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汉儒学思想影响力普遍,帝王提倡儒道

东汉儒学思想影响力普遍,帝王提倡儒道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的帝王大多崇尚儒学,提倡儒道,使得儒学思想成为东汉时期百姓的普遍价值观念。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明帝即位后,亲自行使大礼。肃宗亲自前往并以天子的身份进行裁决,效仿汉宣帝在石渠阁时的旧制,命令史官,编著通义。明经考试落选的人补为太学的弟子,又增加甲乙两科人员各十位,郡中国中的年迈儒者除外都补任为郎、舍人。

东汉儒学思想影响力普遍,帝王提倡儒道

【题解】

本篇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以及儒学的发展对于东汉社会的影响。东汉的帝王大多崇尚儒学,提倡儒道,使得儒学思想成为东汉时期百姓的普遍价值观念。

【原文】

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

【注释】

①经术:经学儒术

②坟策:古代典籍。

【译文】

昔日王莽、更始帝时期,天下混乱,礼乐分崩,典籍经文毁坏遗失。等到光武中兴时期,光武帝喜好经学儒术,还没有即位,便四处寻访儒雅之士,搜寻缺漏的文章,补全连缀缺漏散失的典籍。先前,四方的学士大都带着图书,逃到山林野泽中隐居起来。自此(光武帝时期)之后没有不拿着经书典籍,在京城云集的,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类的人,也接踵而至。于是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各自以家法的方式传授,《易》有施(施雠)、孟(孟喜)、梁丘(梁丘贺)、京氏(京房),《尚书》有欧阳(欧阳生)、大夏侯(夏侯胜)、小夏侯(夏侯建),《诗》有齐(辕固生)、鲁(申公)、韩(韩婴),《礼》有大戴(戴德)、小戴(戴圣),《春秋》有严(严彭祖)、颜(颜安乐),总共有十四家博士,太常按照次序来总领他们。

【原文】

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亲行其礼。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

【注释】

①稽式:取法。

②笾(biān)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③群后:各个诸侯国的国王。

④袒割:天子袒着衣服,亲自切割牲畜,以表示敬老、养老的礼仪。

⑤飨射:古代礼仪的一种。

【译文】

建武五年,开始修建太学,效法古时典章制度,笾豆礼器以及武舞之荣,置备在行列内,穿着儒生服饰迈着规矩步伐的人,掺杂其中。中元元年,开始修建三雍。明帝即位后,亲自行使大礼。天子开始戴着通天冠,穿着日月服,乘坐法物齐备的车驾,举行隆重的清道仪式,坐在明堂之上朝见各诸侯国的国王,登上灵台以观望天象,袒着衣服亲自切割牲口于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飨射之礼结束后,皇帝正坐并亲自讲解经书,各个儒士拿着经书上前询问辩驳,冠带的士大夫,围绕在桥门处而观看听讲的人有亿万数。而后又为功臣子弟、四姓亲属另外建立校舍,搜罗有较高能力的人来传授他们学业,自期门羽林的武士开始,都下令让他们通读《孝经》章句,匈奴人也派人前来学习。人很多,很强盛,在永平时期就非常盛大了。

【原文】

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孝和亦数幸东观,览阅书林。及邓后称制,学者颇懈。时樊准、徐防并陈敦学之宜,又言儒职多非其人,于是制诏公卿妙简其选,三署郎能通经术者,皆得察举。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穨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黉宇,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试明经下第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除郡国耆儒皆补郎、舍人。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以此为常。”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言告,亦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桼书经字,以合其私文。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注释】

①白虎观:古时候的观名。

②倚席:古时候,人们讲学的时候,都会席地而坐。此处指将席子搁置一边,有废止讲学的意思。(www.daowen.com)

③黉(hóng)宇:学舍。

【译文】

建初年间,皇帝在白虎观大会儒士,考究审议《五经》的异同,一连几个月才结束。肃宗亲自前往并以天子的身份进行裁决,效仿汉宣帝在石渠阁时的旧制,命令史官,编著通义。又下诏高才生学习《古文尚书》《毛诗》《穀梁》《左氏春秋》,虽然没有设立学官,然而都会选拔成绩优异者为讲郎,任职于近署,以搜罗遗逸学说,博学百家。孝和皇帝也几次前往东观,浏览书籍。等到邓太后临朝,学者们都有些懈怠。当时,樊准、徐防一起上书陈述督促勉励习经的事宜,又说儒学官职大都不是本职人担任,于是又下令公卿精选合适的人才,三署中能够通晓经书典籍的郎官,都得以举荐选拔。自从安帝亲政后,不重视六艺经文,博士废止讲学,门人子弟懈怠懒散,学舍渐渐倾颓,成了菜园子,牧童樵夫,都前往此处放牧砍柴。顺帝有感于翟酺的言论,于是再次修缮学舍,一共修建了二百四十栋房子,共一千八百五十间屋子。明经考试落选的人补为太学的弟子,又增加甲乙两科人员各十位,郡中国中的年迈儒者除外都补任为郎、舍人。本初元年,梁太后下诏说:“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官员,都要让自己的儿子前去学习,每年都要在乡射月举办飨射会,并将此作为常例。”自此游学之风盛行,学生一度达到三万多人。然而学士对于章句渐渐地疏远,而大多以浮华相比,儒者之风渐渐地衰败了。党人被诛杀后,一些名望很高、品行高尚之人也大多被牵连流放,后来到了愤恨争执的地步,甚至是相互控告,也有一些人私下用钱贿赂,更改兰台漆书的经书文字,以此来迎合他们自己的文字。熹平四年,灵帝下诏各个儒生正定《五经》,将其刻在石碑上,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书写以相互参照检验,将这块石碑树立在太学门口,让天下人都以此作为准则

【原文】

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

【注释】

①长安之乱:汉献帝初平三年夏四月,司徒王允和吕布等人合谋诛杀董卓,董卓派遣部将李傕、郭汜围攻长安城。此处混战死伤官员百姓上万余人。

【译文】

起初,光武帝迁都洛阳,光是装载经牒秘书的车辆就有两千多乘,自此之后,比先前多了三倍。等到董卓迁都的时候,官员百姓混乱,从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地收藏的经书典籍,都被破坏散失,其中的缣帛图书,大些的就被连缀成车盖和帷幔,小一些的被制成了縢囊。等到王允将这些书籍收集起来运往西京时,总共就有七十多辆,道路艰难险阻,又丢弃了一半。后来长安之乱的时候,被焚烧殆尽,没有留存了。

【原文】

东京学者猥众,难以详载,今但录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其自有列传者,则不兼书。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

【注释】

①猥:众多。

【译文】

东京的学者很多,难以详细记载,而今只记载那些可以通晓经书的名家儒者,写成《儒林篇》。其中那些个人有列传的,就不再此篇记述了。如若师门相承,应该标注好姓名以做证明,然后才记述下来。

【原文】

论曰: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故扬雄曰:“今之学者,非独为之华藻,又从而绣其鞶帨。”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谓“讠尧讠尧之学,各习其师”也。且观成名高第,终能远至者,盖亦寡焉,而迂滞若是矣。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注释】

①戢(jí):收藏兵器,停止战争

②经生:博士。

③謟尧謟尧(náo náo):争辩。

【译文】

论说:自光武中年之后,战乱就渐渐平定了,一心从事经学的研究工作,自此世风渐渐笃厚。那些穿着儒生的衣服,讲解先王的圣道,在庠序游学,在横塾聚集的人,遍布于邦国各地。到达博士所居住的地方,不远万里前来求学的人,只能暂时修建精简的学舍,带着粮食前来学习的有上千上百人,那些有着很高名望、开门收徒的人,在简册上有记录的也不下上万人,都专业传授学习,没有讹传错误的地方。后来就发展为在朝堂辩论,各自也有乡里朋党,繁其章条,寻求隐秘的士人,希望能够符合自身的学说。所以扬雄说:“如今的学者,不仅仅辞藻华丽,而且还过于烦琐。”原本书中的道理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要统一学说,而那些饱学之士,不能有任何的迁移改变,所以普通人常常嘲笑他们的固执,又有扬雄所说“争辩的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而且纵观那些成名高第之人,真正从远方而来的,并不多,却迂滞到如此的地步。然而他们所谈论的是仁义,所传授的是先圣之法。所以人们知道君臣父子的纲要,每家每户都知道违邪归正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