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知识的可获得性以及对大量知识元素的了解程度。模块是知识的载体,组合创新思想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不是知识供给本身,而是要在创造符合需求的工法与丰富的知识资源供给之间创造出匹配。知识与工法的分布差异是理论和实践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工法与知识匹配的基本思想是,知识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知识模块都有自己的特征,而每一种工法由于其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知识需求有不同的要求。进行工法开发决策时,就要根据知识的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工法种类,即进行工法族一知识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知识的特征与工法类型协调一致,开发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开发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因此,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进行恰当的工法与知识匹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工法开发过程中知识供需平衡分析
工法开发应考虑知识在组织中的分布状态,知识的分布决定了工法的开发。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是工法开发的两个重要素。在工法开发过程中,知识需求和知识供给有不同的特征。知识需求会随着时间的增加(短期、中期、长期)愈加难以预测。知识供给的柔性是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知识供需的匹配也称为知识吻合。知识供需间的最优匹配能减少工法开发过程需要的时间和成本。
匹配思想在工法开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知识配置既是工法管理的起点,又是工法管理的终点,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知识一工法的匹配,提升组织开发工法的整体效能。工法思想发展到今天,知识管理和工法开发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有些模糊。不同类的工法,其开发所依赖的资源主要是知识资源。工法是知识的载体,工法的再利用就是施工知识的再利用和创新。
施工工法开发是动态的,对知识的管理也是动态的。首先,识别和预测施工企业在目前或未来将要开展的工法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然后,分析企业目前的知识状态。通过知识调查和知识清点,可以收集到关于企业知识的质量、数量、存取、使用、共享、有效性等方面的信息,确定企业实际的和潜在的知识财富。最后,分析知识缺口,并确定相应的弥补策略
(二)实现工法范围与知识基础完全匹配的途径(www.daowen.com)
那么,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知识基础与工法范围的动态匹配?D,E 两种工法与知识配置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解决:在维持其工法范围不变的情况下,从外部引入D 和E 所需知识8,9 和l00。在保持其知识基础不变(不引入外部新知识)的情况下,对工法D 和E 进行外部化,可采取共同开发或者把工法开发委托给拥有相关知识的组织。从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知识基础的角度出发,该施工企业也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推动工法F,G 和H 的开发问题:
在维持其工法范围不变的情况下,采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发,向外部输出自有知识的方式来提高知识基础的利用效率。启动工法F,G,H 的开发,并从外部引入F,G,H 所需的其他知识8,9 和10,从而提高知识基础的利用效率。
当然,应意识到“工法族与知识模块”匹配是动态均衡的,现在匹配并不意味着永远匹配,现在不匹配也不意味着将来不匹配,工法要求也会随着施工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综上所述,对于该施工企业来说,要实现其知识基础与工法范围的动态匹配,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既通过联合开发从外部引进工法D 和E 所需的知识,又向外部输出支持工法F,G 和H 的知识。此时,该单元的工法范围不发生变化,而知识基础有所扩大。既通过联合开发从外部引进支持工法D 和E 所需的知识,又启动工法F,G 和H 的开发。此时,施工企业的知识基础与工法范围都有所扩大。既通过引入外部合作伙伴联合开发工法D 和E,又启动工法F,G 和H 的开发。此时,施工企业的知识基础不发生变化,而工法范围有所扩大。既通过联合开发工法D 和E,又向外部输出可用于支持工法F,G 和H 的知识。此时,施工企业的知识基础不发生变化,而工法范围有所缩小。
然而,如何分配知识资源并达到优化工法开发的目标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究竟采取哪种措施更为有效,需要结合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尤其是开发过程的知识管理对于工法创新的成功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在工法开发过程中,要将不同的知识集成起来,首先考虑知识的相容性,相容性条件是各领域知识能否建立集成关系;其次,分析组织对目标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集成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吸收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考察知识来源的品质,只有高品质的知识才能推动工法创新的实现;最后,对知识的应用与工法对知识需求的融合度进行分析。创新最终目的就是开发工法,创造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