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放区的人民文艺与中国现代历史纪实·解放战争的发展

解放区的人民文艺与中国现代历史纪实·解放战争的发展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戏剧方面,解放区的新歌剧有很大发展。在解放区,工农兵群众文艺活动也进一步发展。东北解放区将几个主要的文工团和文艺团体分散在北满农村搞土改,促进了东北文艺运动的发展。人民解放战争后期,由于许多大城市相继解放,工人的文艺运动也随之开始扩大,工人秧歌队遍及各城市、工厂和铁路、矿山。在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中,都有文艺工作者的参加。一九四九年初,平津解放后,大批华北解放区的文艺工作

解放区的人民文艺与中国现代历史纪实·解放战争的发展

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革命文学的战斗传统,遵循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沿着革命现实主义道路,继续向前发展,获得了很大成就。

延安和其他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在前线、农村、工厂,深入工农兵生活,在热火朝天的群众运动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为创造人民的新文艺而进行着艰苦的努力。在短短的几年中,创作了一大批不同程度体现工农兵方面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题材新颖,主题鲜明,工农兵群众及其干部在作品中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在语言和艺术形式方面也呈现了新的面貌。许多作品作到了相当的大众化和民族化,既接受艺术遗产,又加以推陈出新,创造了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诗歌方面,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李季创作的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第一部杰作。作者把穷人的幸福和“闹革命”紧紧连在一起。长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上,都是相当成功的。长诗采用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但又有很大的突破。李季以民歌中传神的比兴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而且也以比喻来叙述事件,写人物对话,这就使形象更生动、具体,更有感染力。除《王贵与李香香》外,这个时期重要的诗篇还有阮章竞的《漳河水》,田间的《赶车传》等。

小说方面,一九四五年冬赵树理写了《李家庄的变迁》,此后还写了几个短篇小说如《福贵》、《传家宝》等。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小说集,是描写解放战争初期农村生活的优秀作品。柳青于一九四七年写成长篇小说《种谷记》。草明写了《原动力》。欧阳山写了《高乾大》。孔厥袁静合写了《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合写了《吕梁英雄传》。一九四八年,丁玲写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写了《暴风骤雨》。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农村土改斗争的好作品。它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斗争进行中农村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显示了斗争的艰苦性、复杂性。同时,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去描写,赋予他们各有特色的性格。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相当高的成就。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反映了东北土地改革的全过程。是一部表现人民的历史活动和塑造那些为新的生活理想与新的社会制度而坚强战斗的英雄形象的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农民英雄赵玉林、郭全海等的典型形象,并通过他们的活动和成长过程展示了时代的真实风貌。

戏剧方面,解放区的新歌剧有很大发展。在戏剧舞台上,除《白毛女》继续上演外,阮章竞创作了《赤叶河》,西北战斗剧社集体创作了《刘胡兰》。三幕十二场歌剧《刘胡兰》是根据女英雄刘胡兰壮烈牺牲的事迹而创作的,是继《白毛女》之后,解放区出现的又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

在通讯报告文学方面,刘白羽是一名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家。他的作品,闪耀着人民和人民军队的历史光辉,有突出的成就。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先后写了《环行东北》、《光明照耀着沈阳》、《人民历史新的一页》、《横断中原》、《火炬映红了长江》等。此外,有华山的《英雄的十月》、韩希梁的《飞兵在沂蒙山上》,曾克的《挺进大别山》等等。

在解放区,工农兵群众文艺活动也进一步发展。广大工农兵群众由于政治、经济上的翻身,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和表演活动,而且表现了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一九四七年,在冀晋(北岳区)搜集的群众编写的优秀剧本就有八十多种,冀中数目更多。同时,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农村剧团和新的民间艺人。东北解放区将几个主要的文工团和文艺团体分散在北满农村搞土改,促进了东北文艺运动的发展。农村中广泛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农民诗歌和诗人也不断涌现出来。部队文艺保持和发扬了过去红军时代的传统,全军上下的“演唱活动”、“枪杆诗运动”和“兵演兵、兵写兵、兵画兵运动”普遍展开,出现了一些战士们创作和表演的反映部队生活、鼓舞战斗意志的优秀作品。人民解放战争后期,由于许多大城市相继解放,工人的文艺运动也随之开始扩大,工人秧歌队遍及各城市、工厂和铁路、矿山。大批文艺工作者也进入工厂,促进了工人文艺的发展。工人的诗歌、戏剧、舞蹈都有不少好作品。

解放区的音乐电影艺术也有发展。音乐工作者在火热的斗争中创作了不少优秀歌曲。如优秀的作曲家郑律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曹火星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电影事业方面,在延安和晋察冀均有电影制片厂或电影队,拍摄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纪录片素材。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一九四七年五月,开始出产纪录片《东北新闻》等。一九四八年八月至一九四九年六月,先后拍摄了《桥》、《中华女儿》、《赵一曼》等以革命战争和新的人民生活为题材的故事片

国统区进步的革命的文艺队伍,在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称)领导下,在争取民主、反对美蒋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中,都有文艺工作者的参加。有些作家们的诗歌、杂文,成了群众运动中的武器。在上海及其他大城市中的反美、反饥饿、反“戡乱”的群众运动中,文艺工作者都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一部分到了香港的文艺工作者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总目标下进行工作,所起的影响不只限于海外各地的华侨,而且还渗透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并到达国统区内的人民大众中间。(www.daowen.com)

诗歌方面,政治讽刺诗的众多是本时期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一九四六年,生活书店出版了《马凡陀的山歌》,一九四八年又出了续集。

小说方面,有沙汀的《还乡记》,艾芜的《山野》、《一个女人的悲剧》,巴金的《第四病室》,老舍的《四世同堂》等。

戏剧方面,一九四五年冬,上海剧艺社恢复活动并上演了陈白尘的《升官图》。重要的剧作还有田汉的《丽人行》等。

散文方面,有茅盾的《杂谈苏联》、《苏联见闻录》,郭沫若的《天地玄黄》,李广田的《金坛子》等。在群众运动中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战斗的歌曲,如《团结就是力量》、《民主青年进行曲》、《跌倒算什么》等。

电影事业是国统区革命文艺界有成就的一个部门。一九四六年六月,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组成联华影艺社,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九四七年五月,该社并入昆仑影业公司,又拍摄了著名的优秀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

一九四九年初,平津解放后,大批华北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进入北平。不久,许多长期在国统区艰苦奋斗的文艺工作者也陆继到达,再加上原来在北平工作的文艺工作者,就形成了中国文艺大军的胜利会师。

三月二十二日,华北文委和华北文协举行了招待在平文艺界人士的茶会。郭沫若在会上提议,发起召开全国文代会以成立新的全国性的文艺界组织,这个提议受到与会者一致赞成,接着就由原全国文协在平理事和华北文协理事联席会议产生了以郭沫若、茅盾、周扬等四十二人组成的筹备委员会,郭沫若任筹委会主任,茅盾、周扬任副主任。

一九四九年七月二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开幕。参加大会的代表八百二十四人。会前,中共中央向大会发了贺电。大会第一天,朱德代表中共中央致词,第五天毛泽东出席大会并讲话,对文艺工作者们表示欢迎。在大会上,周恩来做了政治报告,号召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认识中国共产党,学习毛泽东,熟悉工农兵。郭沫若作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茅盾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周扬作了《新的人民文艺》的报告。傅钟作了《关于部队的文艺工作的报告》。许多代表作了发言。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正式成立了全国文联。随后又成立了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和其他各部门的协会。选举郭沫若和茅盾、周扬为全国文联正副主席。茅盾和丁玲、柯仲平为全国文协正副主席。大会通过了宣言,宣言号召“全国爱国的民主的文学艺术工作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之下,和全国人民一起,为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与人民文学艺术的建设而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