秦建立统一中国的楚政权,也许可以……但定陶一战时不知道及早逃命、死在了乱军之中的他,让这些也许永远成了“也许”。刘邦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一看情况不对,跑得是既快又准,真正领悟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
第二关,要有逃跑的准备。现在你知道自己要逃了,所以你要有所准备。首先要有一条确定的路线,不能随便跑;另外,逃跑时人多不一定有用,不能说逃就逃。不能蛮干,不能硬来,如果蛮干和硬来能逃掉的话你就不会输到要逃跑的地步。逃跑的一方毕竟处于劣势,更要讲究策略,要知道灵活运用诸如声东击西、偷梁换柱之类的计谋,不能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被围之后居然亲率劲卒从正面突围,最后被秦军乱箭射死在阵前。这一点,刘邦做得也很好,逃跑前还知道玩一把李代桃僵的把戏,很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第三关,要有逃跑的技能。现在你知道要逃了,也做好逃跑的准备了,但还是不能乱来。因为逃跑是个体力活,考验的是自己的体力、胯下的马力和手下的能力。如果你平时爱锻炼身体,跑个马拉松不成问题,自然就赢在逃跑的起跑线上了;如果你已经负伤或体力不济也不要紧,只要平时努力学好驾驶技术,考个A本驾照,再配上一匹好马,也能逃脱;如果自己年老体弱,平时疏于练习,驾驶技术又不精湛,那还有办法,就是招募一个得力司机帮自己驾马行车,那也还凑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出身贫贱的赵高有能力毁了庞大的秦朝——他本来就是嬴政的司机(中车府令)。
这方面的反面教材是陈胜,他虽然在大局上眼光独到,选人置将有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无奈选错了司机,以致在撤退的路上被自己的司机庄贾所杀,断送了性命。反观刘邦的司机夏侯婴就非常得力,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乱军中带着刘邦和他的家属逃过了对手的追杀。
好了,你有意识、有准备、又有能力,现在你逃出去了,但还有第四关要过。第四关是要有逃跑的后招。因为对手也不是木头人,不会目送你逃跑,人家也懂得那些“斩草除根、赶尽杀绝”“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的道理。对一个将领来讲,在逃跑的路上尽可能地阻止对手前进的脚步并保住自己的地盘跟保住自己的性命一样重要,你不能一味瞎逃,被赶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必然是性命不保。比如周文,他率领数十万人马被章邯从戏水到曹阳再到渑池一路追杀,节节败退,最后走投无路只能自杀。这也是刘邦的逃跑技术之所以比其他人更精湛的主要原因。鸿门宴的时候,刘邦逃跑时不忘命令手下的四位将军步行殿后,一旦项羽派兵追杀,步行的将军们逃不了必然只能拼死一战,这样就可以确保刘邦顺利回到大本营;而彭城一战,刘邦虽然输得很狼狈,但他没有只顾着闷头往巴蜀钻,最终还是在荥阳挡住了项羽的大军,保住了自己和项羽分庭抗礼的资本。
当然,除了这四关要过之外,还要有一点运气,即便你在战场上什么能力都具备了,最后一枚流矢飞过来射穿了你的脑袋,那一切就都成了浮云。你天纵奇才、略不世出、盖世英豪、气壮山河都是以你活着为前提,如果你运气不好死了,就什么都不是了。
所以,逃跑并不丢人,活着才是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