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破茧研究成果

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破茧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科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所以学科专业设置改革之后,必然会影响影响“两课”的教学。(一)高校“两课”设置存在的问题“两课”的设置每隔几年就会进行改革,目前包括四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破茧研究成果

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科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教师,所以学科专业设置改革之后,必然会影响影响“两课”的教学。同时,“两课”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建议“两课”也进行改革,与相关学科专业的设置改革协调,实现共赢。

(一)高校“两课”设置存在的问题

“两课”的设置每隔几年就会进行改革,目前包括四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08学时)、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54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学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重复

四门课程的内容与中学课程内容都有重复,其中最明显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几乎全部重复;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部分,也重复比较多。

2.缺少部分应有的内容

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建设)介绍较少,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介绍较少,这导致学生主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对社会主义实践了解甚少、认识不足。

3.缺少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两课”主要突出了政治教育,并没有给予大学生全面的社会科学教育,这导致大学生对于非常重要的生态、文化、国际等方面问题所知甚少。

4.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内容和形式不合理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而没有大学生非常需要的心理教育、生涯教育和交往教育。该课程的性质是学科课程,教学形式也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都不符合德育的基本规律。

5.课时偏多,教学效果差

内容偏失的“两课”,总学时达到至少252个,占到全部学时的至少10%而且由于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合理,导致教学效果普遍较差,所以长期引起广大师生怨声载道。

6.师资培养和配备扭曲

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高校“两课”教师。但是现在这类专业的硕士点设置太多,毕业生太多,同时高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大多达到博士层次,这就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无法进入高校,转而从事其他职业。而且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法律基础课程合并之后,没有专业对口的教师。

(二)高校“两课”改革的方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与相关专业设置协调,我们认为高校“两课”应该改革为以下三门课程:(www.daowen.com)

1.大学政治

这门课程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36学时),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72学时),减少了与中学课程重复的内容,增加了有关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容,这样内容就比较合理了,课时也减少了。该课程是所有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这门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部分由“世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学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担任教师,“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部分由“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学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担任教师。教学方式与一般文科课程相似。

2.大学社会

这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法制问题、生态问题、文化问题、国际问题。该课程72学时,是理科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文科专业大学生的选修课程,培养大学生基本的社会科学素养

这门课程由社会教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担任教师,教学方式也与一般文科课程相似。

3.大学修身

这门课程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生涯教育、纪律教育、交往教育等方面。该课程8学分,学时不定,是所有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与上面两门课程不同,这门课程不是学科课程,而是活动课程,其主要内容不是理论知识,而是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采用活动教学,而不是讲授教学。这门课程由辅导员担任教师,与日常管理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而且辅导员必须由学生管理与德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担任,真正具有相应的教育能力。这样才真正符合德育的规律和要求,才会达到德育的效果。

所谓“正本清源、物畅其流”。通过这样改革,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类的各个学科专业划清界限、各归其位,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既全面又不重复,既便于教育、科研又便于管理,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完全对接,一定会促使这些学科专业迎来的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的就业明显改善,真正适应社会需要,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使高校公共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和师资更加合理、协调,产生前所未有的教育影响,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希望这个领域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放下思想包袱和既得利益,大胆改革,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

【注释】

[1]美.赫伯特 ·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刘晓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转引自:徐稳:《文化领导权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4期,第34-36页。

[3]李江梅:《全球化进程给社会主义价值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论丛)》 2007年第1期,第41-43 页 。

[4]美.赫伯特·席勒:《思想管理者》,王怡红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9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