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GNSS高精度动态测高模式助力水下地形测量

GNSS高精度动态测高模式助力水下地形测量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瞬时水深测量中把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因素进行考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由于潮汐、动态吃水、涌浪等在垂直方向上引起的测量误差,明显提高了测量成果的精度;另外,该方法也减少了部分工作过程,比如验潮,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测量成本,这正是GNSS高精度动态测高模式进行水下地形测量的优势所在。

GNSS高精度动态测高模式助力水下地形测量

从测深原理可知,测深精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吃水、上下升沉、水位、姿态等引起的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经常交织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采用传统的测深模式分别进行改正,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误差,最终影响测深精度。如果能有一种手段,可以直接测定换能器的垂直综合动态效应,将明显改善最终测深精度。

近20年来,GNSS定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海动态定位已达厘米级,技术已相对成熟,远海采用后处理动态,甚至实时动态已可达到厘米级精度。船载GNSS天线得到的大地高变化,直接反映了换能器的垂直综合动态变化,GNSS高精度三维定位结果,为测深垂直综合动态效应改正提供了技术手段。需要注意的是,GNSS天线得到的是大地高,其与瞬时水深值及天线高相减,得到的是海底点的大地高。若是进行水下地形测量,须将大地高转换到地形要求的高程上来,一般为正常高,海洋中正高与正常高一致(似大地水准面与大地水准面重合),不用考虑正高与正常高的差别,因此须已知该测区GNSS椭球面与(似)大地水准面的偏差模型;若是图载水深测量,须已知测深点处深度基准面对应的大地高,即已知该测区GNSS椭球面与深度基准面的偏差模型。偏差模型可采用高程/深度拟合或采用多源数据建立精化模型的方式得到,如果测区范围较小,距离岸边较近,可近似将偏差值看作常数,在岸边采用GNSS水准联测的方式获取。

如图9-23所示,HZ为大地水准面至海底的距离,H0为GNSS天线至参考椭球面的垂直距离,即GNSS天线大地高;H1为平均海面至参考椭球面的垂直距离,即平均海面大地高;H2为换能器表面至海底的垂直距离,即测深仪记录的瞬时水深;H3为GNSS天线至换能器表面的垂直距离,在补偿各种姿态变化后可认为H3为常量;H4为海底至参考椭球面的垂直距离,即海底点的大地高;ξ为平均海面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即海面地形;N为大地水准面至参考椭球面的垂直距离,即大地水准面差距(或高程异常);L为从平均海面起算的理论深度基准面的高度;h为深度基准面至海底点的垂直距离,即图载水深。

从图9-23中可知,以下关系式成立:

因此海底点的大地高为:

图9-23 基准面之间的转换关系

(www.daowen.com)

平均海面大地高为:

式中,h+H4为深度基准面大地高,因此

由大地水准面起算的海底点高程为:Hz=N-H4,即

式(9.56)与式(9.57)即为由GNSS天线大地高推算其图载水深和正高的基本公式(许家琨,2011)。从式中可看出,无论成果采用正常高还是图载水深表达,此情形下垂直方向上测量成果都与潮汐、动态吃水、上下升沉无关。在瞬时水深测量中把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因素进行考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由于潮汐、动态吃水、涌浪等在垂直方向上引起的测量误差,明显提高了测量成果的精度;另外,该方法也减少了部分工作过程,比如验潮,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测量成本,这正是GNSS高精度动态测高模式进行水下地形测量的优势所在。只要能精确确定大地水准面差距N及平均海面的大地高H1,即可实现该区域GNSS大地高H0和海图成果水深h及海底地形高程之间的精密转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