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专家学者花了那么钱,却做出了这样的研究结果,原因何在?
(一)外行主导研究
这样重大的项目,应该由这个领域的专家来研究。这个领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专业领域,而是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确切地说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育领域。
首先看一下两位带头人的研究领域。华中师范大学Z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检索,Z共发表论文184篇,全部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目前唯一可以看到Z教授研究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论文是《思想政治教育分卷》中收录的《转变教育观念、理清改革思路》,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专辑上。东北师范大学T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党史方面的研究,共发表论文181篇,其中只有1篇是有关“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T、L,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3期)。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分卷》,都没与出版过相关著作。
其他12位项目主持人,有5位发表过有关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论文,有7位(东北师范大学J、北京师范大学Z、浙江师范大学Z、湛江师范学院T、西南师范大学X、东北师范大学D、南京师范大学G)则没有发表过有关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论文。发表过相关论文的是:
北京师范大学L教授5篇(应对挑战、努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2期;与时俱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 1期;高二《思想政治》新教材问答,思想政治课教学,1999年第4期;高二《思想政治》第六课答问,思想政治课教学,1999年第3期;《青少年修养》(第六、七课)研究,中学政治课教学,1983年第9期)
哈尔滨师范大学X教授2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项目研究报告,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5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第5期)。
山东师范大学X教授2篇(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设计,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思政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高师思政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设计与论证,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 11期)
东北师范大学L教授2篇(在高师增设学生思想生活管理课程的建议,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第 1期;第二作者,试论“光彩希望班”的辐射效应,中小学教师培训,1996年第6期)。(www.daowen.com)
云南师范大学B教授 1篇(面向21世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基本素质与培养目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以上 14位项目主持人共发表论文 14篇。其中,除了Li教授和Liu教授之外,其他作者的论文都是1999至2001年间发表的,大概都是为了完成这个项目研究而做的。
可见,14位项目主持人中只有北京师范大学Li教授可以算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育领域的专家。虽然还有华中师范大学H教授、南京师范大学X教授等少数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育领域的专家参与,但是都人微言轻,没有实质影响。
所以,这项重大研究的主导思维方式就是:不懂得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常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标准去思考,努力向非师范类专业靠拢,但是又无法完全摆脱师范教育,最终导致矛盾重重,结果非驴非马。
(二)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有力的管理监督
为什么会挑选明显不合格的人承担研究任务?为什么研究方向明显与本来目的背道而驰却放任自流?为什么出现了大量不合格的研究成果却允许结题甚至高度评价?管理者的责任不可逃避。
如果管理者有科学的管理,就不可能让大量外行主导研究工作;如果管理者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就不可能让整个研究在错误的道路上飞奔;如果管理者有严格的监督,就不可能让一大堆与师范教育无关的“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并出版发行,并在全国推广。
而同期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却因为正确的政策导向和有力的管理监督,推动中国基础教育走向了崭新的时代。所谓相形见绌,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师范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显得更加落后。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直到现在,师范教育培养的不合格教师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