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编制的一般要求
①报告的类别应与不同种类地质灾害的勘察阶段相适应,即每个勘察阶段都要编写相应的地质勘察报告。当需要进行详细勘察时,控制性勘察报告应包含详细勘察设计内容。
②勘察报告内容应简明扼要,逻辑性、系统性要强。对勘察任务提出的具体要求应逐一清楚地予以阐述和论证,要有翔实的资料和系统的分析,不能简单地罗列结论性的意见和结论,报告重点要突出,结论要明确,对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其他问题应明确提出并予以详细论述。报告内容与图件、各图件之间均应吻合或一致,应充分利用插图、插表、照片等说明地质现象和问题。
③勘察报告的文字、术语、代号、符号、数字、计量单位、标点,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④勘察单位资质证书、勘察人员资格证书、勘察委托书(或技术要求书)、勘察合同书、经审查通过的勘察设计书、勘察单位自审意见书及影像资料应作为附件随报告提交。
⑤勘察报告应包括书面报告和数字化报告。
⑥对不同致灾地质体的勘察应分别提交勘察报告。当几个致灾地质体距离很近、条件相似且规模不大时,勘察成果可以一个报告的形式提交。
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报告中剖面图的水平、垂直比例尺应一致。
(二)崩塌灾害勘察报告的编写内容(参考提纲)
文字部分:
第1章 序言
(1)崩塌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历史,致灾地质体概况,已发生的灾情概况和灾情预评估概况,简述勘察的必要性。
(2)本区前人工作概述。
(3)任务来源,任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4)勘察设计书的编制、提交与审查概况。
(5)合同名称及签订时间和主要要求。
(6)本次勘察的承担单位、参加单位、单项勘察项目名称、单位承担的任务。
(7)本次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主要工作量(表)。
(1)崩塌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有价值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通运输、人类工程活动及其远景规划。
(2)区内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水文地质、岩溶、外动力地质现象及其发育规律。
第3章 危岩-崩塌体结构特征
(1)危岩-岩崩体概况。
(2)危岩-崩塌体结构。
第4章 危岩-崩塌体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1)危岩-崩塌体地表水入渗及产流情况。
(2)危岩-崩塌体地下水特征。
第5章 危岩-崩塌体变形特征
(1)变形发育史。
(2)宏观变形形迹。
(3)监测资料及分析。
(4)崩塌体区段划分。
第6章 崩塌运移斜坡及崩塌堆积体
(1)先期崩塌的运移及堆积。
(2)预测崩塌的运移和堆积。
第7章 周围地质环境体特征
(1)按其产出位置和地质单元,分别论述崩塌体周边的岩土体和底界以下的岩土体,阐述它们自身的稳定性及存在的问题,阐述它们与崩塌体相互的依存关系。
(2)阐述初步选择的持力岩(土)体的位置、岩性,岩(土)体结构、自身的稳定性和在工程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
(1)测试对象的选择与测试工作的布置。
(2)测试项目、测试方法、测试条件的选择。
(3)试验要求及有关规范。
(4)试验技术及试验过程的概述。
(5)试验成果分析。
(6)试验成果(如力学参数等)建议值。
(7)地质力学模拟试验。
第9章 稳定性评价
(1)崩塌体稳定性的变形发育史地质分析。
(2)崩塌灾害变形破坏机制。
(3)岩体稳定性结构分析法。
(4)类比分析。
(5)极限平衡计算与数值模拟。
(6)动态监测分析。
(7)稳定性综合评价。
第10章 崩塌灾情预评估
(1)崩塌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2)综合勘察资料。确定崩塌灾害可能产生的最大崩塌规模、崩塌块石运动途径和运动特征,计算崩塌块石最大运动距离、最终划定崩塌的灾害范围。
(3)分析论证由崩塌灾害所派生灾害的类型(如涌浪、断航、冲击形成滑坡、堆积体形成泥石流、破坏水利设施等)、规模,确定其成灾范围。
(4)灾情预评估。
第11章 崩塌灾害防治工程可行性论证
(1)成灾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2)灾情损失。
(3)防治工作的可行性。
(4)防治效益论证。
(5)防治工作必要性决策综合论证。
结语
简明扼要列出本次勘察取得的主要成果、主要结论和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般附图、附表:
(1)崩塌区工程地质图(附剖面图)。
(2)崩塌区水文地质图(附剖面图)。
(3)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4)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
(5)崩滑面等高线图。
(6)崩塌监测点分布及位移矢量图(附剖面图)。
(7)崩塌灾害危险区分布图。
(8)崩塌派生灾害危险区分布图。
(9)崩塌灾害防治方案布置图(附剖面图)。
(10)重要平斜硐、竖井素描图。
(11)代表性物探成果图。
(12)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曲线图。
(13)试验成果汇总表。
(14)其他。
附件:
(1)勘察任务书。
(2)勘察设计及审批意见。
(3)地震部门的地震烈度区划和场址地震烈度鉴定书。
(4)其他文件、有关的重要会议纪要。
(5)设计变更通知书。
(6)重要的单项勘察报告和成果(如物探报告、试验成果、模型试验报告、计算成果、监测报告等)。
(7)野外素描图、照片集。
(8)其他。
(三)滑坡灾害勘察报告的编写内容(参考提纲)
文字部分:
第1章 序 言
(1)项目的来源,立项的依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
(2)勘察工作述评。前人工作研究程度,本次工作采用的勘察手段,已完成的勘察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
第2章 区域地理地质环境概况
(1)滑坡所在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及资源开发状况。
(2)区域地质环境概况。地层、构造、水文地质、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有利于形成滑坡的自然的及人为的因素。
第3章 滑坡特征
滑坡特征、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自然的与人为的)。
第4章 滑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滑坡形成机理、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方法与公式的选择。定性与定量评价,滑坡目前的危险程度,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第5章 防治方案论证
(1)灾情调查与评估。
滑坡灾害的历史及现状,调查该区过去的、现在的灾情,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评估)。
(2)实施滑坡防治工程的必要性论述。
(3)主要防治工程方案选择与推荐。
结论
总结滑坡的类型、性质、规模、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稳定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治理的必要性及推荐方案,存在问题及对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附图:
可根据勘察工作的目的与任务,结合滑坡区的具体情况,必须编制或选择编制或合并编制以下图件:
(1)实际材料图。
(2)滑坡区勘察工作布置图(必须编制)。
(3)区域地质图或滑坡区地质图。
(4)滑坡区工程地质图(必须编制)。
(5)滑坡区水文地质图。
(6)滑坡区地面变形及动态观测布置图(可与滑坡区工程地质图结合缩制)。
(7)典型钻孔(竖井)综合地质柱状图(至少编制1幅图)。
(8)滑坡纵(主轴)剖面图(至少编制1幅图)。
(9)滑坡横剖面图(至少编制1幅图)。
(10)滑坡区变形观测及地下水动态观测曲线图。
(11)滑坡稳定性计算评价图。
(12)必要的钻探、物探、坑探、硐探剖面图。
(13)遥感解译图。
附表:
勘察工作过程中搜集和获得的全部原始测试数据,计算过程的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均应系统整理、列表,装订成册。与报告内容直接相关的,应作为报告的附表。
(1)岩、土、水样化学成分(含同位素),水理性质,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汇总表。
(2)滑坡区地表、地下变形及地下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3)钻孔、竖井、坑道(平硐)综合试验成果表。
(4)稳定性计算参数及计算结果表。
附件:
凡与勘察报告内容有密切关系,而报告中又未详细论述的遥感、物探、钻探、硐探、坑(槽)探专题报告,试验报告,以及反映滑坡全貌、微地貌特征、成因、类型、灾情的典型照片,录像片,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等,均应作为报告附件提交。
(四)泥石流灾害勘察报告的编写内容(参考提纲)(www.daowen.com)
文字部分:
前 言
(1)勘察工作的目的与任务。
(2)勘察区位置及社会经济概况:所在行政区域,勘察区范围面积、地理坐标;勘察区人口和社会经济主要指标,近、远期规划,勘察区交通条件。
(3)前人工作程度:对前人已作的地形测量、地质测绘,防治工程等资料的可利用程度进行简要评估。
(4)本次勘察工作:勘察工作经历的时间,投入技术人员、机具设备的数量。完成工作量包括航片解译面积、地形地质测绘面积(各种比倒尺),钻探总进尺(钻孔数),轻型山地工程量(坑、槽、硐数量及土石方量),物探工作量(剖面线长度),野外试验工作量,室内岩、土、水样品测试数量。
第1章 自然环境概况
(1)地形地貌:山脉水系的分布,沟域地形最高和最低处的标高,地面坡度,地形起伏切割情况,主要山脉名称走向。山脊高程,主要沟谷名称、比降。沟域所处地貌单元,地貌成因类型及特征等。
(2)地层:地层,岩石性质、产状、结构、风化程度等。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岩性、时代划分及分布规律等。
(3)地质构造:沟域所处地质构造单元,主要构造类型及其与区域大地构造的关系,概略描述主要构造的特征,新构造活动迹象。
(4)气象水文:所属气候区,气候类型,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绝对和相对湿度等。主要河流及支流名称,发源地,分水岭,集雨面积。流向、流量,丰枯水期时间,含砂量,冰冻等情况。
(5)人文、社会经济状况及泥石流灾害史。
第2章 泥石流发育特征
(1)泥石流沟的判别及危险度的划分。
(2)泥石流类型及分布:沟域主沟和各支沟中属于泥石流沟的名称,各沟泥石流类型,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段)的分布范围。
(3)泥石流形成条件:主沟和支沟泥石流的主要物源区、物源类型、物源量、补给泥石流的方式,一次补给量和影响物源区松散周体勃质积累的因素;主要水源区、降雨径流量、其他水源补给量和来水时间季节。泥石流沟道地形宽窄变化、陡缓变化对泥石流水砂混合、流动、阻塞和分离堆积的控制作用。
(4)泥石流触发因素,泥石流发生与暴雨、地震及强烈人类活动的关系,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强,泥石流发生的地震烈度等。
(5)典型泥石流过程:描述观测较详细的一次泥石流形成、运动、成灾的全过程。
第3章 泥石流危害
(1)危害范围:历次泥石流及其次生洪水灾害的影响范围、面积。资料齐全时,可划分各次泥石流的危害范围和面积,说明范围的边界位置、危害范围内的地形特点,标高等。
(2)危害对象:危害范围内社会经济目标(人口、企事业经济体所属土地、房产、设备等,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等)遭受历次泥石流损害的过程、危害程度和损失量。
(3)危害方式:泥石流对危害对象的破坏方式,冲刷、淤埋、淹没等。各危害方式分布地段、危害严重程度(损失量和损失修复困难程度)。
(4)历次泥石流灾害损失:分别对危害对象统计人、财、物的损失量,多年总损失量,逐年损失量的变化情况。
第4章 泥石流流体特征
(1)泥石流流体容重:简述泥石流容重的观测计算方法,评价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2)泥石流峰值流量:简述所选典型观测或计算断面的位置,选用计算方法,绘制泥石流流量过程曲线,分析计算值的可靠性。
(3)泥石流峰值流速:简述观测或计算断面上平均流速和块石流速的计算公式,分析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根据观测值,提出修正建议值。
(4)泥石流一次最大冲出量:简述计算公式、参数选取依据,评价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第5章 泥石流及其危害的发展趋势
(1)泥石流发展趋势:物源的积累速率、植被破坏的速率、人口增长的速率及对沟域资源的需求程度,泥石流触发因素(暴雨、地震等)的准周期性,泥石流活动周期(暴发频率),目前泥石流所处发育阶段。
(2)危害的发展趋势:泥石流规模增大造成的危害区扩大范围,危害区重要设施的新建,人口增多,潜在社会经济价值的增大,泥石流可能灾损度提高。可能损失的大小。
第6章 泥石流防治对策
(1)防治目标:需要进行保护的目标,保护范围,保护期限,保护措施的安全度(防治标准)。
(2)防治指导思想:以避让为主。局部防治为主或综合防治。
(3)防治措施:近期防灾措施、应急防治工程、防治总体规划。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泥石流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发展趋势。
(2)建议:下阶段勘察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防治对策建议。
附图:
(1)泥石流发育特征图
比例尺1∶10 000~1∶50 000,范围包括完整的沟域及危害区。在地形、地质测绘资料的基础上,概略反映形成泥石流的环境地质条件,重点标绘泥石流形成区(段)、流通区(段)和堆积区(段)的范围,补给泥石流的主要物源类型,在坡沟中的分布位置,松散固体物质量,补给地段和补给方式。标注各实测纵、横削面位置,各试验、取样点位置。
(2)泥石流危害特征图
比例尺1∶1 000~1∶10 000,范围包括整个危害区。标绘危害区范围界线、各企事业单位名称、各类主要建筑物设施名称、重要风景名胜点位置、交通线、桥梁、河道设施。简要说明对各类设施、人口等的数量、作用、价值、重要性进行简要说明。
(3)泥石流防治工程规划图
比例尺1∶10 000~1∶50 000,范围包括沟域及被保护区。标绘防治工程建筑物位置,结构类型,工程任务指标。主要工程结构断面可作镶图。
(4)泥石流防治生物规划图
比例尺1∶10 000~1∶50 000,范围包括沟域及被保护区。标绘现有林业地类型分片界线。规划林草区、片、带范围,规划林草地面积,主要树种等。
(五)岩溶塌陷灾害勘察报告的编写内容(参考提纲)
文字部分:
前 言
(1)勘察的目的与任务。
(2)勘察区位置及社会经济概况。
(3)前人工作程度。
(4)勘察工作过程:包括勘察项目、技术手段及工作量、人员组成、经历时间、提交的成果资料。
(5)勘察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1章 岩溶塌陷的环境地质条件
(1)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
(2)地质构造概况:包括基岩与第四纪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与新构造运动特征等。
(3)岩溶与水文地质概况:包括岩溶发育与分布规律,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单元划分等。
第2章 岩溶塌陷的发育现状及危害性
(1)岩溶塌陷的成因与类型。
(2)岩溶塌陷的发育过程与分布现状。
(3)岩溶塌陷的形态特征。
(4)岩溶塌陷的时空动态特征。
(5)岩溶塌陷的危害性:包括人员伤亡、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等。
第3章 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与典型实例解剖
(1)岩溶发育特征与岩溶发育程度分区。
(2)第四纪岩性结构特征与第四纪厚度变化。
(3)岩溶水文地震结构与补迳排条件:包括水文地质单元及岩溶水系统分布,主径流带位置及水动力特征,岩溶地下水位及其与基岩面的关系,第四纪“天窗”发育与分布特征及其与岩溶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4)岩溶塌陷的地质模式及其分布。
(5)典型实例解剖。
第4章 岩溶塌陷的动力因素
(1)自然动力因素对塌陷的影响,包括气候、水文等因素。
(2)人为动力因素的影响,包括抽水、排水、人为渗漏、爆破振动等因素。
第5章 岩溶塌陷的模拟试验及塌陷机理分析
(1)岩溶塌陷的模拟试验。
(2)土层的渗透变形试验。
(3)塌陷的机理及临界条件。
第6章 岩溶塌陷的评价和预测
(1)地质分析的定性评价。
(2)半定量评价,如有条件可应用GIS方法。
(3)综合评价预测。
第7章 岩溶塌陷的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
(1)监测预报系统。
(2)预警系统。
第8章 岩溶塌陷防治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及防治措施建议
(1)防治方案及其可行性。
(2)防治措施建议。
(3)结论与建议。
附图:
1)岩溶塌陷发育现状图
主要反映内容:(1)岩溶塌陷的成因、类型与规模;(2)岩溶塌陷形成的条件;(3)主要的动力因素,如抽、排水点等。
2)岩溶塌陷评价预测分区图
反映评价预测所选用的主要因素及评价预测分区。
3)岩溶塌陷防治工程规划图
反映防治方案及所建议的防治措施的布置。
还应根据需要编制反映岩溶塌陷形成条件的基础性图件及各影响因素的分析性图表。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缩图。
1)基础性图件
(1)基岩地质图。
(2)第四纪岩性结构及厚度分布图。
(3)碳酸盐岩层组类型及岩溶发育程度分区图。
(4)岩溶水文地质图。
(5)岩溶地下水及第四纪潜水不同季节等水位线图。
(6)地貌及岩溶塌陷(包括土洞)分布图。
(7)工程建筑设施及土地利用分布图。
(8)地下水开发利用及降落漏斗分布图。
上述内容图件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减或归并。
2)分析性图表
(1)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分区图或地质模式分布图。
(2)岩溶塌陷与第四纪岩性结构、厚度、岩溶、构造、地下水位、含水层结构等关系的单因素分析图表。
(六)塌岸灾害勘察报告的编写内容(参考提纲)
文字部分:
a.前言,包括任务由来、勘察目的和任务,规划概况、勘察工作概况、前人研究程度、执行的技术标准、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勘察质量评述。
b.勘察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气象、水文、社会经济概况。
c.岸坡地质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震、不良地质现象、水文地质特征、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斜坡岩土体自然稳态坡角。
d.岸坡分段及各段地质特征。
e.塌岸预测与评价,包括塌岸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塌岸预测方法、主要地质参数、预测结果、监测成果分析、塌岸评价。
f.天然建筑材料(视需要确定)。
g.塌岸防治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h.结论与建议。
附图:
a.岸坡地质图(1∶500~1∶2 000)。
b.岸坡地质剖面图(1∶200~1∶500)。
c.钻孔柱状图(1∶50~1∶200)。
d.探井、探洞、探槽展视图(1∶50~1∶200)。
e.土层等厚线图(1∶500~1∶1 000)。
f.基岩面等高线图(1∶500~1∶1 000)。
g.地下水等水位线图(一般为1∶500~1∶1 000,视需要而定)。
附件:
a.测试报告。
b.物探报告。
c.计算成果图表。
d.监测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