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陈蕃坚持正义,桓帝不听

陈蕃坚持正义,桓帝不听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又遇到母亲的丧事,陈蕃弃官服丧。服丧结束后,刺史周景征召他为别驾从事,后因为意见不合,陈蕃又弃官离去。陈蕃在朝会上,坚持申诉李膺等人的冤屈,并请求谅情免罪,并升任他们的爵位。陈蕃反复申述,言辞诚实恳切。桓帝不听,陈蕃便流泪起身而出。陈蕃和司徒刘矩、司空刘茂一起上书谏言并替刘瓆、成瑨、翟超、黄浮等人求情,皇帝因此不高兴。桓帝得到奏折后越发地愤怒,陈蕃的意见一点儿都没有被采纳,朝廷众人也没

陈蕃坚持正义,桓帝不听

【题解】

陈蕃,东汉著名的官吏。桓帝、灵帝时期,宦官把持朝政,残害忠良,使得朝廷内外乌烟瘴气,混乱不堪。陈蕃自幼就有大志,品行方正,治政严明,直言不讳,想要将朝中宦官铲除,只可惜功业未成,便被奸人所害。

【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注释】

①候:探望。

【译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他的祖父曾任职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居一室,而他的庭院内杂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同郡人薛勤来探望他,对陈蕃说:“你为何不洒扫庭除以招待宾客呢?”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应该扫除天下,怎么可以侍奉一间屋子呢!”薛勤知道他有清世的志向,认为他很不一般。

【原文】

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后公府辟举方正,皆不就。

【注释】

①母忧:母亲的丧事

②投传:丢掉官符,指弃官。

【译文】

起初陈蕃在郡中做官,被举荐为孝廉,后又任职郎中。此时又遇到母亲的丧事,陈蕃弃官服丧。服丧结束后,刺史周景征召他为别驾从事,后因为意见不合,陈蕃又弃官离去。后来公府征召并举荐他为方正,他都没有前去就职。

【原文】

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注释】

①字而不名:称呼他的字而不直呼名。

②县:通“悬”,悬挂。

【译文】

太尉李固上奏举荐陈蕃,征召他为议郎,后又升任乐安太守。当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因治政严明闻名,所属郡县内的官员听到风声,都自行辞官而去,只有陈蕃因治官清明而被留任。同郡人周璆,是个高洁之士。前后郡守征召他而他都不肯前去就职,只有陈蕃能够将他请来。陈蕃称呼他的字而不直呼其名,并特意为他设置了一个榻,周璆离开后陈蕃就把榻悬起来。

【原文】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

【注释】

①坐:获罪。

【译文】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当时派人给陈蕃送去书信,有所请托,陈蕃没有接见,使者使诈得以拜见,陈蕃发怒,用鞭子抽死了他,于是便因罪被降职为修武县令。之后又慢慢升迁,官拜尚书。

【原文】

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驳之曰:“昔高祖创业,万邦息肩,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又三署郎吏二千余人,三府掾属过限未除,但当择善而授之,简恶而去之。岂烦一切之诏,以长请属之路乎!”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注释】

①同之赤子:待民如子。

【译文】

当时,零陵、桂阳地区的山贼猖獗,公卿商议派兵征讨,皇帝又诏令各个州郡,所有郡县都可以举荐孝廉、茂才。陈蕃上疏反驳说:“昔日汉高祖建立绩业,天下百姓都卸下了重担,朝中抚养百姓,如同抚养自己的孩子一般。如今两个郡县的百姓,也是陛下的赤子。导致赤子为害,难道不是因为当地官员贪污暴虐,才让他们变成这样的吗?应该严令三府,暗地里审核州牧、太守、郡守、长吏等,有治政失和,侵害残暴百姓的,即刻检举弹劾,更选清正严明、秉公执法的人,能够颁布法令而又一心施惠于百姓,这样就可以不必劳烦王师,而群贼就自动消散、平息了。还有三署的两千多郎官,三府的属官期限已过却都未被授官,应该选择有能力的人授予官职,一些邪恶之人就让他们离去。哪还需要烦劳下诏地方举荐人才,而助增请托的风气呢!”陈蕃也因此忤逆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贬为豫章太守。陈蕃生性方正严峻,不接待宾客,士兵百姓也都畏惧他的高亢。后来又征召他为尚书令,送行之人都不出外城门。

【原文】

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皆以忏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覆,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时小黄门赵津、南阳大猾张汜等,奉事中官,乘势犯法,二郡太守刘瓆、成瑨考案其罪,虽经赦令,而并竟考杀之。宦官怨恚,有司承旨,遂奏瓆、瑨罪当弃市。又山阳太守翟超,没入中常侍侯览财产,东海相黄浮,诛杀下邳令徐宣,超、浮并坐髡钳,输作左校。蕃与司徒刘矩、司空刘茂共谏请瓆、瑨、超、浮等,帝不悦。有司劾奏之,矩、茂不敢复言。蕃乃独上疏……帝得奏愈怒,竟无所纳,朝廷众庶莫不怨之。宦官由此疾蕃弥甚,选举奏议,辄以中诏谴却,长史已下多至抵罪。犹以蕃名臣,不敢加害。

【注释】

①固理:坚持申辩。

②髡(kūn)钳:刑法的名称,将犯人头发剃去,并给颈部带上铁圈。

③谴却:斥退。

【译文】

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又重新被任用,于是就排斥陷害忠良,二人互相阿谀奉承。大司农刘祐、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都因为违背了他们的旨意而获罪。陈蕃在朝会上,坚持申诉李膺等人的冤屈,并请求谅情免罪,并升任他们的爵位。陈蕃反复申述,言辞诚实恳切。桓帝不听,陈蕃便流泪起身而出。当时,小黄门赵津、南阳大猾张汜等,服侍宦官,仗势犯法,南阳、太原两个郡的太守刘瓆、成瑨二人拷问他们的罪行,虽然他们已经获得了赦免的诏令,但最后还是把他们处死了。宦官由此埋怨、怨恨他们,相关部门奉宦官的命令,于是便上奏弹劾刘瓆、成瑨二人所犯之罪应该当街处死。又有山阳太守翟超,将中常侍侯览的财产全部没收,东海相黄浮,将下邳令徐宣杀死,翟超、黄浮也因此受到了髡钳之刑,让他们在左校服劳役。陈蕃和司徒刘矩、司空刘茂一起上书谏言并替刘瓆、成瑨、翟超、黄浮等人求情,皇帝因此不高兴。相关部门又弹劾他们,刘矩、刘茂便不敢再上书了。于是陈蕃便独自上书……桓帝得到奏折后越发地愤怒,陈蕃的意见一点儿都没有被采纳,朝廷众人也没有不怨恨他的。宦官由此更加嫉恨陈蕃,每每碰到选举奏议,就以皇帝的名义将其斥退,长史以下的官员大多获罪。只不过因为陈蕃是一位名臣,宦官并不敢加害于他。

【原文】

九年,李膺等以党事下狱考实。蕃因上疏极谏曰:

臣闻贤明之君,委心辅佐;亡国之主,讳闻直辞。……伏见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范滂等,正身无玷,死心社稷。以忠忤旨,横加考案,或禁锢闭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焚书坑儒,何以为异?昔武王克殷,表闾封墓,今陛下临政,先诛忠贤。遇善何薄?待恶何优?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夫吉凶之效,存乎识善;成败之机,在于察言。人君者,摄天下之政,秉四海之维,举动不可以违圣法,进退不可以离道规。谬言出口,则乱及八方,何况髡无罪于狱,杀无辜于市乎!……又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茹菽不足。而宫女积于房掖,国用尽于罗纨,外戚私门,贪财受赂,所谓“禄去公室,政在大夫”。……天之于汉,悢悢无已,故殷勤示变,以悟陛下。除妖去孽,实在修德。臣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蒙采录,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所不恨也。

【注释】

①玷:缺点,污点。

②四海之维:国家的大纲。

③道规:道的规则。

④青、徐:青州、徐州

⑤茹菽:粮食。

⑥房掖:内宫。

⑦私门:权贵人家。

⑧悢悢(liàng liàng):眷念。

【译文】

延熹九年,李膺等人因为党事而被关入大牢并受严刑拷问。因此,陈蕃上书极力劝谏说:(www.daowen.com)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会信任辅佐的大臣;亡国的君主,会忌讳直言之人。……我见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范滂等人,他们身正而无任何缺点,死心塌地地为着国家社稷。因为忠诚而违逆了皇帝的旨意,于是便遭受横加拷问,或者是被禁锢闭隔,或者是死在他地。堵塞了天下人的口,将全世界的人当作聋子、瞎子,和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又有什么差异呢?昔日武王攻克殷商,旌表商容的闾巷、修缮比干的坟墓,而今陛下亲临政事,却先诛杀忠臣贤良之人。对待好人为何如此刻薄?对待恶人又为何如此优厚?谗言之人看似忠诚老实,巧言如簧,让听者感到迷惑,让视者感到昏乱。所谓吉凶的验证,在于识别善恶;成败的时机,在于察言观色。作为人民的君主,掌管天下的政事,秉承国家的大纲,一举一动都不可以违逆圣法,一进一退都不可以背离道的规则。谬言说出口,就会祸及八方,更何况是剃去无罪之人的头发并将其关入大牢,并当街杀掉无辜之人呢!……又因为青州、徐州炎热干旱,五谷受到损伤,百姓流离辗转,粮食不足。而内宫的宫女充足,国家的财物都用在她们的穿着上,外戚权贵,贪财受赂,所谓“禄去公室,政在大夫”。……上天之于汉室,眷念不已,所以殷勤地示意其中的灾变,以此来明示陛下。除去妖孽,实质上就是修缮道德。我位列三公,忧虑到自身的责任重大,不敢白拿俸禄、爱惜生命,坐观成败。如果我的建议蒙受皇上厚爱而被采用,即便让我身首异处,异门而出,我也没有什么怨恨的了。

【原文】

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其人,遂策免之。

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诏曰:“夫民生树君,使司牧之,必须良佐,以固王业。前太尉陈蕃,忠清直亮。其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注释】

①窦后:东汉桓帝的皇后窦妙。

②帝祚:帝位。

③荼蓼(tú liǎo)之苦:艰难辛苦的事情。

④息偃在床:过安静的日子。

【译文】

桓帝忌讳陈蕃的直言进谏,便以陈蕃征召人才不当为由,罢免了他的官职。

永康元年,桓帝驾崩。窦皇后总领朝政,并下诏说:“百姓的本性就是要树立君主,让君主治理他们,一定要用良人辅佐,以此来巩固帝王的基业。前太尉陈蕃,忠厚清廉正直信实。所以任命陈蕃为太傅,主管尚书事宜。”当时,刚刚遭遇皇帝的丧事,国家还没有确立君主,诸位尚书都畏惧朝中权臣,称病不上朝。陈蕃便写书责备他们说:“古人树立气节,服侍亡故的君主就要如同他活着的时候一样。而今帝位还没有确立,政事日益窘迫,各位为何要抛弃艰难困苦的事情,躲起来过安静的日子呢?这从节义上来说犹且不足,又哪谈得上仁德呢!”各位尚书惶恐不安,都开始任职理事。

【原文】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曰:“盖褒功以劝善,表义以厉俗,无德不报,《大雅》所叹。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愕之操,华首弥固。今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

【注释】

①厉俗:激励世俗。

②出内:出纳帝命。

【译文】

灵帝即位,窦太后又再次嘉奖陈蕃说:“但凡褒奖有功之人是为了劝导人们向善,表彰节义是为了激励世俗,没有功德的就没有回报,这也是《大雅》所赞叹的。太傅陈蕃,辅佐先帝,长年出纳皇帝的命令。忠孝的美名,德冠本朝;操行正直,年迈后又更加坚定。现在封陈蕃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

【原文】

蕃上疏让曰:

使者即臣庐,授高阳乡侯印绶,臣诚悼心,不知所裁。臣闻让,身之文,德之昭也,然不敢盗以为名。窃惟割地之封,功德是为。臣孰自思省,前后历职,无他异能,合亦食禄,不合亦食禄。臣虽无素洁之行,窃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若受爵不让,掩面就之,使皇天震怒,灾流下民,于臣之身,亦何所寄?顾惟陛下哀臣朽老,戒之在得。

窦太后不许,蕃复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

【注释】

①窃惟:私下里考虑。

②功德是为:根据功劳和品德接受封赏。

【译文】

陈蕃上疏辞让说:

使者来到我家,授予我高阳乡侯的印绶,我的心里实在是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我听说谦让,是为了修饰自身,昭明品德。然而也不敢盗用它来作虚名。我私下里考虑割地的封赏,只是依据功劳和品德。我仔细反省,前后所经历的职位,并没有其他不一样的能力,称职也可以食君之禄,不称职也可以食君之禄。我虽然没有素洁的品行,但又私下仰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如若接受了爵位而不辞让,我只能遮着脸面去就职了,让皇天震怒,降灾难于百姓,对我自身而言,又有何处可以立身呢?现在只愿陛下能够哀怜我的年迈,戒除掉我的贪心。

窦太后不答应,陈蕃又上疏坚持辞让,来回有十次,最后便没有接受封赏。

【原文】

初,桓帝欲立所幸田贵人为皇后。蕃以田氏卑微,窦族良家,争之甚固。帝不得已,乃立窦后。及后临朝,故委用于蕃。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及其支类,多行贪虐。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自以既从人望而德于太后,必谓其志可申,乃先上疏……太后不纳,朝廷闻者莫不震恐。蕃因与窦武谋之。

【注释】

①贵人:仅次于皇后,授金印紫绶。

②良家:清白人家。

③交构:勾结。

【译文】

起初,汉桓帝想要立他所宠幸的田贵人为皇后。陈蕃以田氏卑微,窦氏良家为由,坚决立窦氏为皇后。桓帝不得已,便立了窦皇后。等到窦皇后临朝,所以将重任委托给陈蕃。陈蕃和窦皇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齐心协力,征召贤明之士,一同参与政事,天下间的士人,没有不伸着脖子期望天下太平的。而灵帝的乳母赵娆,朝夕在窦太后身边服侍,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和她相互勾结,谄媚服侍太后。太后对他们很信任,几次颁布诏令,封赏加赐他们,至于他们的党羽,大多行贪污暴虐之事。陈蕃对他们很是痛恨,立志一定要诛杀宦官,恰好窦武也有同样的想法。陈蕃自认为自己在众人中有厚望而又有恩于窦太后,自己的志向一定可以实现,于是便首先上疏窦太后……窦太后不接纳,朝廷听说此事后没有不震惊惶恐的。因此陈蕃便和窦武谋划此事。

【原文】

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攘臂呼曰:“大将军忠以卫国,黄门反逆,何云窦氏不道邪?”王甫时出,与蕃相迕,适闻其言,而让蕃曰:“先帝新弃天下,山陵未成,窦武何功,兄弟父子,一门三侯?又多取掖庭宫人,作乐饮宴,旬月之间,赀财亿计。大臣若此,是为道邪?公为栋梁,枉桡阿党,复焉求贼!”遂令收蕃。蕃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送黄门北寺狱。黄门从官驺蹋踧蕃曰:“死老魅!复能损我曹员数,夺我曹禀假不?”即日害之。徙其家属于比景,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注释】

①相迕(wǔ):相遇。

②黄门从官驺:黄门侍郎的侍从骑士,黄门侍郎的简称。蹋踧(tà cù):用脚踢。

【译文】

事情败露后,曹节等人假借诏书诛杀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发生了变故,于是带着属官和门生共八十多人,一起拔刀冲入承明门,振臂高呼道:“大将军忠诚报国,黄门反叛,为何说窦氏不遵守君臣之道呢?”王甫当时正好出来,和陈蕃相遇,恰巧听到了陈蕃的话,而斥责陈蕃说:“先帝刚刚离世,陵墓都还没有建成,窦武有何功劳,兄弟父子,一门中有三人封侯?又取走了很多后宫女子,寻欢作乐,一个月之间,搜刮了亿数的财物。大臣做到这般,难道是遵守君臣之道吗?您是国家栋梁,徇私枉法、结党营私,还想要去哪儿寻找贼人呢!”于是便下令逮捕陈蕃。陈蕃拔剑呵斥王甫,王甫的兵不敢接近,于是又增加兵力将陈蕃等人围了几十重,将陈蕃送到黄门北寺狱。黄门侍郎的侍从骑士用脚踢陈蕃说:“死老鬼!还能再减损我们的人员,夺取我们的俸禄吗?”当天就杀害了陈蕃。陈蕃的家属被流放到比景,宗族、门生、故吏都被罢免禁锢。

【原文】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惽俗。而驱驰嶮阸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违埃雾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及遭际会,协策窦武,自谓万世一遇也。懔懔乎伊、望之业矣!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注释】

①风声:风操名声。

②嶮阸(xiǎn è):险阻。

③刑人腐夫:宦官。

④懔(lǐn)懔:庄严正大的样子。

⑤携持:携带、扶持。

【译文】

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样的人,都可以树立好的风操名声,不屈服昏暗的世俗而直言不讳。而奔驰在艰难险阻之中,和同朝宦官抗衡,最终引来杀身之祸,他们并非无法洁身自好,躲避世俗,而是悲悯那些世上的读书人将脱离世俗看作是清高,而却无人顾惜到人伦道德。他们认为避世是不合道义的举止,所以多次惨遭罢免而不退去;他们以仁心看作是己任,虽然任重道远但却越加坚定。等到碰上机会,就协助窦武谋划,自称是万世才能遇到的良机。庄严正大的模样仿似要建立伊尹、吕望那样的功业!最后功业虽然没有完成,但他的信义却足以扶持民心。汉室混乱而没有灭亡,一百多年的时间,都是依靠这几个人的力量支撑的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