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红头船从乌涂尾港湾起航,经过30里水路,至饶属浮浔为外海南北分航处。此处海域不时有海盗出没,有一定危险性,过了这一段,往大海航行,路遥浪粗,碰上狂风恶浪,更是险象环生。因为航程遥远,又须冒风险,物资交流难能可贵,故洋船能平安往返者,获利颇丰。
漂洋过海充满风险,非有一定资本不易。因之,一种带开发性、保险性、福利性的贷款应运而生,贷其本后,洋船能平安往返则厚纳其利,否则一笔勾销债务,被称为洋船债或红头船债。相传蔡彦为洋船垄主兼洋船债主之著者,他通过这种贷款形式为债务人提供资金与经营的基础条件,扶植了大批中小船主和商户,也恤免了遭厄遇险者的债务,极大地促进了樟林港的红头船业,使港口货物交流越来越繁荣兴盛,海上贸易得以蓬勃发展。
蔡彦,原程洋冈人,清雍正年间举家迁到樟林办红头船业,对沟通内外经济、改善民生起了很大作用,且曾为朝廷运米入内地平粜,以解粮荒,在闽南粤东声誉卓著,成绩斐然。由于蔡彦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他母亲逝世时还被朝廷诰封,一时间蔡彦家成为闽南粤东之佼佼者,还深得大学士蔡新赏识,故将乾隆皇帝所赐御制诗品屏风交蔡彦后人收藏,寄托了蔡新鼓励发展海洋贸易的一番苦心。
古早,程洋冈男女老少都在唱“双分溪,营盘前,十八乌金廿四莲”的寻宝歌谣,但当时谁都不知道歌谣其中的奥秘。
有一天,一个古董商人要往饶平县隆眼都[4]做买卖,到程洋冈北渡码头乘船。但见韩江渔船、商船、盐船、竹排、杉排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热闹非凡。(www.daowen.com)
北渡是私渡,有时船等人,有时人等船,航次时间不定。因渡船阿伯还在对岸,古董商人利用等船的时间欣赏起码头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卷。见山前有一座依山傍水、气势壮丽的妈祖宫,便前往观看。上了台阶观读庙联,观赏殿屋檐贝雕嵌瓷的人物戏剧、花鸟虫鱼。宫中木雕、石雕也尽是民间艺术精品。但见宫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正殿悬挂着“海不扬波”木质金字牌匾,牌匾下摆桌置炉,炉上香烟袅袅,桌上还有鲜花供品。主龛的妈祖雕像,头戴凤冠,浓彩艳妆,庄丽慈祥。但,商人觉得这么大的殿堂放置这么小的妈祖像,有点配不来,百思不得其解。正踌躇间,忽然飞燕归巢,翔绕屋檐,商人灵感一动,莫非燕子在给我指点迷津。于是,便想看看殿堂到底有几桷瓦缝[5],从左边数到右边,又从右边数到左边,都是廿四。他突然想起了在潮汕广泛流传的寻宝歌谣,于是认真分析起来:宋代程洋冈山上设有兵营,乡民叫营盘山;山前有宋哲宗时场官李前始凿程洋冈北畔为溪,与韩江东溪成“丫”字形,乡民便叫双分溪。“双分溪”“营盘前”“廿四莲”处处与歌谣吻合,商人眼光如电地看到妈祖像,难道奥秘就在其中?
时已晌午,宫中没人,商人马上从市篮里拿秤称一称妈祖雕像,刚好十八斤。他迅速取出试金石,证实了妈祖像是真金所铸。发财机会来得如此突然,商人心跳加快,身也发抖,欣喜、激动、紧张相互交织。从此妈祖雕像就消失了。
有港口的地方就有妈祖文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东南沿海解除海禁,实行复界,沿海地区百业俱兴,航海业随势兴旺。程洋冈族老乡亲提倡,把妈祖宫移址重建,已到樟林港经营远洋红头船的垄主蔡彦与乡亲踊跃喜捐大笔银子。宫庙顺利竣工之后,余下银两便为妈祖铸造金身。金身妈祖消失后不久,一次特大洪水将妈祖宫冲毁,保留下来的只是一首歌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